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昌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孫昌璞
性別
出生 1962年7月
國籍 中國
籍貫 遼寧省普蘭店市
民族
母校 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
職業 理論物理學家

孫昌璞[1] [2] [3]



理論物理學家。1962年7月生於遼寧省普蘭店市。1984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1992年於南開大學獲博士學位。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1 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從事量子物理、數學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論的研究。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一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教育背景

  • 1984年於東北師範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
  • 1987年於東北師範大學該校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 1992年於南開數學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7年07月-1988年06月東北師範大學,助教;

  • 1988年07年-1990年06月,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講師。
  • 1989年09年-1992年07月,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物理系,博士;
  • 1990年07年-1992年11月,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 1992年12月-1996年09月,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
  • 1996年10月-2007年11月,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2007年12月-2012年06月,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二級研究員;
  • 200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11年11月被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原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
  • 2012年07月-至今,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實驗室,教授
  • 2015年05月-至今,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

研究方向及領域

主要從事量子物理、數學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論的研究。

科研成果

提出了q變形玻色子概念,由此構造楊-Baxter方程新型解,給出其微觀解釋,並應用到量子信息存儲。建立了退相干的因子化模型,發現了量子臨界環境的動力學敏感性及其對誘導退相干的增強效應。研究了納米機械冷卻和基於超導量子電路的量子信息處理,提出了固體系統實現量子態傳輸的理論方案。建立了量子絕熱過程的非絕熱修正理論,指出了誘導規範場可觀測效應和它分離手征分子的方案。

主要獎項及榮譽

  • 1991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 1992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 三等獎。
  • 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 二等獎。
  • 1997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 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 一等獎。
  • 2001年獲美國ISI(美國信息科學研究所)。
  • 200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二等獎。

學術成就及著作

已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 其中q-變形玻色子的工作是該領域國際上三個開創性工作之一,獲美國ISI「經典引文獎」。 該論文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圖書館《Papers most cited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articles》。 美國《科學》1995年專刊介紹中國科學發展,提及了這個工作。基於這個研究,他用代數方法構造了楊-Baxter方程新解, 由此發展了基於原子自旋波激發的量子存儲方案。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先後發展了兩種量子絕熱近似方法的非絕熱修正理論。 十多年後,人們從實驗角度開始關注和應用相關的理論觀念,孫昌璞等也由此提出了類似斯特恩-蓋拉赫實驗分離手征分子的理論方案。 在20世紀90年代初,孫昌璞建立了量子測量和量子耗散的因子化模型,由此發現,具有內部關聯的環境出現量子相變時, 與它耦合的系統的退相干會被顯著增強。他於2006年預言的這種量子臨界環境的動力學敏感性,在2008年後被德國、加拿大、 意大利和中國的5個實驗所檢驗和證實。孫昌璞還提出了與電荷量子比特耦合進行納米機械振子致冷的主動機制, 德國冷卻LC介觀電路的實驗原理與此一致。他與日本理化學所合作發現,反演對稱性破壞的約瑟夫森多結系統, 會發生自然原子電偶極選擇定則所禁戒的躍遷,從而形成循環結構的三能級人工原子。日本和德國聯合實驗證實了這種人工原子的存在。
最近,他研究了低維納米結構中單光子的傳輸和探測,探索了人工光合作用的物理基礎,分析了空間結構對光捕獲 複合物LH2中細菌葉綠素(BChl)的激發能量轉移中的影響。文章被推薦為封面文章發表在JCP上。 孫昌璞注重青年人才的培養。他指導的研究生有6人獲「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2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1人獲2006年中科院院長特別獎和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的Director Fellowship。
出版信息:
[1]. 「The q-deformed boson realization of the quantum group SU(n)q and its representations」, C. P. Sun and H. C. Fu, J. Phys. A: Math. Gen. 22, l983 (1989)
[2]. 「Generalizing 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s and observable effects of an induced gauge field」, C. P. Sun and M. L. Ge, Phys. Rev. D 41, 1349 (1990)
[3]. 「Exact dynamics of a quantum dissipative system in a constant external field」, C. P. Sun and L.H. Yu, Phys. Rev. A 51, 1845 (1995)
[4]. 「Decay of Loschmidt Echo Enhanced by Quantum Criticality」, H. T. Quan, Z. Song, X. F. Liu, P. Zanardi, and C. P. Sun, Phys. Rev. Lett. 96, 140604 (2006)
[5]. 「Quantum Routing of Single Photons with a Cyclic Three-Level System」, Lan Zhou, Li-Ping Yang, Yong Li, and C. P. Sun, Phys. Rev. Lett 111, 103604 (2013)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

基礎理論研究人才培育之我見 | 孫昌璞搜狐] 悠哉游哉之走遍蘇州的博客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教授來我院指導工作 遼寧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