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家宅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孟家宅天主堂位於寶山區陽泉路1295號。孟家宅天主堂,原名「聖母七苦堂」,始建於鴉片戰爭後,至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1955年左右,停止宗教活動。1990年,落實宗教政策歸還教會。但因年久失修,1992年教區在修理過程中房屋倒塌,故又在原地重建。1994年10月,正式登記。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