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子路:惟一敢打孔子爆栗的弟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子路:惟一敢打孔子爆栗的弟子,史記故事。[1]

故事內容 

孔子有七十七個弟子,可是惟一和老師有過節的弟子卻只有子路一人。


子路其實不叫子路,叫仲由,子路是他的字。子路是卞這個地方的人,有人說他是一個「野人」。這個野人當然不像神農架傳說中的野人,是說他沒有正經職業,待業青年,喜歡無拘無束地到處遊蕩。那個時代可不是想到處遊蕩就能到處遊蕩的,那是個亂世,做驢友需要一定的資本。剛好子路具備這樣的資本:他個頭高大,性格粗豪,好勇鬥狠,是一把打架的好手。你看他平時喜歡穿什麼衣服就知道這個人的性格了:戴着一頂雞冠似的帽子,上面還插着一支雄雞的黃黑翎毛;衣襟上佩戴着公豬一樣的飾物。這兩樣東西是古人用來表明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勇士的標誌性佩飾。子路就是帶着這兩樣東西到處遊蕩的。無論誰在大街上迎頭碰上這樣的人,都要退避三舍,更別說咱們的至聖先師孔子了。


孔子雖然生具異相,頭頂中間凹兩邊高,身長九尺六寸,可他畢竟只是一個讀書人,打架的功夫顯然不如子路。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和子路是怎麼發生矛盾,怎麼打起來的,不過結果是雄雞公豬裝飾的子路打敗了孔子,還着實羞辱了孔子一番。孔子一看此人不能力戰,只能智取,於是就用他的禮樂那一套慢慢地誘導子路。子路是個粗人,凡是粗人都很嚮往文化人,就像今天鄉鎮企業家的辦公室里擺滿了豪華的精裝書一樣,子路慢慢地居然被孔子馴服了,脫掉了那一身雄雞公豬皮,換上了儒者溫文爾雅的衣服,並且托人拜在了孔子的門下。


孔子顯然對這個比自己小九歲的弟子非常記恨,畢竟被子路在自己兩座山丘一樣的頭上打過爆栗,因此子路向他請教學問的時候從來不肯爽爽快快地傾囊相授,而是有一搭沒一搭地敷衍子路。子路問他怎樣處理政事,孔子就四個字:「先之,勞之。」意思就是自己先以德服人,老百姓才能信服,然後才可以讓老百姓辛勤勞動。子路一聽這也未免太簡單了吧,這一招誰不會啊,牛脾氣一上來,要求孔子再教一招。這回孔子的話更少了,乾脆變成了兩個字:「無倦。」意思就是持之以恆,不要厭倦。子路一想不能泛泛地問大道理,就拿自己作比喻,問:「君子崇尚勇力嗎?」孔子一聽你這不是往槍口上撞嗎,這回話多了,趁機諷刺子路一番:「君子最崇尚的是義。君子好勇鬥狠而無義,就會陷入昏亂;小人好勇鬥狠而無義,就會變成盜賊。」這幾句話含義很豐富,夠子路琢磨幾天的了。


孔子還在背後對別的弟子說子路的壞話。一反他對子路惜言如金的風格,這些壞話都比較長,計有:「憑藉片言隻語就輕率地做出決斷的,那就是子路啊!」「適用才能稱為人才,子路好勇得過分了,不可取。」「穿着破舊的袍子和穿着狐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愧的,只有子路。」「子路的學問就好像是登上了廳堂,卻還沒有進入內室。」最惡毒的是這句類似詛咒的話:「子路不會得到善終。」你說人家學問不好,那是你藏私,不願教人家,這也罷了,可是你卻詛咒人家不得好死,這就有點過分了。孔子不愧是至聖先師,說話神機妙算,子路後來果然不得好死,不知道跟老師的詛咒有沒有什麼關係。


孔子不僅在人品上說子路的壞話,還堵塞子路的仕途。季康子向孔子打聽子路有沒有仁德,孔子顧左右而言他:「千乘之國可以讓他管理軍事,至於他有沒有仁德,我不知道。」言下之意是子路當然沒有仁德了。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孫問孔子:「子路能做大臣嗎?」孔子回答說:「也就是大臣的候選人而已。」


孔子56歲的時候,發生了着名的「子見南子」事件,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着名的公案之一。


南子是衛靈公的夫人,是當時最有名的美人。可是她和太子蒯聵交惡,矛盾很深。蒯聵想殺南子,被衛靈公發現,蒯聵逃亡到了別的諸侯國。


剛好這一年孔子到了衛國。南子一聽大名鼎鼎的孔子來了,就托人求見孔子,說:「四方的君子凡是願意和我們衛靈公交好的,一定也會見見我。如今您來到了衛國,我也非常願意見見您老人家。」孔子先是辭謝,後來就去拜見南子。南子這個大美人滿心歡喜地坐在細葛布織成的帷帳里等候孔子。孔子進門,向北叩頭行禮,南子在帷帳中跪拜還禮,環佩之聲叮噹。


子見南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兩千多年來聚訟紛紜,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真相只有孔子和南子兩個人知道。


孔子回來後,子路看見孔子的神色,大為不滿。孔子立馬辯解說:「我如果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讓上天殺了我吧!」


過了一個多月,衛靈公和南子同車外出,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子裡跟隨,一行人招搖過市。孔子自言自語地感嘆出了一句名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我還沒有看見過愛好道德像愛好美色一樣的人呢。後人都註解說這句話是諷刺的衛靈公,可誰知道孔子是不是在自我感慨,自我傷懷呢。


衛靈公死後,南子欲立小兒子郢繼承王位,沒想到郢也是一個槓頭,推辭說:「太子蒯聵雖然逃亡了,可他的兒子還在,我怎能繼承王位呢?」南子只好讓蒯聵的兒子轍繼承王位,是為衛出公。


這時,子路正擔任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蒯聵和孔悝密謀回國奪取王位,把自己的兒子衛出公趕出了衛國,蒯聵因此奪得了王位,是為衛莊公。蒯聵和孔悝發動兵變的時候,子路正在外地出差,一聽到這個消息,星夜趕回,正好在城門口碰見子羔,子羔告訴子路:「衛出公已經逃跑了,你還是回頭吧,別去惹禍。」子路回答說:「替別人效力就不能怕死。」回到孔悝府上,蒯聵和孔悝正在登台舉行結盟儀式,子路上前說:「孔悝你是個出爾反爾的小人!我要把你捉住殺了!」說着就要動手縱火燒台。蒯聵和孔悝的手下上前夾攻子路,把子路帽子上的纓穗給砍斷了。如果子路還是戴着以前雄雞狀的帽子,估計運氣會好一點。子路寡不敵眾,留下了最後一句臨終遺言:「君子可以死,帽子可不能掉下來。」於是把斷了的纓穗系好,從容赴死。


孔子聽說了衛國的亂局,預言道:「唉!子路要死了!」話音剛落,子路的死訊就傳來了。聖人的預言總是非常及時準確。最後,孔子終於說了子路一句好話:「自從子路做了我的侍衛長之後,再也沒有人敢欺負我了。」


個性點評


柏楊先生在《君子和小人》一文中對「子見南子」有過幽默的描述,茲轉述如下:


南子,美人也,孔丘先生見了她,不知道搞了名堂沒有,歸來後身輕如燕,神色有異。被仲由先生看出苗頭,問了一句。做賊的人,心情都虛,孔子先生當時面紅耳赤,賭起咒來曰:「天厭之,天厭之。」天厭之者,譯成白話,便是:「教他不得好死。」情急至此,可見事態嚴重。我們毫不反對聖人談戀愛,不過照有些人看法,聖人都是一塊木頭,沒有愛,亦沒有欲焉。幸虧孔丘先生有後代,否則准有人一口咬定他因過度地正人君子,連性都付闕如。

視頻 

孔子弟子子路之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