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孔望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孔望山位於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古城城東。國家4A級景區孔望山正因為孔子登山望海,而成為中國文化史冊上的千年奇山。錦屏山東北麓,東西長800米,南北寬300米,海拔高度123米,傳說孔子曾登此山而望東海,故名孔望山。道家第七十一福地。唐時此山稱龍興山,南宋防金,又稱巡望山。以豐富的人文景觀而著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氣候特徵

濕潤性季風氣候

名稱由來

關於孔子登山望海,有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當年孔子來郯子國,準備向東夷人傳播「禮樂」,即關於禮貌的學問。當時孔望山為大海包圍。孔子登上孔望山,看到山下海灘上有無數招潮蟹在不停地揮動大螯,向前爬行。孔子非常驚訝,以為這些螃蟹正在向他揮手致敬。他轉過身,對身邊的弟子說:這裡連螃蟹都知道禮貌,我還有什麼可講的呢?於是便起身回魯國去了。

景區簡介

孔望山薈萃人文,有以中國最早的東漢末的佛教摩崖石刻為代表的眾多宗教遺蹟,有始建於唐代原名龍興寺的佛教廟宇——龍洞庵,還有「承露盤」、「杯盤石刻」等多處道教遺蹟,有見證古代連雲港為南北要衝的軍事城堡——宋代古城,以及大量當地官吏、文人墨客登臨賞游所留下的「龍洞庵石刻群」。無愧為一處佛道靈境。

景點介紹

龍洞

龍洞在龍洞庵西側,洞口約1平方米,內有五、六平方米。傳說古有黃龍在此潛蹤修煉,後騰飛而去,因名龍洞。又因此處常年雲深霧濃,亦稱「歸雲洞」。其實,龍洞是早年海水浸蝕、衝擊而成的海蝕洞,民國時住持增又深鑿而成。宋代以來,龍洞名勝漸為歷代官紳士民所傾慕,名人題刻鐫滿滿龍洞外壁。該洞外現存宋、金、元、明、清諸代題刻24方,隸、篆、草、行,風格迥異,大字數尺,小字寸余,琳琅滿目。其中,龍洞西側的石刻,是宋代王華耀所題,高72厘米,寬40厘米;龍洞東側的石刻,反映了明代的「言禁」狀況,是難得的一件文化遺存。

其中,最為有名的是明朝林廷玉所書的抹字碑。詩題為:看龍洞偶成。詩曰:幻化起溟濛,丹崖一洞空,地靈呼即應,應是訝相逢。詩後跋曰:明弘治十二年,余以工科都給事中言事,謫判海州,重九日赴此閩人林廷玉謹識。跋文中有兩行字刻後林廷玉覺得不妥,可能有「犯上」之言。又命人鑿去,成為今天著名的「抹字碑」。明朝嘉靖年間的海州知府王同也有一首極負盛名,但是王同的這首詩因為當時春風得意,出任海州知州的輕鬆心境,與林廷玉的詩風截然不同。王同詩云:龍洞良霄月照,黃花滿地秋香。此時此會文彥,一觴一詠情長。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東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憶綢繆。這些石刻,不僅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而且是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資料。

龍洞庵

由新浦新建路東行至鹽河南路處,即可望見北山坡上的秀麗壯觀的龍洞庵。龍洞庵位於孔望山東側半山腰處,小院清幽,距今已有1400餘年,是連雲港市最古老的廟宇之一。此庵最早建於東漢,當時海廟。北齊武平年間建成龍王廟,唐代重建成龍興寺,明隆慶以後明代重建時,因旁有龍洞,故改名龍洞庵。1980年,國家撥專款重新修葺,使這千年古剎,恢復了明代建築風格。

從山腳至圓洞形山門,有石級可登,爬上陡峭的石階,便可見到山門。門上有橫匾「龍洞庵」三字。 進入山門,寺內供有四大天王。據佛經講,四大天王的任務是各執一方世界,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羅洲。因此,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 山門至大殿間有一寬敞的庭院,殿前有兩株千年古樹。東邊這株叫琉蘇,俗稱「糯米茶」。花期時節,樹,芳香四溢。春天采其嫩葉,陰乾後以水泡飲,其味清香撲鼻,風味獨特。西邊這株是古柏樹,現仍蒼翠濃郁。

大殿建於2米多高的台基之上,殿寬10米,進深7米,殿前有廣闊的月台,左右有廂房,頗幽靜淡雅。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和他的兩個弟子阿難和伽葉。大殿兩側供奉的是十八羅漢。十八羅漢來自十六羅漢,他們是釋迦牟尼的十六個弟子。庵中至今供奉着在此圓寂的能空法師的舍利子照片,成為庵中久負盛名的鎮庵之寶。

石象

從龍洞西行,在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着一座碩大的漢代圓雕石象。石象依一塊花崗岩巨石的自然形狀雕刻而成雕刻而成,象身高2.6米,長4.8米,背寬3.5米,石像耳闊體肥,四肢健壯,長鼻巨牙、卷尾粗足,形態雄奇,豐滿肥碩。象身西側有一高0.88米,寬0.49米,深0.2厘米的陰鑿凹面,系未見刻銘的題榜,象身東側以陰線刻一高1.13米,寬0.62米的方框,內刻隸書「象石」字樣,在刻銘與象前腿之間,還鑿刻了一個頭梳「丁」字形髮髻,手持勾鞭,腳帶鐐銬高0.92米的馴象奴。

象的四足均踏着蓮花,體現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蓮花的故事傳說。它是孔望山漢代佛教造像有機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石系目前我國發現的東漢時期最大的圓雕石刻,石象南側約一百五十米處,還有與此同時期的石雕鎮海蛙,此蛙為當時鎮海之物。體長240厘米,寬220厘米,通高110厘米,石蛙頭部略損,前兩肢半殘,眼睛陰刻,背上遍刻陰線鱗紋。這兩座石雕,別特是石象,氣勢雄偉,造型精美。均為我國珍貴的石刻藝術珍品。

摩崖石刻

沿着象石邊的山腳石砌小路,西行約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現在眼前。在一處赭黃色的高低參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勢鐫刻着100多個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人像,其內容有道家傳說,也有佛教故事。這些人物形象,雖經歷了1000多年的櫛風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輝耀於石壁。

專家認為孔望山摩崖石刻,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一處佛教摩崖造像,1980年,經國內權威人士鑑定,確認這是東漢時期佛教內容的造像,它比敦煌莫高窟還要早200年,被錄入《世界古蹟叢書》的「中國卷」。過去一直認為佛教是自西向東傳播,孔望山摩崖造像的發現,無疑是對傳統的定論提出了挑戰。 它是我國佛教史和美術史上的瑰寶,也是連雲港市最珍貴的古蹟之一。[2]

旅遊信息

交通

新浦乘3路車可達。

門票

35元

  • 特惠政策:免票政策: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費;70周歲以上老年人、軍人、殘疾人等憑有效證件免票。
  • 優惠政策:兒童身高1.2—1.5米、60至70周歲之間老人(憑老年證或身份證)、在校全日制本科及本科學歷以下的學生憑學生證購景區優惠票(上述優惠政策,需到景區自行購買)。

開放時間

7:00-18:00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