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子路借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今平邑縣仲村鎮)。「孔門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剛直,好勇尚武,曾陵暴過孔子,孔子對他啟發誘導,設禮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勸導,請為弟子,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做孔子的侍衛。後做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任內開挖溝渠,救窮濟貧,政績突出,轄域大治。 [1]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衛國內亂,子路臨危不懼,冒死衝進衛國國都救援孔悝,混戰中被蒯聵擊殺,結纓遇難,被砍成肉泥。葬於澶淵(今河南濮陽)。

出身貧微

仲由少年時,從事各種勞作來維持家庭生活,甚至據不可考之傳言,常吃野菜充飢 [2] 。拜入孔門之前,《史記》記載,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佩戴着公豬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曾經瞧不起孔子的學說,屢次冒犯欺負孔子。為此孔子設計出少許禮樂儀式慢慢加以引導,後來,子路穿着儒服,帶着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成為孔子的學生。

為親負米

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師從孔子

少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子路侵官

據後人說: 有一次子路去做邵這個地方的首長,當時魯國的政權掌握在季家的手裡,季家限百姓在五個月以內開通一條運河。古代生產力低下,季家這個命令,對老百姓來說是很沉重的。而子路的行政區內正管到這件事,為了要鼓勵大家做工,公家的經費又不夠,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貼上,乃至從家裡弄糧食來,供給大家吃。孔子聽到了這個消息,馬上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給工人吃的飯倒掉,把鍋砸破。

子路是個急脾氣,跑去跟老師吵架,對孔子說,你天天教我們做好人好事,教我們行仁義,現在我這樣做,你又嫉妒了,又反對我了,還教子貢來搗亂。孔子就說,子路!你不要糊塗,當了君王的人,因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了自己而愛天下,當了諸侯,就愛自己國家以內的人民,當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普通一般人,愛自己的家人,超過了範圍的仁義,雖然仁義之舉,但是侵犯了別人,所以你錯了。

主要成就

無宿諾: 仲由一生追隨孔子,保護孔子,積極捍衛或努力實踐孔子的思想學說,對儒家的貢獻、對後代的影響也是很大,為子至孝,善政為民,誠實守信,忠義仁勇,聞過則喜,聞善則行,見義必為,見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間潤澤華夏,位列十哲,世稱先賢。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師從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子路性伉直,表現在言語上就是從不摻假欺瞞,對此孔子評價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意謂子路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對子路忠心不二、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斷言:「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10] 當窮途末路、逸往海外時,隨從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

子路事親極孝,剛猛勇敢,性格爽朗,樂意接受別人的指正立即改過,很尊敬師長,也常常直言進諫孔子。子路後在衛國的蒯聵之亂殉難,孔子聞其死,傷心流淚,死前不吃肉醬。 唐玄宗尊之為「衛侯」,宋真宗加封為「河內公」,宋度宗又尊為「衛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孔子評價

子曰: 「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 「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 「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子曰: 「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路死後,孔子還是非常傷心,有覆醢之舉(吃飯時,見到肉醬將其蓋上,不忍食用)。

季子然問: 「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間。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