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在節令里的詩和遠方(楊秀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守候在節令里的詩和遠方》是中國當代作家楊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守候在節令里的詩和遠方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站在秋天的分水嶺上,聽秋,看秋,讀秋,守秋,季節躍動的脈搏,山川草木、天地人心鋪展出的自然詩卷和時空之魅,入畫,走心。
秋天是歲月流變中萬物慈悲的泊心之所,淳氣氤氳,豐饒而溫暖,本真而高貴。農耕文明的根魂,在春播夏耘的一個個節點上,扎得愈是深沉、穩健,到了秋天,農事盛放的氣象便愈是遼闊、蓬勃而醇厚。
秋分時節,「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秋聲如潮,秋韻繽紛,漫步秋日田野,色彩流動的清音,歲月沉澱的包漿,潤心養眼,撲面入懷,到處充滿着動人的細節。四季風物,於茲為盛。大地上,橙黃遍野,風華爛漫,一派秋天好顏色。秋思秋涼清秋時,秋意秋景秋盛日。一個古老的節氣,被輪迴的光陰反覆擦亮,秋風襲來,暖潤了山河、田園、鄉村和人心。
大自然色彩斑斕的冠冕,首先賜予衍生五穀的草木。草木是山野田疇里的智者,它們對秋天節律的感知和善念,總是比人類提前到達。從一棵草萌芽、青蔥、拔節的節令出發,順着流淌的光陰,揚花授粉,結籽灌漿,大自然不斷帶來的驚喜,把秋天的氣韻點染到繁複生姿。
二
秋天的意蘊,潑灑在溫暖的金黃色里,向暖,深遠,高逸,遼闊,呼應人心,讓人心底生出共享秋收喜悅的熱念。
傳統農耕社會孕育、創生了豐富的農事經驗,秋分在二十四節氣中與春分一道,因為與農事生產的密切關係,被古人視為更重要的時間節點,也留下了「春祭日,秋祭月」等古老傳統與儀式。以秋收慶祝為主題的「秋社」,依託的節氣點即是秋分。唐人韓愈有詩云:「共向田頭樂社神」,描述的即為秋社的和樂之境。古時的「秋社」酬謝報賽,即為農事完畢後舉行的謝神祭祀。明嘉靖地方史志記載:「秋八月遇社日,各坊巷具牲醴祭當境土地神,謂之土地。社祭畢會飲。」台灣把中秋節作為土地神的祭祀日。據《台灣府志》和《台灣志略》載:「仲秋,祀當境土神,蓋古者祭祀之禮,與二月二日同,春祈而秋報也。」「秋成時,會同社之人賽戲、飲酒、祭月。」
秋祭秋賽,在華夏大地上源遠流長。湖南湘西的「趕秋節」,西藏日喀則的「望果節」,廣東佛山的「出秋色」,安徽貴池的「獻新」,福建南屏的「秋報」,貴州黔東南苗村侗寨的「嘗新」…… 人們感念土地、農事的恆常提示與教化,祭拜土地,慶祝豐收,感恩自然,體驗歡樂,感受幸福。這些具有濃郁農業色彩的民俗活動,既傳承了傳統的慶豐收節儀,又融進當代的民族文化元素。大地捧出的暖香,農人留下的手溫,糧食賦予的情意,芬芳了一個個歡樂的日子。
農穩天下安。面對傳統農業萎縮,農業文化遺產快速消失,農民精神面貌也面臨衰退,農村社會轉型的現實,為提振鄉村發展活力,提升農民群眾的榮譽感、幸福感和獲得感,二O一八年,國家首次專門為農民設立節日,將每年秋分日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為古老的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拓展了當代表達的路徑。秋天的鄉村和田野里,中秋總是與秋分相攜而至,沉澱在歲月生出深厚的人文底色和被賦予了時代新聲的豐收旋律,和合相生,慢慢衍生為鄉心、鄉愁、鄉念的另一種精神負載。激活傳統,嬗遞新聲。豐收節與秋分、中秋共生的意義,寄託了現代人的文化情懷,還在於不忘來時路的那份敬惜和珍重。
稻陌拾秋,草木清好,大地煥彩,處處見新。秋的天籟和美質,還原了人們關於播種與收穫的諸多細節和想象,秋天,既是春天夢想的抵達,也是農事的詩和遠方。 [1]
作者簡介
楊秀廷,貴州省錦屏縣委政研室原主任,貴州省作協會員,202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第二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