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寧海城隍廟浙江省寧海縣的一處城隍廟,位於寧海縣城關桃源南路。城隍廟始建於唐永昌元年(689年),供奉的城隍為南梁時在寧海平亂的田什,後歷經興廢,現存建築格局為清嘉慶二十四年奠定,民國重修。現存建築共四進,占地總面積1600餘平方米。1903年,寧海秀才王錫桐曾在城隍廟指揮反天主教鬥爭,因而寧海城隍廟於1963年以王錫桐起義遺址的名義被納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城隍廟古戲台與寧海縣境內其他九座戲台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歷史

寧海城隍廟始建於唐武德年間(618–626年),永昌元年(689年)縣治遷至今城關時,城隍廟建於城關,南梁太清二年(548年)在寧海平亂的田什被供奉為城隍,吳越時城隍被封為安仁侯。南宋隆興年間(1163–1164年),縣令薛抗重建城隍廟,至元代廢廟。明洪武二年(1369年),城隍廟重新設置,並確立神號為「寧海城隍之神廟」。此後,城隍廟廊廡倒塌,廟址被民居侵占。成化十二年(1476年),縣令郭紳將被侵占的土地重歸城隍廟並重建廟宇。城隍廟的現有格局在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的重修中確定。1903年,寧海秀才王錫桐在城隍廟指揮上萬人攻入城內,燒毀天主教堂並殺死神父朱國光,史稱寧海教案。辛亥革命後,寧海城隍廟也曾成為反對袁世凱復辟、宣傳抗日思想的場所。1935年,寧海城隍廟進行大修,重建了儀門、戲台和兩廂,並將戲台前立柱改為鐵柱以改善觀戲視線。

形制

寧海城隍廟位於躍龍街道縣前社區桃源南路,位於原縣衙南兩百步,與縣衙、文廟形成鼎足之勢。城隍廟建築坐北朝南,面積1600平方米,共分四進。中軸線自南向北由照牆、五鳳樓、戲台、泛軒、大殿、後宮組成,附屬建築包括台門、總曹殿、無常殿、東西看廂和財房。其中台門三間朝東,為單檐硬山頂,寬8.30米,深3.44米,門前有石獅。五鳳樓為五開間兩層單檐硬山頂,寬16.85米,深7.6米,第二榀梁架上有類似歇山頂的垂脊,上下分別設有吻獸和垂獸,門上繪有門神,前部有檐廊,廊頂為卷棚式,雀替、額坊、月樑上有雕刻。五鳳樓南側廂房為總曹殿和左右無常殿,均為單檐硬山頂。其中總曹殿為三開間,寬9.1米,深2.5米,左右無常殿為五開間,寬17.7米,深5.5米。

戲台位於五鳳樓北側明間,正對泛軒,寬5.25米,深5.15米,台面距地面1.66米,單檐歇山頂,檐角上翹。正脊兩端有龍形鴟吻,垂脊上有紅白將軍瓦塑,戧脊上有狻猊、海馬等形象的瓦塑。戲台藻井為圓形,使用20層斗拱和花板組成16條螺旋線疊澀而成。檐下三面有花拱,形成網狀,稱為網拱。斗拱下檐枋有彩畫,內容包含傳統戲曲場景和軍官、士紳看戲的場景。戲台上層柱共四根,下層柱八根。靠近五鳳樓的台柱為木柱,面向觀眾一側的下層柱為水泥柱,而上層則為鐵柱,上有西式愛奧尼柱頭。上下層間有美人靠式圍欄,望柱、尋杖有梅、竹、蓮花壽桃等裝飾。

泛軒為三開間單檐硬山頂,寬14.0米,深10米,明間上方為圓形藻井,下方原為安放白鶴大帝神像的主賓座,今放置有大鐘。泛軒西有財神殿,為三開間單檐硬山頂,寬7.5米,深8.2米,殿內供奉文財神像。泛軒後為大殿,為廟宇主體建築。建築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深五間,寬16.1米,深16.2米,其中明間寬6.0米,次間3.3米,梢間1.7米。大殿垂脊、戧脊分別有垂獸和仙人瓦塑。殿前部有檐廊,廊頂為卷棚式。正廳正中設有方形神座,供奉城隍神。大殿後為後宮,為五開間單檐硬山頂,通過連廊與大殿相連,為城隍神休息的場所。後宮寬13.3米,深7.2米,中間供奉城隍神座像及兩尊娘娘像,旁有千工床[2]

視頻

寧海城隍廟 相關視頻

寧海縣城隍廟特色文化街區商住地塊航拍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