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強雀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強雀舌

中文名稱: 寧強雀舌

所屬地區: 陝西

類別: 綠茶

榮譽: 2002年第十四屆西交會上榮獲金獎

寧強雀舌,是陝西寧強研製出的扁形名茶。其外形微扁挺秀,色澤翠綠,銀毫披露,形似雀舌,湯色綠亮,香氣高長馥郁,滋味醇爽甘甜,葉底嫩綠成朵,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咖啡鹼、微量元素等物質,是品飲、養生的上品。因其外形和產地而得名,被人們稱之為「寧強雀舌」。2005年漢中市政府啟動了茶葉品牌整合工作,將茶葉品牌由最初的20多個整合到「午子仙毫」、「定軍茗眉」、「寧強雀舌」3個品牌,2007年漢中市政府又以申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工作為契機,最終將茶葉品牌整合為「漢中仙毫」一個品牌。[1]

品質特徵

寧強雀舌外形微扁挺秀,形似雀舌,色澤翠綠,銀毫披露,香氣高長馥郁,

滋味醇爽甘甜,湯色綠亮,葉底嫩綠成朵,內含有效成分豐富。據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茶葉含氨基酸3.43%、茶多酚24.73%、水浸出物44.2%、咖啡鹼4.07%。 寧強雀舌採摘海拔1000±200m有機茶園清明前後初露草芽、獨芽或一芽一葉,經先進技術結合傳統工藝精製而成。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咖啡鹼、微量元素等物質,是品飲、養生的上品。

產地環境

「寧強雀舌」茶產於陝、甘、川三省交界的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漢江源水流域,位於秦嶺、大巴山之間,是我國北緣茶區。產地山清水秀, 雨沛霧多,濕潤溫和,茶樹生長于山澗溝壑之旁、溪流泉水之間,環境未受工業化污染,是生產有機茶的最佳生態區域,是陝西首家通過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有機條研究與發展中心有機茶認證。

製作工藝

該茶於清明前後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要求不採紫葉、病蟲葉、展開葉、對夾葉,不帶鱗片、魚葉、茶蒂、茶果、老葉及其他夾雜物。製作分殺青、理條做形、烘培、搖剔四道工序完成。

殺青 每鍋投葉量300g,鍋溫150℃一180℃,炒茶手法採用抓、捂、帶、抖,抖、悶結合,炒茶動作由快到慢,要求撈得盡,抖得開,翻得勻。炒至葉色轉暗,葉質變軟,清香顯露時為適度,及時出鍋攤涼。

整條做形 鍋溫60℃--80℃,殺青葉鍋後採用輕壓拖帶,隨即輕抖的手法理條做形,反覆進行,直至茶條達到挺直、微扁,有刺手感時出鍋攤涼。

烘培 用炭火供培,溫度60℃、茶葉薄攤於烘笆上,每隔3分鐘左右翻一次,翻烘時手勢動作須輕勻,烘20分鐘左右下烘攤涼,然後再復烘,至足干下烘。

揀剔 手工揀去黃片、茶果及雜物,篩去碎末,最後包裝貯存 待售。

發展前景

像所有的山區縣一樣,寧強「靠山吃山」,而且「吃」出了名氣。勉(縣)略(陽)寧(強)金三角礦產富集, 香菇、木耳、茶葉滿山遍野,「朝天核桃滾全球」,是漢中綠色產業的重要基地。其中最有名的是茶葉。唐朝陸羽《茶經》載:「茶樹,金州(今安康)生西城、安康二縣山谷,梁州(今漢中)生褒城、金牛(今寧強)二縣山谷」,歷史悠久,但真正成名卻是1993年研製出的「寧強雀舌」,以形似雀舌而名,年產500噸左右,供不應求,有着寧強名片的作用。

榮譽獎項

寧強雀舌於1997年通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質量鑑定。

1995年參加第二屆中國(楊凌)農業科技博覽會榮獲「后稷」金像獎。

1997年參加「97中國(北京)國際茶技術和茶文化交流會暨97中國國際茶葉展覽會」榮獲銀獎。同年又獲陝西省首屆名優茶獎。

在2002年第十四屆西交會上榮獲金獎。

參考資料

  1. [1],寧強雀舌的功效與作用 與茶說 ,2019-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