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孩子,媽媽知道你的心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孩子,媽媽知道你的心理

《孩子,媽媽知道你的心理》第一版問世於1959年,一經出版,就立即成為了一部兒童心理的經典著作,暢銷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母親們。塞爾瑪·H·弗拉貝格教授長期致力於臨床兒童早期心理發展的研究。在《孩子,媽媽知道你的心理》中,她深入0~6歲孩子的魔幻心理世界,探微索幽,指出這是孩子一生中既興奮異常,有時又令孩子毛骨悚然的階段,孩子會出現莫名其妙的恐懼或令人費解的行為。她為數千萬名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正確理解、處理孩子在每個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提供了支持和指導。

基本內容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開本:16

頁數:250頁

品牌:北京天略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年7月1日

作者:塞爾瑪·H·弗拉貝格

譯者:張慶

ISBN:9787807247135、7807247134

書名:孩子,媽媽知道你的心理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孩子,媽媽知道你的心理》:影響了幾代母親的書!心理健康的孩子才有大未來!

0~6歲的孩子生活在魔幻世界中,這不但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世界,有時還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於是,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出現莫名其妙的恐懼或令人費解的行為……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正確理解、處理孩子在每個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培養具有健康人格的孩子……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塞爾瑪·H·弗拉貝格 譯者:張慶 鞏卓

塞爾瑪·H·弗拉貝格,著名兒童心理學教授、加州大學醫學院舊金山總醫院嬰兒-父母項目主任,多家美國育兒雜誌的專欄作家。

媒體推薦

「這是兒童心理專家送給父母的一份關於塑造0~6歲孩子健康人格的珍貴禮物……」

——美國《父母》雜誌

小孩子的世界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世界,有時還是一個毛骨悚然的世界。在這本書中,塞爾瑪•H•弗拉貝格帶領讀者走進孩子的內心,展現了孩子如何應對自己的世界,以及如何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作者懷着極大的熱情和敏銳的洞察力,探討了孩子在童年早期每一個發展階段所遇到的典型問題……為孩子每一個關鍵階段的發展都提供了一個正確答案。 這是一本遠遠超出了以往描述兒童早期發展階段心理狀況著作的最好的書。 ——美國心理健康協會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篇 引言

第1章 女巫、食人魔、老虎和心理健康

弗蘭克的故事

什麼是心理健康?

什麼是焦慮?

父母對孩子的保護

孩子的自我對危險的抵禦

簡妮的「笑笑虎」

一個嬰兒科學家

想象、智力和心理健康

第2篇 出生後的頭18個月

第2章 「不要再睡了,你得留神……」

新生兒

「寶寶為什麼微笑?」

孩子生活在拼圖世界裡

成長為一個小大人

消失的物體

行走和視角

移動能力和獨立的自我

傳教士來了

第18個月

第3章 「文明及其讓人不滿之處」

理論有什麼好處?

餵食和餵食理論

與分離焦慮有關的障礙

寶寶的主動性帶來的麻煩

排便訓練

與排便訓練有關的一些障礙

早發現,早預防

第3篇 第18個月到3歲

第4章 在巨人國里

魔法師

嘰哩咕嚕

駛向大人國的航程

魔幻與科學

「我」

第5章 現實教育

是非觀的建立

寶寶內在自我控制系統的弱點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第4篇 3歲至6歲

第6章 字宙中心的轉變

邁向思考的年齡

老鼠和人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俄狄浦斯情結

第7章 愛的教育

性教育的意義

父母的困境

應該滿足孩子的多少好奇心?

如何把性知識告訴孩子?

父母應起的教育作用

對父母的認同

成為一個女孩

成為一個男孩

第8章 是非觀教育

是非觀的萌芽

管教

懲罰的心理學

道德價值觀的獲得

感受的權利

第5篇 結論

第9章 孩子人格的未來發展

各種各樣的命運

來自人類錯誤與災難實驗室的教訓

來自模範兒童院的經驗教訓

我們能防止神經官能症嗎?

文摘

第1篇引言

第1章女巫、食人魔、老虎和心理健康

弗蘭克的故事

曾經有個名叫弗蘭克的男孩,他的父母想讓他成為一個按照現代科學方法養育出來的孩子的典範。他們參考專家著作、訂閱各種講座材料,並且參加了各種對於這個時代來說有點神聖的養育方法和實踐課程。他們從中了解了孩子在童年早期的恐懼和神經官能症的成因,懷着世界上最美好的願望,要養育一個完全沒有——噢,就像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孩子所能夠做到的那樣——焦慮和神經官能症傾向的孩子。

所以,弗蘭克的哺乳和斷奶以及如廁訓練,都是在他適宜的年齡,以適宜的方式進行的。他的小妹妹的降生也是經過對他的發展階段的精確計算而安排的,以免給他造成心靈創傷。不用說,為了小妹妹的降生,父母採用公認的方法給弗蘭克做了大量的工作,對他進行了坦率而徹底的性教育。

有可能使弗蘭克恐懼的原因都被一一找了出來,並且在弗蘭克的父母設計的方案中都被系統地消除了。父母重新編輯和修改了兒歌和童話故事,故事中老鼠的尾巴從來不會被切斷,食人魔在進餐時吃的是穀類食物,而不是人肉。女巫和壞人施展的巫術都不會造成傷害,而且很容易被簡短的一句話或溫和的責備所感化。童話世界裡沒有死亡,弗蘭克的世界裡也沒有死亡。當弗蘭克的鸚鵡因一種致命的疾病而死去時,鸚鵡的屍體在弗蘭克午睡醒來之前便被拿走,並換上了一隻新的鸚鵡。採取了這麼多預防措施,弗蘭克的父母發現很難解釋為什麼弗蘭克還是會感到恐懼。但是,弗蘭克的確有恐懼。

在2歲時——這是很多孩子都害怕自己會順着浴缸的排水管而消失的年齡——弗蘭克(他很獨立,不受任何任性的同伴的影響)也對浴缸排水管感到恐懼。

儘管父母親為了小妹妹的降生而對弗蘭克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弗蘭克並不期待小妹妹的來臨,並且處心積慮地想着把小妹妹趕走的方法。弗蘭克提出的比較具有人情味的一個建議是,水妹妹應該被送回到小商店去。(你知道對弗蘭克進行的性教育是多麼徹底!)

還不止這些。在其他孩子會被噩夢嚇醒的年齡,弗蘭克也會被噩夢嚇醒。不可思議的是(因為你知道,食人魔在弗蘭克的兒歌中是被如何改造的),弗蘭克在噩夢中是被一個想要一口吃掉他的巨人追趕!

這還不是全部。儘管父母在教育弗蘭克時對女巫都做了仁慈化的處理,但弗蘭克在自己編故事時,是按照自己的方式除掉壞人的,那就是砍掉女巫的腦袋。

這個故事的要點是什麼?它證明了什麼?如何養育孩子根本無關緊要嗎?現代養育方法只是科學家的痴心妄想嗎?我們應該拋棄有關餵養、如廁訓練、性教育的信念,而把它們當成對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無關痛癢的事情嗎?

父母在餵養、如廁訓練、性教育、管教孩子方面的智慧和知識,通過促進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信任以及增強孩子對自己身體的需要和衝動的控制能力,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最理想的早期訓練不會消除孩子內心的全部焦慮,或者去除孩子的世界及其發展過程中無處不在的風險。

我們不應該為此感到震驚——因為沒有可以不讓孩子經歷焦慮就能成功養育孩子的方法。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要面臨各種各樣的傷害和危險。進而,我們會發現,通過高度警惕地防止妖怪、食人魔和死鸚鵡,並不總是能夠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我們無法避免很多此類恐懼,也不需要這樣做。當然,我們不會通過精心安排而故意讓孩子體驗恐懼,我們也不會做出像妖怪那樣的行為來使妖怪這一概念對孩子變得真實起來,但是,當妖怪、食人魔和死鸚鵡呈現出來的時候,最好以一種開放的方式對待它們,並幫助孩子以同樣的方式去面對。

我們容易混淆焦慮和神經官能症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實際上,焦慮本身並不是一種神經官能症。前面故事中的弗蘭克不會被認為是神經過敏。他害怕浴缸下水管嗎?很多2歲的孩子都有這種恐懼。這並不一定是個不祥之兆。弗蘭克做過被巨人追趕的噩夢嗎?幾乎所有的學齡前兒童偶爾都會有這種類似的夢魘。儘管父母做了充分的準備,弗蘭克還是不喜歡小妹妹嗎?為新寶寶做準備是必要的,並且會使事情變得更容易些,但再多的解釋也不足以讓一個孩子為一個真實的寶寶以及分享父母的寵愛的真實體驗做好準備。

並不是浴缸下水管、關於巨人的噩夢或弟弟妹妹的降生使孩子患神經官能症。孩子將來的心理健康並不取決於在其幻想世界裡是否存在食人魔,或者食人魔吃什麼之類的問題——或許甚至不取決於食人魔出現的次數和頻率。而取決於孩子處理食人魔之類問題的方式。

正是孩子處理自己莫名的恐懼的方式,決定了這些恐懼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如果對妖怪和竊賊以及野生動物的恐懼侵入了一個孩子的生活,如果一個孩子對自己想象中的危險感到無助和無法防備,並因此而出現對生活的畏懼和屈服態度,那麼,這種處理恐懼的辦法就不是一個好辦法,而且,可以預料到,這將對孩子未來的心理健康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如果一個孩子的行為看起來好像他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真實的和想象的危險的威脅,並且必須提防和準備攻擊,那麼,他的個性可能就會過於具有攻擊性和挑釁性,並且,我們也必定將他的這種處理恐懼的方式看做是不可取的。但是,孩子通常都能克服自己莫名的恐懼。而這正是最讓人着迷的一個問題:孩子是怎樣克服恐懼的?這是因為,孩子天生就有克服恐懼的方法。甚至當孩子2歲時,他就擁有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複雜的心理系統,為預料、評估、抵禦和克服危險提供辦法。當然,這種能力是否能夠被孩子成功地運用於克服恐懼,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教孩子如何應用這種能力的父母。這意味着,如果我們了解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的本質,以及孩子的人格中那些有助於促進其心理健康的部分,我們就完全能夠幫助孩子發展出他們自己應對恐懼的能力。

什麼是心理健康?

近年來,人們開始將心理健康看做是與某種特殊的食譜一樣的東西,是一種包含有適當比例的愛與安全、富於建設性的玩具、有益於身心的陪伴、坦率的性教育、情緒宣洩的出口和情緒控制,似乎把這些東西均衡地混在一起就是一份健康的食譜。這份均衡的心理大餐不可避免地讓人想起營養學家烹製的素食,有營養但不會誘人食慾。按照這份心理大餐培育出來的孩子,可能很容易成為一個完全適應環境但卻單調乏味的人。

因此,在這裡關於心理健康的討論中,使「心理」一詞恢復到受人尊敬的地位,使其回歸其在「心理健康」中的本義,看起來似乎是適當的。因為那些使一種人格區別於另一種人格的品質是心理品質,而且,我們稱之為「心理健康」的狀態不只是富有營養的心理大餐——無論這可能多麼重要——的產物,而是複雜的心理系統連續不斷地作用於體驗、對體驗作出反應、適應、存儲和整合,以維持人體內在需要和外部需求之問的平衡的結果。

心理健康取決於在生理需要、本能需要和外部世界需求之間的平衡,但是,這種平衡不應當被視為是一種靜態的平衡。按照社會需要控制本能需要、愛好、願望以及純粹的自我欲望的過程,發生在更高級的心智活動區。正是人格中最靠近意識和現實的這個部分,執行着這項重要功能。正是這種有意識的自我,承擔着這些控制和調解功能,而且,在人一生中醒着的所有時間裡都是如此。

我們不應該將個人滿足感,即「幸福」,誤認為是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健康不僅必須要通過在人的自我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相對的和諧來判斷,而且必須要根據一個有教養的人所達到的最高社會價值要求的程度來判斷。如果一個孩子儘管「沒有神經官能症」,但卻把擺脫恐懼看得如此之重,以至於在其一生中都不敢為了某個想法或原則而冒險一試,那麼,這種心理健康就不會促進人類的福祉。如果他是「安全的」,但他除了個人安全之外對其他任何事物都沒有追求,那麼,這種安全本身就沒有價值。如果他「完全適應這個群體」,但卻是通過不加批判地接受和依從其他人的想法來實現的,那麼,這種適應對社會的民主化進程便毫無意義。如果他「完全適應學校生活」,但卻用陳舊的觀念和事實來填充心靈,以某些漫畫書上的劣質想象作為心靈雞湯,那麼,什麼社會的文明會看重這個孩子的「適應性」呢?

最高級的心理健康,必須包括一個人能夠自由地運用自己的智力解決人類問題、自身問題和社會問題。這種智力上的自由,要求思考和判斷這些較高級的心理過程應儘可能地遠離魔幻、自我滿足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動機。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的訓練,必須包括智力訓練。孩子的情緒適應能力對其智力能否得到充分開發的依賴,不亞於對滿足其基本生理需要的依賴。

序言

童年早期是一段「魔幻」歲月。我採用「魔幻」一詞,並非是指孩子生活在其一切最深層的渴望都得到滿足的魔法世界中。認為童年時代是一段天堂歲月,是一段天真無邪的、安寧的快樂時光,實際上只是成年人的想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這段黃金歲月的記憶僅僅是一種幻覺,因為我們根本不記得這段時間的事情。我們至多有少許塵封的記憶,屈指可數的模糊、失真的畫面,我們甚至常常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記住這些。童年的這段時光——大約是出生後的頭5年——就像一座城市一樣被掩埋了起來,當我們與孩子們一起回到這段時光時,我們是那麼陌生,無法順利地找到我們的路。

這段時光是「魔幻」歲月,因為從心理學的意義上來講,孩子們在其童年早期是一個魔法師。孩子對世界的最初概念是魔幻的,他相信自己的行動和思想能夠造成一些事情的發生。之後,他會將這個魔幻體系擴展,發現人對自然現象的作用,並且將人或超人看做是自然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者是發生在其生活中的日常事件的原因。漸漸地,在出生後的頭幾年裡,孩子才獲得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才能夠使自己的觀察和得出的結論擺脫這種原始思維的曲解。

但是,魔幻世界是一個多變的世界,有時還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當孩子朝着理性和客觀世界摸索着前行時,他必須與其想象中的危險動物以及外部世界真實的或想象的危險進行搏鬥,於是,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出現莫名其妙的恐懼或令人費解的行為。[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