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為玉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為玉碎

來自 網易網 的圖片

寧為玉碎 指寧如珍貴之玉器被擊成支離破碎,而不作賤價之瓦器得以保全。後喻寧可保全氣節,為正義之事而死,而不願忍辱屈從,而苟且偷生。語見(唐·李百藥《北齊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三十三·元景安傳》):「景皓云:『豈得棄本宗,遂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為瓦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寧為玉碎 [1]

拼音 nìng wéi yù suì

注音 ㄋㄧㄥˋ ㄨㄟˊ ㄧㄩˋ ㄙㄨㄟˋ

成語出處

景皓曰:"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為瓦全。"(唐·李百藥《北齊書·元景安傳》)

句中的"寧可玉碎,不為瓦全"後來演化為成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成語故事

公元550年,北朝的東魏大將軍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元善見退位,隨後自己登基建立了北齊王朝。次年他又殺死了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

有一年,出現了日食的現象,高洋覺得這是不祥之兆,心裡很害怕。原來,在古時候,人們對一些比較異常的自然現象是非常重視的。如果發生了日食、地震之類的事情,人們就會認為是不吉利的徵兆,會採取一些措施去挽救。於是,高洋就去問一位親信。

因為高洋的皇位是從東魏元善見手上搶來的,所以高洋一直就沒有安心過,他害怕別人又從自己手上把皇位奪走。他問那位親信:"以前王莽奪取了漢朝的天下,為什麼後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去?"

那位親信知道高洋的心思,就說:"這是因為王莽奪取了漢朝的天下以後,沒有把劉氏宗室殺光。要是他當時把劉氏宗室斬盡殺絕了,後面就沒有劉秀了。"於是,高洋就把元氏宗室近親四十多家、七百多口全部殺死了。

消息傳出來以後,剩下的元氏遠房宗族都非常害怕,他們立刻聚集在一起商量自救的辦法。有個叫元景安的縣令想了個主意,他說:"我們現在要想保住性命,恐怕就不能再姓元了。我們應該請求皇上,讓他賜我們改姓高。"

元景安有個堂兄,名叫元景皓,是個很有骨氣的人。他堅決反對改姓,他說:"我們怎麼可以為了保住性命,就拋棄自己的姓而改姓別人的姓呢?這不是連祖宗都不要了嗎?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能夠為了保全自身而去做瓦器!我寧願保持氣節而死,也絕不願意為了活命而忍受改姓的屈辱!"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這番話告訴了高洋,高洋立即將元景皓斬首。但高洋也於三個月後病死。十八年後,北齊宣告滅亡。

成語寓意

玉雖硬度不算太高,但韌度在自然寶玉石中居首,故玉有寧折斷而不彎曲,顯堅貞不屈的勇敢精神;瓦用泥土捏制,可隨意改變,顯趨炎附勢的懦弱心態,兩相比較形成鮮明對比。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願為正義而死,決不苟且偷生,保全自己完整的人格和本心。孟子曰:"捨生取義。"大丈夫有所為也有所不為,假若為了生存而拋棄了自己的人格與尊嚴,那麼這樣一個人是不可能會得到尊重的,因此無時無刻都要堅守自己的品格,做一個有骨氣的人。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原指寧如珍貴之玉器被擊成支離破碎,而不作賤價之瓦器得以保全。後喻寧可保全氣節,為正義之事而死,而不願忍辱屈從,而苟且偷生。語見(唐·李百藥《北齊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三十三·元景安傳》):「景皓云:『豈得棄本宗,遂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為瓦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