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孤獨的自由(楊廷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孤獨的自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孤獨的自由》中國當代作家楊廷松的散文。

作品欣賞

孤獨的自由

老年時,雖然有點孤獨與寂寞,卻有着清閒和自由;有足夠的閒暇,去回憶過去的時光。儘管手中很多東西已經失去了,但它們還在心裡藏着。一旦打開記憶的閘門,像泉涌一樣,唱着歌、帶着愛,潺潺流出。

當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就開始追逐着那遙遠的、未知的美好;一路上,顧不得風霜雪雨,顧不得日夜兼程,迫不及待,就像戀情中的人迫不及待的第一次幽會。

途中,認識了不少人,經歷過許多事;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做過的事,無論是對與錯,算得上勤快人。生活中的歡樂和痛苦;事業上的成與敗,雖然不是絕對平衡,卻也可以無愧於心。當然也有茫然的時候,惶惑的時候,寂寞的時候,孤獨的時候。卻又不知道惶惑什麼、恐懼什麼。

希望總會在前面引路。

周圍的環境日新月異,歲月流逝,我們漸漸變老。雖然湖水退去的時候只留下一片草洲,然而湖上的島嶼留下來了,念念不忘,深情地追憶着。

於是,有了生活記憶,便有了寫作素材。

或許,別人因為寫作,而成為孤獨的人;而我,卻是因為孤獨而寫作。

關於「為什麼寫」?「為誰寫」?「寫給誰」?當然各有各的想法。

對我來說,世界的中心是鄱陽湖。不僅因為我一出生就居住在這裡,更因為,在過去的時光里,以及將來,我都在呼吸這湖上濕潤而新鮮的空氣。這裡樸實的人、田埂地塍、房舍屋道、祠堂廟宇、牛欄豬圈、水稻小麥、白晝夜晚,它們都是我的世界。

我想用一些美麗的詞彙、甜蜜的語言來描述我生活的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緩和我這晚年孤獨寂寞的氛圍。我希望這些語句能起到風和日麗與音樂一樣的作用。我還要學習欣賞夕陽下的晚霞。

有些人出了幾本書,步入老年時,就不再寫了。或者他們覺得沒有什麼東西可寫了,又或者寫了沒有人稱讚,沒有人喝彩,就不再寫了。但是,我堅持寫作正是花甲以後的日子,我的確不是因為喜歡名譽與利益而進行寫作,而是孤獨寂寞中涌動着往昔甜蜜的 、酸楚的生活瑣事,禁不住自言自語。當我寫完一首詩、一篇散文、一頁紙就會有輕鬆愉快的感覺,就填充了原本胡思亂想和虛空無聊而心平氣和,有腳踏實地的穩當。

雖然我少年時就喜歡上了文學,但我是在一間泥土牆茅草屋裡長大的。屋裡除了幾本哥哥們念過的課本和殘缺不全的小人書以外,什麼書籍也沒有。我的少年,是在想讀書卻買不起、想寫字卻找不到白紙的年代過來的。身強體壯時卻要為養家糊口的衣食住行竭盡所能而奔波,無暇將其作為一門學問來做。充其量,也就算葉公好龍式的那種。

再說,我缺乏耐心,幾乎是一個坐不住的人。甚至染了愛玩、愛酒、愛扯淡、眼高手低的壞脾氣。

其次,從實用主義角度來看,寫作,並不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和社會地位。並且,很容易被人拽到窮酸的、百無一用的人堆里去,遭人嗤之以鼻。

然而,我與生俱來就喜歡聞到紙質和筆墨的味道。當然還有寫作帶來的愉悅是任何事情無法替代的。這種味道,不同於金錢的味道,榮耀的味道。

尤其在晚年,慢慢地,寫作成了一種習慣,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程序。寫作,又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可以不用徵求和聽取別人的意見,將自己經歷過的美好和豐富的生活都轉化為文字語言。我不善於編造故事,只是將生活中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我的快樂,來自於寫作,經歷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風景,不同職業的人,不同的旅行。其中包括山林、湖水、房屋、街道、田野、橋樑、飛禽、走獸。

迴轉身來,發現,孤獨的時候,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脾氣、心態、思想和靈魂。重新整理首尾銜接的悠悠歲月。

我們擁有神話、寓言、詩歌和豐富的歷史遺產,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於是,我們學習古人展開想象,學會講故事。即便我們寫下的是陳詞濫調,但我們在努力使它們煥發新的生命力量。當我寫下一段經歷,之後,會發現一個超越原本平淡情感的完整世界。似夢境中一樣。

我的記憶里不全是蝴蝶、蜻蜓和蜜蜂在芬芳的花草叢中飛來飛去的美好時光,也有乾旱和洪災、貧窮和焦慮。不過,那時的環境和空氣卻是還沒有受到污染。

幸運的是,退休後,在長年堅持寫作的歲月里獲得的這種愉悅,就不用向外索取同情和名聲。也就安靜了許多。 [1]

作者簡介

楊廷松 1957年春天出生 大學畢業 2004年公開出版小說散文集《鄉俗》 散文集《一滴墨水》正在審稿中 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