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孝賢故里任仙凹(馬衛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孝賢故里任仙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孝賢故里任仙凹》中國當代作家馬衛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孝賢故里任仙凹

位於豫西大山深處的盧氏縣東明鎮當家村任仙凹,自然古村落是春秋時期任騫(任孝賢)的故里。這個位於九泉山北麓山坳里的村落,鍾靈毓秀,古樸安謐。尊老愛幼,鄰里和睦之風,在這裡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化成了中華文明的血脈,形成了純樸的鄉俗民風。

——題記

瀟灑俊逸的崤山山脈從西而來,當它進入豫西盧氏境內時,突然縱身一躍,直插蒼穹,於是大地上就有了終年雲霧繚繞林木參天人跡罕至的主峰塔子山。塔子山向南的一支峰巒,不管不顧,攜妻護子,披星戴月,直抵洛水,去謁拜大禹導洛時劈開的山河口奇觀。伴它一路同行的是蜿蜒的茅峪河水,它從峰巔滾落至山腳下,一路叮咚作響,徐徐向前,裊裊娜娜。

山脈至入洛處,無路可去,即形成了豹尾狀的九泉山。九泉山的南麓面對滔滔東去的洛水兀自感嘆,北麓則三面環山,地勢平緩,狀似葫蘆。靜若處子的茅峪河水從峪口流過,和着九泉山上流淌的山泉水共同裝扮和滋潤着這方神聖的土地。深藏在山凹內的古村落任仙凹,便是秋時與古聖賢孔子、先哲老子有過交集的任騫(任孝賢)的故里。

順峪而進,經一波三折的迂迴之後,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村民捐資修葺的孝德亭矗立在村後山嶺的高台上,巍峨的仿古建築在陽光下,顯得金碧輝煌,璀璨奪目。亭內一通石碑記載了任騫與孔子、老子曾經交往的傳說及任騫孝老敬親,德惠鄉鄰的故事。村邊紅石崖上老子布道時留存的兩支巨大的紅蠟燭挺拔亮閃,使人感慨萬千,產生無限遐思。

相傳,春秋時期,位於九泉山下的盧氏縣東明鎮當家村,任仙凹小村落里出了一位孝賢。他姓任名騫,在家孝敬父母,友愛鄉鄰,樂善好施,處事公道,美名享譽一方。任騫看到周朝衰微,各諸侯國為爭奪利益而攻城掠地,燒殺搶掠,連年戰爭不斷,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深感憂慮。一日,忽聞孔聖人從魯國出發在洛陽城謁拜天子後,沿洛水而上,於前日到達相鄰小鎮(今文峪鄉文峪村),準備在那裡設堂講學。翌日,任騫便翻山嶺涉洛水,前往文峪拜師求學。

任騫謙恭好學,睿智多才,深受孔子喜愛和褒獎。任騫邀請恩師到他的東凹村做客,孔子不便,讓門生顏回代為前往。顏回做客回來述說任騫孝老尊親,德惠鄉鄰的仁愛之舉後,孔子為任騫寫下了「汝子可教,久之必為棟樑」的書簡予以獎勉。

任騫拜別聖人回家後更加勤勉善事善行,每年正月初一,把本村及周邊村裡的老人請到家裡享用筵席,並敬酒祝福,以盡孝心,以播大愛,並為後代立下遺言,此舉在當地行成規矩,經年不變。

任騫的義舉被晉國國君所聞,大喜!特聘他入仕從政,怎奈任騫無意仕途,婉言謝絕,繼續仁愛善舉,澤惠鄉鄰。

據清光緒癸巳年《盧氏縣誌》上卷載:「周.函關尹喜,望東來紫氣,迎老子受道德五千言,遂與盧氏九泉山修練著經」。從文中記載可得知當時的情景:公元前514年陽春時節,函谷關關守尹喜站在巍峨的關樓上眺望神州大地,遠山近水,層層疊疊,函谷悠悠,崤山似黛,如詩似畫。尹喜愜意之餘,心頭遂襲上了陣陣憂傷。各國連年不斷的征戰,擴張,吞併,使神州大地,狼煙四起,焦土遍野,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突然,尹喜看到東天一團紫雲飄來,如煙似霧,裊裊娜娜,直向關樓上空飄來。尹喜觀此異象,驚道:天生異象,紫氣東來,必有曠世之人出現。俯首觀之,但見一老者騎青牛緩緩向關樓而來。尹喜大喜過望,忙下關樓恭迎。

不出所料,來人正是周都書館大吏老子。交談中,尹喜被老子的博學和不同凡響的見解所折服,遂懇請老子在此多住幾日,傳經授道。老子有感尹喜的虔誠,便住了下來,籌劃著名書。

一日,老子登關樓遠眺,看到碧空如洗的蒼穹下,崤山如一條巨龍,搖首擺尾,蜿蜒向南伸去。極目處,一座山峰直插雲天。峰頂雲霧繚繞,時隱時現,如夢似幻。老子驚曰:此乃神山,非去不可得道也。

翌日,老子在尹喜的陪同下,一路南行。數日後,登臨峰頂。老子驚喜地發現,這正是崤山山脈的主峰——邢公山(如今盧氏縣境內的塔子山)。老子踩着雲霧,身披彩霞,望着東方的紅日,看到了一條大河至西向東閃着銀光而去。老子感慨道:這不正是流向京都洛陽的洛河麼?這正是《洛書》的出處所在地啊!面對崤山南麓的迷人景色,老子不由擊掌叫好:噫唏!噫唏!

老子從峰巔沿山巒南行便來到了洛河北岸的九泉山上。在這裡他目睹滔滔東去的洛水,側目西望盧邑城貌,盡收眼底。夕陽西下時,二人來到了山凹處的一個小村莊安歇。老子聽聞村民們敘說任孝賢的善行善舉後,很是敬佩。更讓他感到驚嘆的是,任孝賢不落庸俗,清風明月般的人品性格是老子對任騫的第一印象。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孝賢任騫的家裡住了下來。整日裡,除了遊歷山川、古邑城外,便是談經論道,述說己見,商討經略,傳授醫道。

十日後,老子思路大開,醞釀成熟,便閉門謝客,動筆寫下了他的千古名篇《道德經》的前半部分《道》。二十餘天后,他惜別了忘年之交的好友任騫,返程函谷關。在函谷關老子完成了他的名篇巨著《道德經》,為華夏開了鴻蒙,為世界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老子在盧邑小山村著書的地方,正是如今的盧氏縣東明鎮當家村的任仙凹古村落。村子上面的嶺脊被百姓稱作杏樹嶺,顯然是為紀念老子傳醫授道而命名的。

任騫百年後,百姓感其恩德,日日哀思,便在村里為任騫修建祠堂,供奉香火。工程近完工時,村民們都夢見任騫對眾人說:不要供奉我,我受用不起,要供奉就把我恩師孔聖人、顏回的牌位供上,我做陪,多謝父老鄉親的厚愛!說罷拱手離去。

祠堂建成後,百姓有感於任騫中點化便塑三尊神像,孔子像居中,兩邊為顏回和任騫,祠堂名日《聖德祠》,年年香火不斷,任騫真正成為人們心中的神,東凹村改名為任騫凹以示紀念,隨着朝代更疊,時勢變遷,年長日久任騫凹念轉音為人仙凹。[1]

作者簡介

馬衛民,男,漢族,1955年元月生,河南省盧氏縣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盧氏縣作家協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