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歷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寫孔子的成長和轉型,寫孔子的執著與妥協
☆細描聖人生活世界,還原孔子生平真相,發千載未發之隱覆
☆品味貴族時代風貌,追尋古代政治文明。貴族社會為何漸行漸遠,世襲寡頭政治有何頑疾,歷史出路又在何方?
☆借孔子看春秋,全景展現早期華夏的質樸與洪荒,文明濫觴期的脈動與嬗變。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春秋貴族世襲政治別具一格,它是西周封建制的延伸和失控,與戰國開端的君主集權制、官僚制、編戶齊民模式截然不同。
作為初級貴族——士——的私生、遺腹子,孔子生長於貧寒的母親家族。他如何被貴族群體接納,又如何在卿大夫世襲政治中脫穎而出?
春秋中後期的列國,世代壟斷朝政的寡頭格局形成。所謂世卿世大夫,魯有三桓,鄭有七穆,晉有六卿……故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
作為魯國寡頭三桓家族的下屬,孔子試圖重構國家政治秩序,調解國君與寡頭、貴族與賤民的關係,他的努力為何失敗,寡頭世襲政治的歷史出口又在何方?
和孔子體貌相同的陽虎,到底二人有無親緣?他們在貴族社會中的起點相似,結局大異其趣,是否陽虎才是歷史趨勢的先行者?
孔子死後如何被弟子子貢神化,又如何被弟子曾參還原,最終成為無宗教神性的文化聖人?
通過解讀經史文獻,本書再現了孔子在寡頭世襲政治遊戲規則中沉浮的一生,以及他生活的春秋時代的種種生活場景、日用禮俗,對孔子的生活世界進行了人類學乃至影視視覺層面的還原。
本書是《南北戰爭三百年》作者李碩所寫的孔子傳記。生動書寫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層單親家庭中成長,一步步做到魯國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攝相事」,同時也見證了春秋末期各國內政外交的風雲變幻與奇聞軼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後周遊列國,終究未能實現自己的從政理想。但他的學說經後人的傳承與解釋,流傳後世,他也被弟子「製造」成了至聖先師。
我們流俗的印象中,孔子作為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是一個抽象的人物。本書正是要去掉孔子的這層「聖人」光環,還原他作為普通人的成長曆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與憂懼,也有困惑、糾結與執着。作者探究了孔子面對各種人生事件的心理狀態與動機,從而描畫出一個豐富、完整的孔子形象。
本書以孔子的一生為縮影,全面展現出了春秋時期貴族社會的風貌。包括貴族的等級體系、禮儀習俗、「遊戲規則」,各國的政治狀況與權力角逐、結盟、衝突,甚至各國貴族之間的奇聞軼事。同時,也描繪出,在春秋戰國之交的大變革時代,貴族社會是如何瓦解,如何走向沒落的。
《孔子大歷史》文字靈活輕鬆,深層呈現的則是對於文明邏輯、人類秩序的思考,重在對於歷史情境的整體把握,對於超越歷史的人性的洞察,李碩在這方面的功力令人欽佩。這是本書與其他關於孔子的著作最大區別所在。
——施展(外交學院,《樞紐》作者)
孔子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本書用通俗淺顯的語言,對周代的姓氏、稱謂、禮儀、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加以介紹,對孔子的生活世界進行了細緻生動的還原,對這些複雜問題的把握相當透徹。
——韓巍(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這本書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既跳出傳統對孔子「聖化」的解讀取徑,又跳出新文化粗暴反孔的模式,通過將孔子置於其生活時代,揭示孔子時代的真實,以及其一些思想的真實,對歷史地理解孔子,進而認識國學,將會是有裨益的。
——向燕南(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李碩,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學中文系學士,清華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現供職於新疆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從事中國古代歷史、邊疆民族問題研究。著有《南北戰爭三百年》《從大漠綠洲到玉石山谷》等,在《中華文史論叢》《學術月刊》《歷史地理》《敦煌研究》等 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原文摘錄
貴族打車戰,最推崇的是勇氣。那時玩陰謀詭計,打贏了也不光彩。孔子之前一百多年,有過一次「曹劌論戰」,曹劌不是什麼大貴族(但也不是農奴),愛玩點小花招。他給魯國國君當參謀,和齊國的齊桓公打仗。齊國人很有(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風度,戰車列完陣,先敲鼓,自己不進攻,請魯軍先動手。這是很高尚的風格。但曹劌不讓魯軍動,等齊國人敲了三次鼓,將士們都麻痹大意了,才下令出擊,把齊國打敗了。這在那時算是特例。原來大家只知道夸曹劌聰明,但沒想過,這是齊國人風格高,沒趁你冷不防直接衝鋒。 春秋時候國家間打仗,是國君(或者大貴族們)鬧意氣、耍威風的成分居多,不是非你死我活不可。齊國是大國,比魯國厲害得多,可曹劌打贏的第二年,齊桓公就娶了位魯國公主當夫人,兩個國家又和好了。 另一位盡人皆知的宋襄公,和楚國人打仗,風格更高尚,結果吃了敗仗,自己也受傷而死,成了後世的笑柄。其實宋襄公那套觀念,在當時大家都理解。楚國人這一仗打贏了,也就班師回國,不肯繼續進軍把宋國給滅了。為什麼?因為楚國人也尊重宋襄公的表現,這是雙方起碼的底線。所以我們不能拿後世打仗的觀念去衡量春秋時代,因為後世沒有貴族們的那套講究。 所以,春秋時打仗,都是貴族自己玩的遊戲,規模小,跟老百姓沒關係,戰爭也不太傷害老百姓。不像戰國,舉國動員全民皆兵,曠日持久你死我活。翻翻《春秋》,那時候的國家差不多年年打仗,但對老百姓過日子影響不大。 其次,除了會打仗,貴族還要有文化,起碼要能識字,能看明白自己的家譜。這是貴族和農民的區別。到孔子的前一代人,就是孔紇在世的時候,中原的貴族們更重視文化:那時各諸侯國搞外交,貴族們宴會應酬,都講究「賦詩」。就是想說什麼事情不能直說,先要背誦一首或幾句詩,把意思暗示出來。這和猜謎、酒令有點像,孔紇那一代的大小貴族們玩得非常起勁。誰要是聽不懂別人什麼意思,或者自己的想法找不出詩來表達,就讓人笑話,有不登大雅之堂的羞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