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淑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東梆子演員

孫淑霞,女,1965年生。1979年考入鄆城縣戲曲學校山東梆子科[1] ,學習青衣老旦,曾主演《三上關》、《刀劈楊(帆)(番)》、《茶瓶記》等傳統劇,1981年進入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1984年在現代戲《袁家莊中》[2] 、古裝戲《對花槍》、《回龍傳》、《風雪海棠》、《血濺鳥紗》等劇目中飾演主角。1988年因劇團解散離開劇團,1992年縣劇團成立重回劇團[3]

目錄 1簡介 2成就

簡介

孫淑霞,女,1965年生。1979年考入鄆城縣戲曲學校山東梆子科,學習青衣老旦,曾主演《三上關》、《刀劈楊(帆)(番)》、《茶瓶記》等傳統劇,

1981年進入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1984年在現代戲《袁家莊中》、古裝戲《對花槍》、《回龍傳》、《風雪海棠》、《血濺鳥紗》等劇目中飾演主角。1988

年因劇團解散離開劇團,1992年縣劇團成立重回劇團,先後演出《羅煥跪樓》、《呂后殺宮》、《包青天》、《桃花庵》、《穆桂英掛帥》等大型傳統劇

目,其中《羅煥跪樓》、《茶瓶記》、《回龍傳》、《刀劈楊(帆)(番)》等劇,被山東齊魯音像出版社拍攝成VCD,全國發行。、

成就

2003年,被菏澤市電視台多次邀請參加「錦繡梨園」名家名段演出,同年在菏澤國際牡丹花卉調演中榮獲二等獎。現為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副團長,山東省

戲劇家協會會員。

本報記者 邱志強

今年49歲的孫淑霞是菏澤市鄆城縣人,出生於戲曲世家的她從小就練就了一副亮嗓子。在梆子劇團工作多年後,孫淑霞逐漸成為當地觀眾喜歡的名角兒。

多年的梆子戲唱到現在,孫淑霞和團里演員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如今聽戲的人越來越少,聽眾年齡也越來越大,尷尬的行業現狀直接影響到戲曲從業者的收入。2009年,孫淑霞經過團里批准後帶領演員開始外出巡演。100元每天的價格租下一輛大卡車,裝滿演出器材服裝後,孫淑霞帶着二十名演員就這樣開始了艱苦的走穴之路。

對內,孫淑霞是團里的頭兒,大事小事都要上心;對外,她要聯繫演出討價還價,遇到大戲的時候自己還要上場撐一下台面。為了多給演員們爭取幾百元演出費,孫淑霞不知道賠過多少笑臉,有時候甚至還要請客吃飯才能簽下一場演出。「以前我從不沾酒,一是家庭管教嚴格,二是我要唱戲得保護嗓子,但為了這個小劇團,我什麼都豁出去了。」

12月下旬的農村格外冷,孫淑霞帶着劇團來到濟寧市的農村演出。自己沒有戲份兒的時候,她就穿着軍大衣在宿舍和舞台間來回巡查。「我這個團長,操心得很。團里上下二十口子人,吃喝拉撒睡都要照顧到。」在縣劇團的時候,普通演員每月工資大概只有一千多元,跟着孫淑霞走穴演出的演員現在平均月工資能收入5000元左右。

現在一場演出最低價格1000元,扣除伙食費、演員工資、服裝器材損耗之外所剩無幾,很多次演出孫淑霞都要給小劇團倒貼錢才能給演員發全工資。孫淑霞說小劇團掙錢不容易,團里的所有開支都要節省,為了儘量降低演出成本,很多演員都是身兼多職。團里的司機鄭師傅是孫淑霞的老鄉,除開車之外還兼着廚師和音響師的職務。這樣的生活雖然很辛苦,但劇團的演員們都沒有怨言。在台上大家各司其職賣力演出,卸妝後彼此就如同兄弟姐妹相互照應。

常年在外演出,有時候好幾個月才能回家一次,對於自己的家人,孫淑霞感覺很愧疚。孩子在電話里勸了她很多次,不要這麼拚命,但對於孫淑霞來說,小劇團不僅是她和演員們謀生的出路,同時也是傳播戲曲文藝的最佳方式。「吃苦受累不算什麼,如果我們不唱了,那些盼着聽戲的老鄉們該有多失落啊。」田間地頭的舞台簡陋而寒酸,但卻承載着孫淑霞和劇團演員們生活的希望與藝術的夢想。


參考資料: 1. 粉墨人生(組圖)

詞條標籤: 山東梆子 菏澤 鄆城 魯西南 人物 合作編輯者: 百科用戶 ,慶雲樂壽 ,123 ,網絡、冭虛偽 ,開心就好/ty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