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孝陵

圖片來自phuot3mien

孝陵Hiếu lăng),俗稱明命陵(Lăng Minh Mạng),是越南阮朝第二代皇帝明命帝的陵墓,位於承天順化省香茶市社孝山(原名錦雞山)上。

明命帝生前便開始選擇自己的墓地。他派黎文德去勘察風水,並將地處順化以南12公里、香江之傍的錦雞山(Cẩm Kê)規劃為自己未來的墓地,不過他一直未開工建設。直到1840年的時候,才由裴公宣張登桂設計圖紙,正式開始修建墓地,並將錦雞山改名為孝山。

1841年明命帝逝世的時候,孝陵並未完工,不過地宮已經修建完成。紹治帝將明命帝葬入地宮,並派謝光巨何維藩阮知方組織了一萬人加緊修建,直到1843年完工。

目錄

特色

整體陵墓背山向水,後有孝山、金風山,前有香川,以西北-東南方向,呈一直線的中心軸,分別有門、神道、前庭、碑亭;接著是寢域,由顯德門、崇恩殿(重檐疊屋:二棟相連的建築),及東陪殿、西陪殿組成。泓澤門後,有橋相連明樓,通過通明正直橋、度過新月湖,則至葆城,葆城下有玄宮。與其他順化皇陵相較,最特別的是唯一沒有皇后和家族陪葬的墓。

孝陵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明代皇陵的基本配置為:一中軸線上,直線配置陵寢,靠山面谷地。[1]越南阮朝的七個皇陵也一致擁有和明代相同的特色為靠山面谷地,建築類型也幾乎一致,皆有陵門、大紅門、碑亭、石像生、寢殿、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只是規模大小不同而已。但只有孝陵遵照與中國明代皇陵「直線狀配置型」的配置,完全皆有寢殿、陵墓的直線配置。

明命帝在世期間,積極學習中國明清文化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他以儒教精神為基盤,清朝制度為典範,完成中央集權的君主獨裁政治。[2]並模仿中國明清的典例、制度,如設內閣、機密院、科舉制度,另外,也尊崇中國傳統儒家、道家思想,廣設文廟,他自己也說過不曾沒讀過漢唐元明諸史,可見其對於中國文化的熟悉與學習。在宮城建築上,他更於明命三年(1822年),「命宮城塗黃色為紫禁城」[3], 直接使用中國北京紫禁城之名稱,因而有「明命帝時期的阮朝是小中國,首都順化是小北京」[4]的說法。在陵寢制度上,他尊崇中國皇陵設置也是極有可能,尤其其陵寢名為「孝陵」,亦與明代朱元璋皇陵名稱相同。

不過,雖然在整體配置與命名上學習了中國文化,孝陵中的崇恩殿仍保有了越南傳統木結構建築的「重檐疊屋」(平行兩棟相連、雙屋脊的建築),而不模仿中國的木構建築,和明命帝生前所住順化皇城的太和殿建築結構相同。就像即使他欲學習中國的典律、禮節,亦仍不完全追隨中國,仍遵照原本越南世代過節的風俗。反映了他生前在積極追求中國文化的正統中,仍帶有對自我文化價值的肯定及企圖超越的信心,其陵寢反映了他生前的思想、文化。


參考文獻

  1. 李乾朗. 帝王的國度. 台北: 遠流. 2007: 82–89. ISBN 9789573262282. 
  2. 片倉穰. ベトナムの歴史と東アジア. 杉山書店. 1977: 92. 
  3. 張登桂等奉敕修. 大南寔錄. 東京: 慶應義塾大學語學硏究社. 1961: 1603. 
  4. 片倉穰. ベトナムの歴史と東アジア. 杉山書店. 1977: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