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學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學說

學說,是指對自己所學到的某方面知識加以總結,而得出的最終結果。參見:國家學說分權學說、鎖鑰學說、板塊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運氣學說、老莊學說、種質學說、取代學說、包圍學說、 達爾文學說、巴甫洛夫學說、基因學說、染色體學說、原子學說、氧化學說、燃素學說、擺動學說、歸還學說、占領學說、信號學說等等。

漢語詞語

詞目:學說 [1]

拼音:xúe shūo

基本解釋

[Theory;Doctrine;Teaching] 學術上自成系統的主張、理論[2]

學說1.png

詳細解釋

1.見解;說法。

魯迅《花邊文學·運命》:"然而他們(看相的)對於主顧,肯斷定他窮到底的是很少的,即使有,大家的學說又不能相一致。"

2.學術上自成系統的主張、理論。

章炳麟《文略》:"學說以啟人思,文辭以增人感。"

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使這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在我們的思辯中,有點正確的解釋。"

3.照着樣子說;述說。

《金瓶梅詞話》第二一回:"丫頭學說:兩個(西門慶、吳月娘)說了一夜話,說他爹怎的跑着上房的。"

學說2.jpg

《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老爺﹞忙問:'他升什麼官了?' 褚一官 道:'這個官名兒,我學說不上來。'"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二篇五:"但是要說他們完全沒有聽懂我所學說的那句話吧,好像也不見得。"

孫犁《白洋淀紀事·看護》:"什麼病呀,你先和我學說學說,過幾天,我們的醫生就過來了。"

國家學說

關於國家的理論和思想體系。包括國家的起源、概念、本質、職能;國家的類型、形式、結構;人民與政府的關係;國家與革命的關係;治國安民的方略;以及國家發展規律等學說。國家學說是政治學的主要內容之一。

自國家出現後,便逐漸產生了關於國家的理論和學說。古今中外各個時期許多政治家、思想家都直接或間接地對國家問題作過論述,隨着人類對國家認識的逐步深入,國家學說也逐步發展。但國家問題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現象,國家理論具有強烈的階級性,一些國家理論往往帶有階級偏見。因此,長期以來國家理論很混亂,直到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誕生後,才從根本上澄清了國家理論問題上的混亂。

分權學說

學說3.jpg

基本理論

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方國家政治制度藉以建立的理論指導。

起源

分權學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其代表人物是亞里士多德、波里比阿、西塞羅。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一書中論述了政體的三要素,即議事機能、行政機能和審判機能,可以說是分權學說的萌芽。繼亞里士多德之後談論分權學說的是波里比阿。他極力讚揚羅馬政體中的執政官、元老院、保民官三者的權力相互配合與制衡的原則,並認為這是羅馬興盛的主要原因。波里比阿發展了亞里士多的地分權學說。繼波里比阿之後闡述分權學說的是西塞羅,他的分權理論主要表述在《共和國》一書中。主張共和政體應兼備君主、貴族、平民三種政體的優點,是三者的互相結合和相互糾正。從政體的形勢與實現國家權力的三個部門之間的關係來說,西塞羅完全繼承了波里比阿的主張。

發展

此後,分權學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尤其在西歐中世紀幾乎銷聲匿跡。直到現代,資產階級作為同封建勢力進行鬥爭的新興階級,才把分權理論發展成為一種比較完整的學說。其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洛克和法國的孟德斯鳩。洛克的分權理論主要表述在《政府論》一書中。他在該書下篇辟專章論述國家的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認為

學說4.jpg

1、立法權是指制定法律的權力,是指如何運用國家的權力以保障社會及其成員的權力。

2、執行權是執行法律的權力,是經常存在的負責執行被制定和繼續有效的法律。

3、對外權是指有關戰爭與和平、聯合與聯盟以及同國外的一切人士進行外交的權力。

與此相對應,他認為議會是掌握立法權的機關,政府是掌握執行權的機關。洛克在他的分權理論中還論述立法權、執法權、對外權三者的地位和關係。認為,立法權高於一切,其它權力都是由它派生並受它支配的。但是,他並不認為立法權是毫無限制的,立法者不能以立法權廢除公民的財產權,也不能把立法權轉讓給他人。洛克的分權理論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但帶有妥協性,因為它承認國王的權力。洛克的分權理論在國家權力的劃分方面和很不科學。他對兩權之間的關係也只談到它們的權限分工,而沒有涉及它們之間的制衡。因此,洛克只是近代分權學說的開創者。近代分權學說的完成者是孟德斯鳩。他的分權理論主要表述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建立以權力置於權利的政治體制、馬忠、鄭觀應、陳熾等。他們通過接觸西方文化,片面地介紹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並加以宣傳和頌揚。在維新變法中康有為和梁啓超更為系統地介紹了分權學說。在分權學說方面還有自己獨特建樹的人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他把資產階級的三權分立發展為五權憲法,但在實踐中並未得到實施。至今,分權學說對中國的政治生活還有一定的影響。

鎖鑰學說

基本理論

是Dufour1844年在研究了雙翅目昆蟲外生殖器構造之後提出的一種解釋昆蟲種間機械隔離的學說,他認為昆蟲的雌、雄兩性外生殖器的相應構造如鎖鑰關係那樣嚴格吻合,不同種間的鎖鑰關係明顯不同。儘管150多年來有一些與該學說不太相符的研究結果,但生殖器的差異特別是雄性外生殖器的差異仍然是昆蟲分類學工作者判定物種的實用標準之一,連Mayret al.(1953)也認為"外生殖器是判定物種的最後訴庭"。

學說5.jpg

研究成果

從已研究的類群看,直翅目、半翅目(狹義)、蚤目及部分雙翅目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鎖鑰學說,如很多長蝽科 Lygaeidae昆蟲的陽莖端具有很長生殖孔絲,在交配時,這根絲可以穿過雌蟲的陰道進入受精囊(spermatheca)中;東亞飛蝗的內陽莖在交配時亦可伸到雌蟲受精囊的近端部。但對鱗翅目、同翅目蚜蟲類及部分膜翅目的研究結果則不支持鎖鑰學說,表現為近緣種間雄性外生殖器的相似及雌性外生殖器分化程度甚小等。但這些結果大多是對非交配中雌雄個體的研究,很可能多是對陽莖未充分膨脹的情況下觀察的結果。如果能對交配中的種類進行系統研究,定會得出合乎實際的結論。

板塊構造

提出理論

是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它是海底擴張說的具體引伸。

基本概念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硅鋁層和硅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着,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相關新聞報道

學說6.jpg

據physorg網站2007年11月21日報道,太陽系外發現的巨大類地行星被命名為"超級地球"。"超級地球"引發科學家們研究他們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濃厚興趣。最近,哈佛大學科學家們指出,這些類地行星也適用於地球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指構成地球固態外殼的巨大板塊的運動學說。板塊運動常導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質事件。從本質上來講,板塊決定了地球的地質歷史。地球是我們所知道的唯一一個適合板塊構造學說的行星。地球板塊運動被認為是生命進化的必要條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學家黛安娜.巴倫西亞和她的同事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預測,"超級地球"(其質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樣也會通過板塊構造來提供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之一。

該論文的作者巴倫西亞告訴本網站稱,"這些超級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們的太陽系中也處於'可居住區域',這就是說他們離他們的母恆星的距離恰好合適,有液態水存在,因此會有生命。儘管最終只有這些行星的熱和化學進化能夠決定是否他們適合居住,但是這些熱和化學特性卻極其依賴於板塊構造學說。"

通過全面模擬這些具有大片陸地的超級地球的內部結構,巴倫西亞和他的研究小組發現"超級地球"的質量與其板塊與板塊應力值之間的存在的聯繫。這些應力值,部分是很慢的,慢慢地改變着地球的地幔。應力值是板塊變形和潛沒(一個板塊沉入另一個板塊的下面)的背後驅動力。因為這些"超級地球"質量比地球大,所以這股驅動力也要比地球大得多。

研究小組發現隨着行星質量的增大,切變力就會增加,板塊厚度減小。這兩種因素削弱了板塊,使板塊減少,這是板塊構造學說中的關鍵部分。因此科學家們稱,"超級地球"很容易滿足板塊變形和潛沒所需要的條件。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板塊構造學說特別適用於更大質量的超級地球。

巴倫西亞說,"我們的研究證明,'超級地球'存在板塊構造運動,即使這些行星上沒有水存在。"

學說7.jpg

未來,我們可以使用美國宇航局的陸地行星探測者或歐洲航天局的達爾文項目來驗證這些結論。歐洲航天局達爾文項目將由三個天文望遠鏡組成,旨在於搜尋類地行星。

六大板塊

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塊中還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如把美洲大板塊分為南、北美洲兩個板塊,菲律賓、阿拉伯半島、土耳其等也可作為獨立的小板塊。板塊之間的邊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嶺、深海溝、轉換斷層和地縫合線。這裡提到的海嶺,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嶺。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間有地震活動性海嶺,另名為中脊,由兩條平行脊峰和中間峽谷構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嶺,但不在大洋中間,而偏在東邊,它不甚崎嶇,沒有被中間峽谷分開的兩排脊峰,一般叫它為太平洋中隆。海嶺實際上是海底分裂產生新地殼的地帶。轉換斷層,是大洋中脊被許多橫斷層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平移斷層,而是一面向兩側分裂,一面發生水平錯動,是屬於另一種性的斷層,威爾遜稱之為轉換斷層。兩大板塊相撞,接觸地帶擠壓變形,構成褶皺山脈,使原來分離的兩塊大陸縫合起來,叫地縫合線。一般說來,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這裡火山、地震活動以及斷裂、擠壓褶皺、岩漿上升、地殼俯衝等頻繁發生。

板塊驅力

按照赫斯的海底擴張說來解釋,認為大洋中脊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質不斷從這裡湧出,冷卻固結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湧出的熱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殼向外推移,自中脊向兩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擴展,不斷為大洋殼增添新的條帶。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齡是離中脊愈遠而愈古老。當移動的大洋殼遇到大陸殼時,就俯衝鑽入地幔之中,在俯衝地帶,由於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溝。大洋殼被擠壓彎曲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發生一次斷裂,產生一次地震,最後大洋殼被擠到700公里以下,為處於高溫溶融狀態的地幔物質所吸收同化。向上仰沖的大陸殼邊緣,被擠壓隆起成島弧或山脈,它們一般與海溝伴生。現在太平洋周圍分布的島嶼、海溝、大陸邊緣山脈和火山、地震就是這樣形成的。所以,海洋地殼是由大洋中脊處誕生,到海溝島弧帶消失,這樣不斷更新,大約2~3億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輕,一般不超過二億年,平均厚約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類物質組成。而大陸殼已發現有37億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約35公里,最厚可達70公里以上。除沉積岩外,主要由花崗岩類物質組成。地幔物質的對流上升也在大陸深處進行着,在上升流湧出的地方,大陸殼將發生破裂。如長達6,000多公里的東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質對流促使非洲大陸開始張裂的表現。

學說8.jpg

板塊移動

隨着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據地質學家估計,

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厘米距離。

這個速度雖然很小,但經過億萬年後,地球的海陸面貌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當兩個板塊逐漸分離時,在分離處即可出現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東非大裂谷 就是在兩塊大板塊發生分離時形成的。當兩個大板塊相互靠攏並發生碰撞時,就會在碰撞合攏的地方擠壓出高大險峻的山脈。位於我國西南邊疆的喜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萬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塊和北面的亞歐板塊發生碰撞擠壓而形成的。有時還會出現另一種情況:當兩個堅硬的板塊發生碰撞時,接觸部分的岩層還沒來得及發生彎曲變形,其中有一個板塊已經深深地插入另一個板塊的底部。由於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來板塊上的老岩層一直帶到高溫地幔中,最後被熔化了。而在板塊向地殼深處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溝。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根據板塊學說,大洋也有生有滅,它可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也可以從大到小,從小到無。大洋的發展可分為胚胎期(如東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紅海和亞丁灣)、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與終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發展與大陸的分合是相輔相成的。在前寒武紀時,地球上存在一塊泛大陸。以後經過分合過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陸再次分裂為南北兩大古陸,北為勞亞古陸,南為岡瓦那古陸。到三迭紀末,這兩個古陸進一步分離、漂移,相距越來越遠,其間由最初一個狹窄的海峽,逐漸發展成現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於印度已北漂到亞歐大陸的南緣,兩者發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東部完全消失;非洲繼續向北推進,古地中海西部逐漸縮小到現在的規模;歐洲南部被擠壓成阿爾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過程中,它們的前緣受到太平洋地殼的擠壓,隆起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時兩個美洲在巴拿馬地峽處復又相接;澳大利亞大陸脫離南極洲,向東北漂移到現在的位置。於是海陸的基本輪廓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學說9.jpg

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

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火山也特別多在邊界附近,其它如張裂、岩漿上升、熱流增高、大規模的水平錯動等,也多發生在邊界線上,地殼俯衝更是碰撞邊界劃分的重要標誌之一;可見板塊邊界是地殼的極不穩定地帶

陰陽學說

基本理論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因此,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並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理論體系。

陰陽學說是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從而說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學說0.jpg

詳細概述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來劃分,凡是運動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我們把對於人體具有推進、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歸於陽,對於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歸於陰,陰陽是相互關聯的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學說認為: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處於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 道:指"道理"、"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納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五行概念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着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