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門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孟門古鎮位於晉陝大峽谷中部,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城西北23公里處黃河東岸。北靠磧口,南鄰軍渡,東接成家莊鎮,西隔黃河與陝西吳堡縣相望。

中文名稱 孟門古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電話區號 0358

地理位置

山西·柳林·孟門古鎮,鎮人民政府駐地為孟門村。以陳姓人口居多。有公路東通柳林縣城,北鄰磧口古鎮,山西省沿黃公路縱側而過,西有黃河渡口可達陝北吳堡縣寇家塬鎮,南靠晉西要塞軍渡[1] 。靠近307國道及軍渡黃河大橋、青銀高速公路、太中銀鐵路,並有山西中南鐵路通道、太中銀鐵路呂臨支線、孟門貨物集運站、孟門黃河大橋等將建成。

古鎮歷史

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孟門是大禹治水之天下黃河第一門,這裡還保留着據說是大禹當年佇立指揮治水時留下的印有深深腳印的「禹王石」。戰國尸佼《尸子》記載有「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龍門、呂梁、孟門和壺口是大禹治水的四項重點工程。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孟門村西南蛟龍壁將黃河東西兩岸的石山連接成一個天然的黃河大石壩,擋住了黃河的去路,形成湖海,有所謂「定湖」之稱。若遇淫雨,「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大禹治水(前2243—前2230年)在孟門西南劈開蛟龍石壁,河水順流而下,形成「永寧十景」之一的「黃河洪濤」。所謂「孟門」,是大禹治水之黃河河道上的第一個大門,故因以命地名矣。(也有專家認為,所謂孟門之名,涵蓋今柳林孟門至河津之黃河段的河道兩側,柳林孟門乃其北起,河津龍門是其南止。而柳林縣的孟門又位於最上游,所以稱作黃河第一門——孟門)。西周穆王時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呂梁武當山玄武道場,為了祭祀鯀禹治水之功績,在孟門的莊王山麓大禹石附近創建了孟門道院,主殿「源神殿」內,供奉着夏帝禹和禹之父神鯀;這裡現還有國家一級文物「無頭神鯀」石雕坐像:底座長0.98米、寬0.40米、全高1.25米、胸圍0.92米、膝部周圍1.50米,左臀部還有一「鯀」字。原來是在源神殿神鯀泥塑像內取出來的。唐貞觀十三年(639),唐太宗巡遊孟門時,敕賜尉遲恭又在道院旁修建了南山靈泉寺,現為山西省重點文保單位。寺側有巨石「禹王石」和《大禹治水》殘碑,大雄寶殿內有清嘉慶九年(1804)年《南山靈泉寺始末碑記》,碑記稱:南山上「有禹王石,相傳神禹停憩息山之半」。

文化名鎮

2009年,孟門鎮被省政府批准命名為「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孟門鎮也被譽為「九曲黃河第二鎮」,今天被稱為「九曲黃河第一鎮」的磧口鎮以及管轄她的柳林縣、隔河相望的陝北吳堡縣,卻在歷史上長期作為她的下轄地,甚至達千年之久,所以歷史上的孟門遠比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有名得多,堪稱天下黃河第一。至於她的衰落則是由於黃河洪水胡泛濫,但那也是到了清末才發生的事了。「孟」是兄弟排序中代表最大的。孟門,即「第一門」,可見她的重要性。孟門東依寨東烽台,西為天塹黃河,南靠軍渡要塞,北鄰黃河「二磧」。地處秦晉通衢,地理險要,是控山帶河的重要關隘。曾與晉東娘子關齊名,有「東有娘子關,西有孟門關」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史稱「晉西第一門戶」。孟門所處的地理位置,拿現代人的眼光看,選擇孟門這樣一個既偏僻又不富庶的地方設縣,實在有點不可思議。這是一個很有意味的歷史命題。不過,稍稍有中國歷史知識的人,就會明白,歷代統治者在設置郡縣的時候,往往是站在軍事戰略的地位上來考慮的。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戰爭是橫跨中國幾千年歷史的主線。這就註定了孟門設置郡縣的必要性。磧口在明清時才發展成為商賈雲集的商貿重鎮,但是孟門卻在千年之前,就因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大地、陝北地區與晉中平川來往的重要關口而發展成為了當時的大都市。山西中南鐵路通道、太中銀鐵路呂臨支線、孟門貨物集運站、孟門黃河大橋等的工程建設在孟門竣工後,孟門將再次突出其「晉西第一門戶」的重要地位。《穆天子傳》中有西周穆王西見西王母曾途經此地「北登孟門」的記錄,還有龍山文化遺址。戰國時設「藺」,為當時全國性大都市;東漢時漢武帝封其代共王子熹為藺侯;北周大象元年置定胡郡(縣);元朝至元八年初改置孟門縣,歷為縣治駐地,其間也曾為州郡治駐地,前後長達1500多年。而且歷史上的孟門縣,不僅僅是今天的孟門鎮所管轄的幾十個村莊,還地跨今柳林、離石、臨縣的部分村鎮以及陝西省吳堡縣全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天臨縣的三交以南部分也屬於孟門。因此,今天的一些臨縣文化也是孟門文化的延續和傳承。一個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郡縣城,一個曾經是重要的軍事渡口,又是連接東西南北商業大流通的水旱碼頭,是何等的繁華富貴,不難想象。孟門足可號稱「萬里黃河第一」的,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母親河給她帶來了希望,也帶走了希望。希望與失望,在晉陝峽谷里並存、輪迴。清雍正元年(1723),黃河突發大水,孟門遭淹。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十六日,天降暴雨,黃河泛濫成災,孟門古城「舟行於街,濤響於市」。南山寺八景毀壞大部。咸豐六年(1856),因連下數日暴雨,孟門鎮連雲廣廈倏爾陷入狂濤巨浪之中,200餘孔窯洞、l000多間房屋被水沖光。《柳林縣誌》載,孟門栽桑養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有河灘地千餘畝,遍植桑棗。紡織品行銷黃河兩岸,西通「絲綢之路」,而今桑田也已毀於洪災。那個屬於歷史上的孟門縣已經安然長眠。經歷了巨大災難後的孟門人,借用了棗峁上這個村莊,把一個古孟門縣小心翼翼的保留下來了。這是一種沒有被災難扭曲的心態——儘管是一種地名概念上的保留,但保留的意味深長。1958年,組建孟門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於棗峁上,遂易村名為孟門。但黃河終究是黃河,1964年8月12日晚,黃河沿岸突降傾盆大雨,黃河漫溢,孟門水毀嚴重。1977年孟門黃河防護壩被衝垮。一個有悲劇色彩的孟門縣,連同它的故事,由黃河承載着,一路呼嘯南下,流入大海。

消失的孟門城

望着鋪天蓋地的黃河水,只有無奈、絕望的嘆息。曾經的繁榮,曾經的輝煌,煙飛灰滅。那一幕是何等的恐怖,何等的撕心裂肺。無情的洪水吞沒了千年財富,吞沒了孟門人的家園,吞沒了滿城的故事。在無奈絕望中,最後只好選擇距離孟門一公里的棗峁上村代替已經不存在的孟門縣。黃河在這裡繞了幾個曲線優美的灣,最大灣的東岸便是農家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明清民居和磚土窯洞。這個沉睡了將近百年的繁華古鎮在如今改革開放的大潮大浪中顯得跟她眼前的黃河一樣安靜。甚至有幾分讓人不禁想哭的淒涼。雖有專家稱:「數次遭受黃河大規模甚至徹底毀滅之後的孟門,竟能保留下今天看到的這部分遺產,這已經是個奇蹟了!」。但現實終究需要面對,孟門終究也只能屈居為「九曲黃河第二鎮」,成為被母親河遺棄的明珠了。「你到哪兒去?」「我去孟門縣」、「他是哪兒人?」「他是孟門縣家」、「你做甚去呀了?」「我去孟門縣趕集」……「孟門縣」,一個被「孟門鎮」代替已經一百多年之久的名字,卻代代相傳,一直叫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一種懷念和寄託。黃河依然是黃河,奔騰不息,終年流淌,真有一種「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感受啊。孟門縣留給人們的只是永久的遺憾和永久的無奈。棗峁上也就成為孟門古城永久的紀念。在人們心中,孟門縣依然存在。這是善良人們的美好願望。孟門縣這個古老的名字留下來了,也留下了孟門古城謎一般的魅力。

藺氏發源地

韓康先祖出自周皇族,與周同姓姬氏,後來侍奉晉國,被封於韓原,稱作「韓武子」,名叫韓萬,是曲沃武公的兒子[2] 。小子侯元年(前709年),曲沃武公派韓萬將俘虜的晉哀侯誅殺,後來又接連誅殺小子侯和晉侯兩位國君,自己做了晉君,號為晉武公。 韓萬因功列於正卿,封於韓原(今山西臨汾西南),子孫皆姓韓,為韓姓之源。韓萬生勝伯,勝伯生定伯簡,簡生輿,輿生韓厥,韓厥是晉君武公之玄孫,是韓康的曾祖父,韓厥在「趙氏孤兒」中做出了極大貢獻,賜號「韓獻子」,與晉相國趙盾之子趙朔同列為晉國六卿。晉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景公聽信屠岸賈讒言,要誅殺趙朔並滅其族,韓厥竭力反對,並報信於趙朔,趙朔夫人是國君晉成公姐姐、晉景公姑姑,正身懷六甲,便跑到宮中躲避,生下「趙氏孤兒」趙武子。韓厥告老後,其子韓宣子(起)襲代爵位。晉平公十四年(前544年),吳國延陵季子出使晉國,曾與趙武子、韓宣子、魏獻子交談,事後對他人語:「晉國的國政,終將為此三家所奪。」這就是後來發生的三卿分晉。韓宣子逝世,貞子韓須繼承爵位;貞子逝世,兒子韓簡子繼承爵位。韓康沒有襲代爵位,就去趙國做官。貞定王16年(前453年)知伯與趙、韓、魏瓜分范中行的土地以為己邑,韓康因功封於藺邑,其子孫即以封地藺為姓氏。故此,藺姓起源於孟門(藺邑,在今山西省柳林縣孟門鎮),與韓、姬、何姓同宗共祖。公元前313年,秦國攻占了河東、太原郡等地,藺氏失去封地,遂向四處遷徙。藺國共沿革140餘年。藺侯曾自鑄圓三足幣、方三足幣、圓幣等銅錢幣。藺相如,古藺國(今山西柳林孟門)人,藺首侯藺康(即韓康)六世玄孫。戰亂時南遷,先在趙國宦官繆賢家作門客,後為趙國大臣。病逝後葬於山西古縣藺子坪。

視頻

孟門山風景區,景觀如此令人震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