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作雲(歷史學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孫作雲(歷史學家)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

孫作雲(歷史學家) 孫作雲(1912.02.23~1978.05.23),著名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學家,歷史學家。男。漢族。字雨庵。壬子年正月初六(公元1912年2月23日)生於奉天府復州(今遼寧省瓦房店市)西海村。生前主要從事神話傳說、民俗和《楚辭》《詩經》的研究工作。

人物履歷

1918年2月(7歲)就讀本村小學,1924年12月小學畢業。翌年春,考入復州城內復縣初級中學。1927年11月間,孫作雲對學校處分學生不滿,參與學生罷課,遂被除名。經過自修和補習之後,1928年(16歲)考入瀋陽東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他冬夏不輟,如饑似渴地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和理論方面的著作,受到新思想的薰陶,對左翼新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粗淺地認識到文學在社會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孫作雲曾擔任附中校刊的編輯。

1931年7月(19歲),孫作雲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東北大學附中,學校特准免試升入東北大學。但是,孫作雲孑然一身來到左翼作家的誕生地上海,考入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系。不久,爆發了震撼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白山黑水淪陷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之下。孫作雲熱血沸騰,參加罷課示威,抬棺遊行,走出課堂,到街頭宣傳,四方募捐,赴南京向國民政府請願。1932年1月28日,日寇武裝進攻上海,激起愛國將領蔡廷鍇、蔣光鼐抗日的壯舉。復旦大學學生組織義勇軍,孫作雲毅然投筆從戎,加入十九路軍,在翁照垣將軍率領的138旅擔任組織民眾、為前線殺敵的將士運送彈藥給養的任務。戰局的急劇變化,「學生軍」解散了。孫作雲乘船回到老家,1932年4月與徐桂芳女士訂婚。是年金秋,考入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荷角初露

孫作雲跟隨聞一多先生學「國文",選修《楚辭》。師生三人相對而坐,上課如同座談。半年之後,讀完《天問》,它為孫作雲治學奠定了一塊基石。在連續聽了聞先生兩年的《楚辭》課,又讀到聞先生的《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後,有所觸發,認為《九歌》的《山鬼》也是高唐神女,山就是巫山,鬼就是神女。《九歌·山鬼篇》就是楚國宮廷祭祀先妣或高媒的樂章。聞先生聽了這個意見之後非常高興,在1936年4月3日致游國恩的信中說,「清華學生孫君頃撰《〈九歌·山鬼〉考》一篇,大意謂山鬼即巫山神女,列證甚多,大致可信"。在聞先生的鼓勵和幫助下,第一篇學術論文《〈九歌·山鬼〉考》刊載在1936年《清華學報》第11卷第4期。孫作雲是當時清華園中有名的書呆子,擔任過《清華周刊》雜誌的編委,1935年5月發表《論現代派詩》,並發表許多新詩作品。

1936年(24歲)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秋天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導師是聞一多先生。這一時期,孫作雲主要致力於《九歌》研究。發表的論文有《〈九歌〉司命神考》《〈九歌〉湘神考》(此文為大學畢業論文)、《〈九歌〉非民歌說》,譯有青木正兒《〈楚辭·九歌〉之舞曲的結構》。孫作雲的學術研究是從《九歌》發軔的,古代的祭祀,與其階級地位相適應,《九歌》中的天神、地祇不是普通百姓所能祭祀的。於是,提出《九歌》是楚國國家祀典的樂章,這種學說成為《九歌》研究中影響很大的流派。孫先生沿着聞氏的治學途徑,把《九歌》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 八年抗日戰爭勝利,孫作雲喜悅異常。1946年至1949年,應聘東北臨時大學補習班,任東北大學、長白師範學院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講授「中國古代神話研究」、《楚辭》、《詩經》、「中國新文學研究」等課程。同時還擔任瀋陽博物院研究員,主編《歷史與考古》《國立瀋陽博物院彙刊》,編輯出版《遼海引年集》(即《紀念金毓黻先生60壽辰的論文集》)。1948年隨博物院遷到北平,兼任中國大學教授。

1946年7月15日,昆明發生聞一多先生被刺的慘案,孫作雲在《憶一多師》一文中說,「他認為我是一個可以繼承他的衣缽的人"。1938年12月1日聞一多曾從昆明寫信給孫作雲說:「在學生中沒有比你更了解我的,做學問如此,其他一切莫不皆然。」聞一多慘案的發生,是孫作雲人生道路的一個大的轉折點。

相關研究

1946~1948年間,孫作雲繼續從事神話傳說、民俗和《楚辭》的研究工作,著有:《說丹朱——中國古代鶴氏族研究、說高蹺戲出於圖騰跳舞》(1946年)、《說羽人——羽人圖、羽人神話、飛仙思想之圖騰主義的考察》(1947年),在《東北民報》(瀋陽)上連載《年前年後——從民俗學上考察年節》(1947年)、《三月三起源》(1947年)、《〈離騷〉正文的推測——離騷主義與文貌之復原》(1948年)等。

1948年年底,隆隆炮聲預報古城的春曉。孫作雲興致勃勃地向學生講《說秧歌》(未刊稿)。

在鼓樓沙井胡同五號住宅,每天都有許多學生來訪。這時孫作雲拒絕國民黨的「脅迫南遷」,迎來了1949年1月31日北京解放。

不久,孫作雲把長子送進革命隊伍。5月間,懷着「由新生活來改造舊思想,更以新觀點來批判舊學問或創造新學問」的心情投身革命,入華北大學政治研究所學習。1950年3月調進北京歷史博物館(今中國歷史博物館前身)工作,任設計員,承擔中國通史展覽的設計工作,提出在原始社會的陳列中,應將我國的古代神話傳說與圖騰信仰列為輔助材料的設想。本年加入中國史學會,與張政烺、李光壁等先生髮起與創辦《歷史教學》雜誌,任編委。《歷史教學》於1951年正式出版發行,這是我國建國後最早的史學刊物之一。

個人成就

《詩經》的研究,是孫作雲獲取重大成果的一個領域。從五十年代開始,史學界討論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孫作雲以《詩經》為基礎,旁證其他材料,從分析反映土地制度(公田與私田)和剝削形式的詩入手,說明西周如何從封建領主進入地主制的過程,考證周人在原始社會以熊為圖騰,從后稷起進入父系氏族公社,到公劉時代已進入階級社會,文王之世已進入封建社會。先生又用民俗學的方法去分析《詩經》,發現23首戀歌的奧秘,它們都與上巳節(三月三)祭祀高媒、祓禊的民間風俗有關。先生又從《大雅·桑柔篇》的研究中證明了厲王奔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奴大起義。范文瀾先生讀到這篇文章後來信說:「為西周封建論添一支援軍,從《大難·桑柔篇》找到證說,是一個新發現。我好久不在這個問題上用心,得讀大著,覺得新鮮可喜,陳陳相因,了無新證言論,實厭見慶聞也"。孫作雲把研究《詩經》的十五篇論文輯入《〈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一書中,28萬字,196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他的研究及其所用的方法與聞氏一脈相遇,不過更偏重於史學而已。"此外,孫作雲還發表了《〈詩經〉的史料價值》(1956年)、《從讀史方面談談〈詩經〉的時代性地域性》(1957年)、《說豳在西周時代為北方軍事重鎮〈兼論軍監〉》(1983年)等論文。

七十年代,我國相繼發掘出許多漢代壁畫墓、畫像石墓,孫作雲以研究中國古代神話和楚文化的雄厚功底,進而去探索它們的內涵。認為漢代人主要迷信是升仙與打鬼,因而有人稱孫作雲是「打鬼教授"。這一時期發表的論文有《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畫幡考釋》(1973年)、《長沙出土的漢墓帛畫試釋》(1973年)、《馬王堆一號墓漆棺畫考釋》(1973年)、《洛陽西漢壁畫墓中的儺儀圖》(1977年)、《洛陽卜千秋墓壁畫考釋》(1977年)、《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畫像石墓雕像考釋》(1978年)、《中國古代器物紋飾中所見的動植物》(1980年)、《洛陽西漢壁畫考釋》(1987年)等。1973年5月在日本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畫像石、碑帖拓片展覽"上,孫作云為河南博物館選展漢代畫像石五十幅拓片,一一寫出解說詞,作了默默無聞的貢獻,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孫作雲對畫像石、壁畫墓中的神怪畫,與古代的禮俗相融合,與神話傳說相貫通,見解獨到。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