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東寧·利奧波德·德沃夏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東寧·利奧波德·德沃夏克(捷克語:AntonínLeopoldDvo?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又譯德伏扎克、德弗乍克;生於布拉格拉霍奇夫斯,早年入布拉格音樂學校,畢業後進行音樂創作,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樂學院教授;他受到祖國民族復興、發展民族文化的思潮影響,接觸了西歐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作品;1892—1895年春應邀在美國紐約音樂學院教學並任院長,回國任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1904年去世;他是十九世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斯拉夫舞曲、第8、第9「自新大陸」交響曲、大提琴協奏曲等。

人物生平

捷克著名作曲家安東寧·利奧波德·德沃夏克於1841年9月8日生於布拉格附近沃爾塔瓦河畔的尼拉霍基維斯村一個兼做屠夫的小客棧老闆家中。

德沃夏克自幼開始學小提琴,對捷克民歌和民間舞曲特別感興趣,他在教堂唱詩班和客店節日的表演,常為聽者所讚賞。

1857年起進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學習兩年,畢業後先後在布拉格的一個樂隊和「臨時劇院」的樂隊工作,一直到1871年。在樂隊的工作,使德沃夏克有機會接觸斯美塔那的早期歌劇,包括《勃蘭登堡人在捷克》 和《被出賣的新娘》等,還有幸觀賞到柏遼茲、瓦格納和李斯特等名家的演出,熟知了大量古典樂派和浪漫樂派的作品,積累了豐富的學識。

六十年代,德沃夏克己經開始嘗試作曲,寫出範圍廣泛的各類作品,包括交響曲、彌撒樂、歌劇、聲樂套曲和室內樂曲,但是由於沒有上演,基本上不為人所知。

1871年,德沃夏克辭去劇院樂隊的工作,婚後以教課為生,此外還兼任布拉格一所教堂的風琴師職務,但主要時間則用以創作。

七十年代,他的兩部作品——愛國主義頌詩大合唱《 白山的子孫》和樂套曲《摩拉維亞二重唱》,是他進入創作成熟時期和成為民族藝術家的重要標誌;自此之後,他的一些作品,如《 第三交響曲》等都相繼獲得演出。

1875年,由於申請奧地利政府發放的「清寒天才青年藝術家」國家補助金,他附送的作品為當時參加補助金評議委員會的德國音樂大師勃拉姆斯所賞識,就此,這兩位志同道合的音樂家終生保持深厚的崇高友誼。勃拉姆斯熱情地關心德沃夏克的成長,具體幫助他提高作曲技巧,推薦他的作品給出版商出版,使他得以開始名揚國外;德沃夏克後來把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 改編為管弦樂曲,還把自己的《d小調弦樂四重奏》題獻給他——人們認為勃拉姆斯在德沃夏克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如舒曼在勃拉姆斯的創作生活中的地位一般。1878年,德沃夏克在布拉格舉行他的作品演奏會,生平第一次擔任樂隊指揮,又為他的藝術活動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

德沃夏克的主要創作,除上述幾部作品和七十年代末寫的第一套《斯拉夫舞曲》、三首《斯拉夫狂想曲》和《聖母衰悼曲》外,大都在八十年代間世,其中包括《第六交響曲》 到《第八交響曲》、《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歌劇《德米特里》和《雅各賓黨人》 、《胡斯序曲》和第二套《 斯拉夫舞曲》等。

八十年代也是德沃夏克在國內外獲得巨大聲譽的年代,他五次赴英演奏旅行(九十年代又去四次),所獲得的輝煌成功,可以同亨德爾、海頓和門德爾松先後在英國得到的榮譽相比美。他在英國指揮自己的作品,首演神劇《聖柳德米拉》、清唱劇《鬼的新娘》和《第七交響曲》——他的《d小調第七交響曲》是專為同他關係特別密切的倫敦愛樂樂團而寫的,至於他的一部首先由英國出版社出版的《G大調第八交響曲》,甚至被題名為「英吉利交響曲」。為了表達對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國劍橋大學在1891年授予他音樂博士的榮譽學位——十九世紀末,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也獲得同樣的禮遇。

1888年,德沃夏克同柴科夫斯基的結識,也是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於柴科夫斯基的邀請,德沃夏克曾到莫斯科和彼得堡演奏自己的作品,同樣獲得很大的成功。九十年代初,德沃夏克又多次在倫敦、柏林、布達佩斯、紐約以及歐美其他城市旅行,指揮演奏自己的作品。

1892年秋,德沃夏克接受美國的優惠邀請,暫時離開他從1890年開始擔任的布拉格音樂學院教授職務,就任紐約音樂學院院長;僑居美國期間,他寫出舉世聞名的第九交響曲《新世界》和《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等重要作品。

1894年春末,德沃夏克回到波希米亞,回到自己的家園和時刻關懷着他的捷克人民中間。他繼續在布拉格音樂學院的教課工作,1901年還被往命為音樂學院院長,他塔養出五十多位香樂家,其中包括着名的作曲家諾伐克(V. Nofvak , 1870—1949)、蘇克(J.Suk , 1574 一1035 )和保加利亞的克里斯多天(Xpuctob ,1875—1941) 等。德沃夏克回國後新寫的作品有四首交響詩和三部歌劇,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後受到的長久而廣泛的歡迎,並不下於斯美塔那的《被出賣的新娘》。

1901年當德沃夏克過六十歲生日時,在布拉格、倫敦和維也納,都為他舉行慶祝活動,但是,正是在這個時期,德沃夏克的腎臟等器官卻開始患了不治之症,到1904年5月1日終因腦溢血在布拉格突然辭世。

主要作品

(1)交響曲九部,從第一部至第九部的正確編號分別為c小調、bB大凋、bE大凋、d小調、F大調、D大調、d小調、G大調,e小調。

(2)歌劇:《國王與礦工》、《頑固的農民》、《萬達》、《農民無賴》、《德米特里》、《雅各賓黨人》、《魔鬼與凱特》、《水仙女》、《阿爾米達》等12部。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後受到長久而廣泛的歡迎,不亞於斯美塔那的《被出賣的新娘》。

(3)合唱曲:《讚歌》、《聖母悼歌》、《幽靈的新娘》、《聖柳德米拉》、《D大調彌撒曲》、《安魂彌撒曲》,《感恩讚美詩》等。

(4)管弦樂曲:除上面9部交響曲外,尚有《交響變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歡節》),交響詩5首(包括《水妖》、《午時女巫》、《金紡車》、《野鴿》),《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協奏曲3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序曲3首(《在自然的王國里》、《狂歡節》、《奧賽羅》,合稱為「自然、生命和愛情三部曲」)。

(5)室內樂:鋼琴三重奏4首(最後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樂三重奏1首,鋼琴四重奏兩首,弦樂四重奏13首,鋼琴五重奏1首,弦樂五重奏兩首,弦樂六重奏一首。

此外,尚有歌曲、二重唱、鋼琴曲和鋼琴二重奏多首。

作品賞析

第八交響曲

第八交響曲作於 1889年夏秋之間、當作者在他的維索卡鄉間別墅時寫出。在德沃夏克所有交響曲中,這一部的內容同他個人牽涉最多,也最獨特。在這裡,象《第七交響曲》中那般集中的激烈衝擊和感傷的懸念,可說是蕩然無存,它所反映的完全是平靜的心境以及歡樂與自傲的感覺,同作者的特定心境和體驗息息相關;聽賞這樣一部作品,仿佛可以分享作者在同大自然的交往中所獲得的新鮮、明朗而愉悅的感受似的。作者在這裡毫不陷諱同鼓舞和哺育着他的捷克民間音樂素村的直接聯繫,整部作品飽含對祖國大地及其人民和藝術的熱愛之情,就象是從波希米亞的原野和捷克民間直接產生出來似的。  

《第八交響曲》採用四樂章的傳統結構,但其中卻有某些不同一般的特點,正如作者所說,他將在所襲用的形式中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念。換句話說,這部交響曲的各個樂章,雖以常見的奏鳴曲形式、三段體或迴旋曲形式為基礎,但在細節上卻有很重要而有趣的偏離。先講第一樂章。這裡的引子是一個獨立的主題,它分別在呈示部、發展部和再現部之前疊次出現,從而豐富了樂章所採用的奏鳴曲形式;這引子主題具有史詩般宏偉的氣質,又接近於莊嚴的聖詠,它的存在(還有最後樂章的引子)使原來象田園詩般的音樂兼備了英勇的戲劇性,因此有人據此時而把這部作品喻為「英雄」交響曲。

第九交響曲

1892年, 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聘請德沃夏克出任該院的院長,德沃夏克則應邀赴美。這部《第九交響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國停留的將近三年期間內,大約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這部交響樂實際上是作者對於美國所在的「新大陸」所產生的印象的體現,曲中雖然有類似「黑人靈歌」與美洲「印第安民謠」的旋律出現,但德沃夏克並不是原封不動地將這些民謠歌曲作為主題題材,而是在自己的創作樂思中揉進這些民謠的精神而加以表現。將此交響曲命名為「自新大陸」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譯為「新大陸」或「新世界」交響曲)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 序奏,慢板,e小調,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頗為宏大,其主題與相繼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極其微妙的關係,擔負一種連貫全曲的特殊任務,甚至可稱之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樂章的引子部分由弦樂器、定音鼓和管樂器競相奏出強烈而熱情的節奏,暗喻了美國那種緊張、忙碌的快節奏生活 ; 樂章的主部主題 貫穿了全曲的四個樂章,其特性與居住於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境內的馬札兒民族固有的民俗音樂具有共通的性質。這一特殊主題靠着巧妙發展,轉達了不同於以往音樂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強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當時背井離鄉,鄉愁蘊積,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時期耳熟能詳的民俗歌曲特質,以遣思鄉念國的情懷。樂章中另一段優美的旋律透露出濃濃的鄉愁,恰是作者這種心情的體現。  

第二樂章 最緩板,降D大調,4/4拍子,複合三段體。 這一樂章是整部交響曲中最為有名的樂章,經常被提出來單獨演奏,其濃烈的鄉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處他鄉時,對祖國無限眷戀之情的體現。整個樂隊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區合奏出充滿哀傷氣氛的幾個和弦之後,由英國管獨奏出充滿奇異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題,弦樂以簡單的和弦作為伴奏,這就是本樂章的第一主題,此部分被譽為所有交響曲中最為動人的慢板樂章。 事實上,也正因為有了這段旋律,這首交響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愛。這充滿無限鄉愁的美麗旋律,曾被後人填上歌詞,而改編成為一首名叫《戀故鄉》的歌曲,並在美國廣泛流傳、家喻戶曉。本樂章的第二主題由長笛和雙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優美絕倫, 在忽高忽低的情緒中流露出了一種無言的淒涼,仍是作者思鄉之情的反映。 本樂章的第三主題轉為明快而活潑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間舞蹈音樂的風格。  

第三樂章 諧謔曲,從「海華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啟發,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轉。音樂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輕快而活潑,帶有跳躍的情緒;第二主題清麗、明快,富有五聲音階特色;兩個主題彼此應和、模仿。 樂章的中間部分主題悠長而婉轉,是典型的捷克民間音樂風格。  

第四樂章 快板,奏鳴曲式。 氣勢宏大而雄偉,這個總結性的樂章將前面樂章的主要主題一一再現,同時孕育出新的主題,彼此交織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發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時的歡樂情景。樂章的主部主題由圓號和小號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壯;副部主題則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單簧管奏出。這一切經過發展之後,形成輝煌的結尾。

大提琴協奏曲

本作品作 於1895年,本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數幾部廣受世人喜愛的大提琴協奏曲傑作之一。  

德沃夏克所留下的傑出作品中,交響樂和協奏曲一類的「無標題音樂」明顯多於歌劇和標題音樂,這種傾向對於他來說,越到晚年越為顯著。  

如果拿他初期的鋼琴協奏曲或中期的小提琴協奏曲,與這首大提琴協奏曲作一個比較,就會發現這首協奏曲不但在作曲手法上更為明確和熟練,而且在樂器法的運用,以及構成技法的自由性上,均有顯著的進步,另外本曲在風格上也比以前更顯示出富於表現力的個性,可以不折不扣地說,德沃夏克先天所具有的豐富的旋律性創意和後天對古典音樂造型的探索,終於在這部作品中結成了豐碩的果實。  

第一樂章 快板、b小調、四四拍、採取嚴格的奏鳴曲形式。在寫作上充滿巧思,呈示部豎笛率先奏出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則由法國號優美的吹出。而發展部主要將第一主題予以變形發展,包括轉調、變換表情、震音、花奏等等手法,再現部則以第二主題為出發,一直到最後管弦總奏才在現第一主題;第二樂章不 太慢的慢板、G大調、三四拍、三段體。此樂章音樂充滿波西米亞的傷感,也有人稱它鄉愁之歌。第一段的主題由木管伴奏下,豎笛之後是大提琴奏出。中段的主題來自德沃夏克的歌曲《獨自一人》,而當三支法國號吹出優美和弦時,音樂進入第三段。此樂章充分發揮大提琴唱歌的本性,以及作曲者抒情的天分;第三樂章 中庸的快板、b小調、二四拍、迴旋曲式。此樂章充滿黑人靈歌旋律與波西米亞舞蹈節奏,因此音樂歡愉快速相當考驗樂團整體表現,因為不僅主奏者吃重連樂團的速度感與氣勢都要夠。無論第一主題或是第二主題都相當具有鄉土性,詮釋者略微粗俗的演出反而更為貼切。

作品評價

德沃夏克的 創作浸染着深刻的捷克民間色彩,在主題與結構方面同捷克民間音樂的神韻和特點保有密切的取系。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愛國熱誠和為復興祖國民族文化所做的且大努力:他的一些大型作品以人民的鬥爭和對先烈的讚頌為主題,還有許多作品再現了捷克大自然和民間日常生活畫面,另一些作品則採用捷克古代的歷史和美麗的神話為題材。

德沃夏克同斯美塔那一樣,都認為用音樂來讚頌自己的祖國和鞏固人民對更加美好的未來的信念,是他們自己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只是在對待民間音樂素材方面,斯美塔那所矚目的只偏重於捷克,而德沃夏克不但注意到捷克的民間音樂,他也轉向摩拉維嚴和斯洛伐克,他似乎更加重視斯拉夫各民族間的相互聯繫。

例如,在他那舉世聞名的《斯拉夫舞曲》中,斯洛伐克的奧德捷梅克、波蘭的瑪祖卡和波羅涅茲、南斯拉夫的科羅、烏克蘭的屯卡,就同波爾卡、索塞卡、斯科契那,孚利安特以及其他捷克舞曲兼收並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