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孤竹國的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孤竹國文化

來自網絡的圖片

孤竹國的文化孤竹國政治局面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存在近千年的時間。是我國古代北方的著名古國。孤竹國在商王朝中占有一定地位,所以甲骨文和金文中常見有孤竹及其國君的記載。其中有關「亞憲」的銅器,已發現的就有鼎、直、鼎、觚等幾十餘件,說明他是一位地位顯赫、財富雄厚的大奴隸主貴族。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孤竹國的文化。[1]

孤竹國的文化

自1956年以來,全國共發現細石器、陶器、青銅器等孤竹商代遺存47件。殷墟出土的甲骨片子達30餘件。1972年,河北省考古研究所在盧龍縣城西南25里闞各莊村的灤河沿岸階地,發現一處墓葬為商王朝晚期的文化遺址,出土了許多青銅器和陶器、骨角器、石器。遺址出土的陶器從形制和紋飾作風看,帶有明顯中原商文化和北方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特徵。


孤竹國有着比較發達的文化,這裡出土的甲骨青銅上所記載的「觚竹」「孤竹」「竹」「卜」「箕」和「亞」等字,可以證明,早在1600多年前的商朝,孤竹國就有了比較發達的文字。

孤竹國所在的灤河下游地區是南方農耕文化和北方遊牧文化的結合地區,最早接受了中原地區優秀的文化,又促進了東夷各族和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對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孤竹國培養了伯夷、叔齊兩位千古傳誦的愛國名士。《呂氏春秋·誠廉》關於伯夷、叔齊有這樣的記載:「昔周之將興也,有士二人,處於孤竹,曰伯夷、叔齊。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輕。有所重則欲全之,有所輕則以養所重。伯夷、叔齊此二士者,皆出身棄生以立其意,輕重先定也。伯夷叔齊讓國而去,輕身重名,故曰輕重先定。」《論語·公冶下》也說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史記·伯夷列傳》更是開列傳的篇首,對於伯夷、叔齊禮賢讓國、叩馬而諫、不食周粟的事跡給與充分肯定。作為孤竹國二子,他們守廉、尚德、崇禮、重信重義、求仁自愛的精神構成了華夏文明的精髓,是人類寶貴的精神遺產,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極其重要的影響。以伯夷、叔齊為代表的孤竹文化為中國古代儒家文化起到了啟蒙和引導作用,為其提供了發展軌跡,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孤竹原為子姓,是商的同姓諸侯國。商湯時代,「湯特封墨台氏於孤竹」,自此改墨台為氏,歷史記載中又作墨胎氏、墨夷氏或目夷氏、明夷氏。傳說自受湯之封起,至殷紂王時代止,孤竹國傳了九代,如今可考的有第七代起的最後三代國君。

第七代名竹(離犬),甲骨文中記作「竹侯」,廟號為「丁」。大約是殷武丁後期至廩辛時代的人,曾做過商王朝的「貞人」和「司卜」。

第八代是竹(離犬)的兒子,金文中記作「微」,文獻中又書作「初」,尊稱為「亞微」。他為其父所作的銅鼎,已於喀左北洞村出土。他大約是殷廩辛至文丁前後的人。

「亞微」有子三人,繼承其位者是第二子,名「憑」,金文中作「亞憲」,在殷王朝中官至亞卿,關於他的銅器發現甚多。「亞微」之子名久,字公啟,史稱伯夷;三子名致,或作智,字公達,死諡齊,故又稱叔齊。[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