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戴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孫戴維 在台灣眷村長大,四歲喪父的他,從小就養成獨立、自主、豪爽、愛交朋友的個性。籃球打得尤其好。大學畢業後孫戴維赴美工作,但仍延續打籃球的習慣。有着十分洋味名字的孫戴維,員工都叫他David。188厘米高的身材、洪亮低沉的聲音,讓他的俠客性格更外顯於形。1982年,孫戴維經現任金士頓亞太區業務總監陳思軻介紹,在加州的球場上認識了杜紀川。
人物經歷
1982年,杜紀川與孫戴維創立Camintonn公司,從事迪吉多計算機系統及內存製造。三年後,Camintonn公司被美商AST以6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當時,杜紀川和孫戴維各分得300萬美元,是他們賺到的第一筆大錢。不過這份意外之財很快就化為烏有。
因孫戴維的一名大學同學從事股票買賣,兩人遂各拿出200萬美元交給這個同學買股票投資。沒想到1987年10月17日美國股市大崩盤,兩人的資金全數歸零不說,還各倒貼了100萬美元,讓他們差點把之前賺的錢全賠光。
這次投資失敗並沒有把這兩個好友打垮。投資失利後,孫戴維與杜紀川不敢告訴家人,仍每天出門假裝上班工作。一次喝咖啡之際,兩人決定再創一次業,不信命運之神會再如此玩弄他們,十足展現台灣人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
苦無資金的杜紀川,在家中抽屜里東翻西找,最後在車庫中找到二千美元,這就是成立金士頓的初始資金。當時,誰又想得到,這二千美元竟能讓金士頓在成立十年後,成為營收十億美元的集團企業。「如果我們沒有破產,也沒有金士頓這家公司了。」兩個好友始終相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話。
但有了一次失敗教訓後,這次他們更加小心,決定仍以熟悉的內存銷售為創業的主要方向。「買內存,再轉手拿去賣一定會賺錢,只要價格不好時不進貨,完全沒有庫存壓力,就不會有金錢損失;價格好時還可賺更多,這種生意怎會不賺錢呢!」孫戴維說。就這樣,兩人拿出最後的一點資金,在自家的車庫裡孵育出現在的金士頓來。
篤信「危機就是轉機」的杜紀川與孫大衛,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策略,力爭上遊。杜紀川把公司的成功歸功於知人善用,擁有一群向心力極強的員工。其實,這股向心力的來源,正是由於公司一向把員工當成是最大資產、善待員工,並且提供員工最佳福利。
人物觀點
2009年DRAM景氣最低迷的時候,金士頓(Kingston)成了全球各大DRAM廠的救世主,舉凡借錢、融資、吃貨等,金士頓幾乎是傾囊相助,當時傳言金士頓倉庫里的DRAM數量直逼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好幾座12吋晶圓廠的產能總和,實在高得相當驚人,但隨着DRAM價格谷底反彈,庫存一夜變黃金,2009年獲利數字也攀上頂峰,這樣的結果是誰也預料不到的,算是好心有好報!
不過,金士頓創辦人孫戴維倒是不斷教育員工,要把心態調整回2008年金融風暴時期,不能用2009年豐收的心態來看2010年的市場,因為「幸運」造就出2009年模塊廠賺錢的機會,而2010年的幸運之神則是轉降臨到上游DRAM廠身上,開始由DRAM廠賺錢,他希望員工心態不能停留在2009年豐收的時候。
再者,他認為未來DRAM產業的應用逐漸從個人計算機(PC)擴散到智能型手機、3D TV等應用,會吃掉很多DRAM產能,長遠來看對DRAM產業是好的趨勢。
孫戴維認為下半年DRAM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一定是兩相平衡,或是需求大於供給。假設現貨價降到1.5美元,但生產成本也降到0.5美元,當中的利潤是3倍,所以大家不能只看價格下跌,也要看DRAM價格下跌的同時,生產成本也是下降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