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子宮內膜增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子宮內膜增生具有一定的癌變傾向,故被列為癌前病變。但根據長期觀察,絕大數子宮內膜增生是一種可逆性病變,或保持一種持續性良性狀態。僅少數病例在較長的時間間隔以後可能發展為癌。

根據腺體結構形態改變和有無腺上皮細胞異型性分為3型:

  1. 單純增生:由於無孕酮拮抗的雌激素長期刺激所致的子宮內膜生理性反應。間質與腺體同時增生而無腺體擁擠,腺上皮的形態無異型性。
  2. 複合增生:病變區腺體擁擠,間質明顯減少,無腺上皮細胞的異型性。
  3. 不典型增生:腺上皮有異型性,屬於子宮內膜的上皮內腫瘤,按病變的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度。

子宮內膜增生病因

子宮內膜增生的發病因素尚不十分清楚,但以下現象和事實說明長期雌激素刺激是其主要發病因素。[1]

在青春期女孩、圍絕經期婦女或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某個環節失調、多囊卵巢綜合徵等中都可有不排卵現象。使子宮內膜較長期的持續性受雌激素作用,無孕激素對抗,缺少周期性分泌期的轉化,而處於增生的狀態。

在接受絕經後雌激素補充治療(ERT)患者中觀察到,單用雌激素1年,有20%的婦女子宮內膜增生。

在絕經後晚期乳腺癌長期使用它莫西芬(TAM)患者中,也可觀察到子宮內膜增生。因它莫西芬有微弱的類雌激素作用。

子宮內膜增生病變

肉眼觀,一般可見子宮內膜普遍增厚,可達0.5~1cm,表面光滑,柔軟,也可呈不規則形或息肉狀。

鏡下,可分4種類型:

  1. 單純型,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均增生,腺體明顯增多、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偶見腺體擴大成囊,腺上皮細胞呈柱狀,缺乏分泌,往往排列成假復層。核分裂像常見。間質細胞排列緊密。
  2. 囊腺型,以增生腺體呈明顯囊性擴張為特徵。典型病例肉眼可見在增厚的內膜中有散在小孔形成,因此稱之為瑞士乾酪樣增生。鏡下,內膜腺體形狀多樣,大小極不一致,小者如增生早期的腺體,大者直徑可為小的數倍至數十倍,大小腺體皆襯以假復層高柱狀或立方上皮,並缺乏分泌現象。間質細胞豐富,胞漿少,核濃染。
  3. 腺瘤樣型,以腺體增生而密集排列和間質稀少為特徵,腺體數量遠比前兩型為多,結構也更加複雜,腺上皮向腺腔內呈乳頭狀或向間質呈出芽樣增生。間質稀少。腺上皮細胞為高柱狀,假復層,核空泡狀,核分裂像常見,但無明顯異型性。
  4. 不典型增生,組織結構與腺瘤樣增生相似,腺體擁擠並呈不規則形、分支狀或出芽樣增生,間質明顯減少,同時出現腺上皮細胞的異型性,細胞核大,染色質粗,核仁明顯,上皮復層,失去極性,常見核分裂像。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有時很難與高分化腺癌鑑別,主要鑑別點是前者不見間質浸潤。有人認為它是子宮內膜腺癌的癌前變化。

病因分析

不排卵

在青春期女孩,圍絕經婦女,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某個環節失調,多囊卵巢綜合徵等,都可有不排卵現象,使子宮內膜較長期地持續性受雌激素作用,無孕激素對抗,缺少周期性分泌期的轉化,長期處於增生的狀態,北京協和醫院41例40歲以下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其內膜除了有灶性不典型增生以外,其他內膜80%以上無分泌期;基礎體溫測定結果70%為單相型,故大多數患者無排卵。[2]

肥胖

在肥胖婦女,腎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經脂肪組織內芳香化酶作用而轉化為雌酮;脂肪組織越多,轉化能力越強,血漿中雌酮水平越高,因而造成持續性雌激素的影響。

內分泌功能性腫瘤

內分泌功能性腫瘤是罕見的腫瘤,但在北京協和醫院的研究統計中屬內分泌功能性腫瘤的占7.5%,垂體腺的促性腺功能不正常,卵巢顆粒細胞瘤也是持續性分泌雌激素的腫瘤。

外源性雌激素

  1. 雌激素替代療法(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ERT):圍絕經期或絕經後,由於雌激素缺乏而有更年期綜合徵,同時尚可能有骨質疏鬆,血脂代謝異常,心血管變化,甚至腦細胞活動的改變等,因而ERT逐漸被廣泛應用,並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ERT單有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單用雌激素一年,即可有20%婦女子宮內膜增生(Woodruff 1994),而ERT的應用,常常是經年不斷,甚至直到終生,長期如此,如若不同時聯合應用孕激素,將有嚴重內膜增生,甚或子宮內膜癌的發生。
  2. 他莫昔芬的應用:他莫昔芬(Tamoxifen TAM)有抗雌激素的作用,故被用於絕經後晚期乳腺癌患者,在雌激素低的條件下,TAM又有微弱的類似雌激素的作用,故長期服用TAM,也可使子宮內膜增生,Cohen(1996)報道164例絕經後服用TAM者,有20.7%發生內膜病變,內膜病變發生率與服用TAM的期限有關,服用時間>48個月者,30.8%有內膜病變,其中包括內膜單純性增生及複雜增生,並有個別內膜癌,因而,絕經後乳腺癌患者在服用TAM期間,應對此倍加注意,Cohen(1996)組12例乳腺癌在服用TAM期間,同時用孕激素,全部病例內膜間質有蛻膜變。

子宮內膜增生髮病機制

組織學分類

在名稱用語上,舊的分類也不是十分確切,例如囊性增生,其組織學變化不僅限於內膜的腺體成分,而且病變的腺體也不一定總是表現為囊性擴張,因而這一術語的表達並不十分恰當,「腺瘤樣增生」,不僅在概念上及詞義上相互矛盾,組織學診斷標準也一直不太明確,易於在病理診斷中造成腫瘤和增生二者之間的混淆,「非典型增生」的分類名稱雖然與新的分類相同,但在組織學的診斷標準上仍有差異,新的分類是進一步明確為細胞核的異型性改變。[3]

病理特點

  1. 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病變的子宮稍大,內膜明顯增厚,有時呈瀰漫息肉狀,刮宮物量較大,可混有紅色光滑的息肉狀組織,鏡下病變呈瀰漫性,累及內膜的功能層與基底層,由於間質與腺體同時增生而不表現出腺體擁擠,腺體大小不一,輪廓較平滑,腺上皮細胞的形態與正常的晚增殖期相似,不具有異型性。
  2. 子宮內膜複雜增生:複雜增生的病因與單純增生大致相似,但由於病灶呈局灶性,可能還與組織中激素受體的分布有關,少數複雜增生可以發展為不典型增生,從而影響預後,有1993年報道的21例40歲以下婦女的子宮內膜增生中,4例為複雜增生,均在短期藥物治療後,病變退縮並先後受孕,足月分娩,其中3例產後2~3年病變復發仍為複雜增生,隨診9~38年尚未見癌變。病變的子宮內膜可以增厚或很薄,也可以呈息肉狀,與單純增生不同的是,病變為腺體成分的局灶性增生而不累及間質,刮宮物量可多可少,常混有正常,萎縮或其他類型增生的子宮內膜,病變區腺體擁擠,可以「背靠背」,間質明顯減少,腺體的輪廓不規則,或彎曲呈鋸齒狀,或形成腺腔內乳頭,但無腺上皮細胞的異型性。
  3.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發生與複雜增生相似,但部分病例可以緩慢發展為癌,在重度不典型增生中,其癌變率可達30%~50%。

此型增生限於子宮內膜腺體,腺上皮細胞的異型性是診斷的關鍵,病變呈局灶性或多灶性分布,其間亦可見正常,萎縮或其他類型增生的腺體,病變區腺體增多,間質減少,增生的腺體不但輪廓不規則,同時具有腺上皮細胞的異型性,即細胞排列的極向紊亂或消失,細胞核增大變圓,不規則,核仁明顯,胞漿豐富嗜酸性,按病變的程度,不典型增生可分為輕,中,重三度,輕度:腺體輪廓稍不規則,腺上皮細胞異型性輕微,重度:腺體輪廓明顯不規則分支狀,有腺腔內出芽和乳頭狀結構,腺上皮細胞異型性明顯,中度:病變介於二者之間。

重度不典型增生需與分化好的子宮內膜癌鑑別,有無間質的浸潤是極其重要的鑑別依據,其形態學特徵為:腺體融合,背靠背,複雜分支的乳頭,篩狀或腺體內搭橋,而間質消失;間質纖維化,以及間質壞死,此外,對孕激素治療的反應以及病人的年齡也有助於二者的鑑別。

不典型增生伴有間質肌纖維化生時,可以呈息肉樣突入宮腔,被稱作不典型性子宮內膜腺肌瘤樣息肉或息肉樣腺肌瘤,刮宮診斷時很容易誤診為癌的肌層浸潤,鑑別的要點是化生的肌纖維母細胞較子宮壁的平滑肌排列紊亂,細胞核較大且胞漿豐富,對年輕婦女的刮宮材料診斷腺癌要慎重,鏡下要有明確的間質浸潤和分化不良,單憑刮宮材料最好不作肌層浸潤的診斷。

子宮內膜增生症狀描述

月經失調是本病的突出症狀之一,常表現為陰道不規則出血,月經稀發,閉經或閉經一段後出血不止。一般稱之為無排卵功血。生殖期無排卵功血患者除陰道流血以外,不育亦為其主要症狀。

子宮內膜增生具有一定的癌變傾向,故被列為癌前病變。但根據長期觀察,絕大多數子宮內膜增生是一種可逆性病變,或保持一種持續性良性狀態。僅有少數病例在較長的時間間隔以後可能發展為癌。子宮內膜增生有單純增生、複雜增生及不典型增生3 種類型。

併發症狀

感染,因出血不止而發生休克。

檢查方式

宮腔鏡檢,利用宮腔鏡不但可以從宮內膜的外觀看到內膜情況,且可在直視下進行刮宮術或負壓吸引,其檢查診斷更為細緻全面。

  1. X線或CT檢查:垂體蝶鞍及眼底視野的檢查,以便除外腦垂體瘤
  2. 血清激素測定:B超檢查或腹腔鏡檢查,以了解有無多囊卵巢。
  3. 基礎體溫測定:可以了解有無排卵,即或體溫為雙相型也可根據體溫上升的弧度以及上升後維持時間的長短了解黃體的功能是否健全。

診斷方法

診斷標準

根據臨床表現,結合組織學檢查,可做出診斷,組織學診斷取材的方法有子宮內膜組織刮取活檢,擴宮刮宮術負壓吸宮術,由於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有時表現為散在及單個灶性病變,有時又與子宮內膜腺癌並存,刮宮或取內膜診斷內膜不典型增生而行子宮切除者,發現35%~50%患者,其子宮內尚有子宮內膜腺癌(Hunter,1994;Widra,1995;呂衛國,2001),所以必須取得整個宮腔表面的內膜組織進行診斷。

刮宮術與內膜活檢比較,所刮取的組織更為全面;但刮齒未到之處仍有可能遺漏某些部位,特別是雙宮角及宮底處,負壓吸引有負壓吸引作用使內膜脫落較完全,診斷將更全面可靠,因此,三種診斷方法中以負壓吸宮的準確率最高,也可結合患者具體情況作具體選擇。

鑑別診斷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與其他兩類單純性增生,複雜性增生須予以鑑別,同時尚需注意與早期子宮內膜腺癌相鑑別。

病理形態的鑑別

自從ISGP(國際婦科病理協會)對內膜增生的分類標準被廣泛採納後,原來內膜增生與癌的診斷中存在的混亂現象有了不少改進,但是,內膜增生及其癌變被過分診斷的情況仍時有報道,雖然都是經過病理專家診斷,原來診斷癌者,經覆核診斷,其中有一些病例並非癌,而是各種類型的增生性病變,不符合率少者8.8%,多者50%,多屬於過分診斷,不同專家閱片,其診斷結果互不相同,重複性差,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閱片,其結果也可能有出入,不符合率10%~50%。[4]

根據刮宮所取子宮內膜診斷子宮內膜增生或癌變確存在一定困難,故而婦科病理專家Silverberg(2000)指出子宮內膜標本增生性病變是外檢病理診斷中最常被過分診斷的一種病變.易於混淆診斷者多在以下幾點:

  1. 對於細胞異型性的診斷各作者所取標準不一致,
  2. 用以鑑別不典型增生與高分化腺癌的間質浸潤不易確定,
  3. 內膜間質肌纖維母細胞或平滑肌的化生易誤診為癌的肌層浸潤,
  4. 息肉樣腺肌瘤(Polypoid adenomyoma)也易誤診為間質浸潤。

診斷的困難可通過不斷探索研究,對診斷標準的繼續完善,再加上分子生物學基因方面的發展,使診斷準確性提高,作為臨床醫師應對內膜增生性病變診斷及鑑別診斷所面臨的困難要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遇到診斷問題,應與病理醫師密切配合,供給詳細的有關臨床資料,作為診斷的參考,必要時,與病理醫師協同商討診斷問題,現在,有不少醫院已形成常規,即接受任何轉院會診治療的患者,其刮宮內膜的診斷必須經過覆核審定,以避免誤診,特別要防止過分診斷,過分處理。

臨床特點的鑑別

當組織學鑑別診斷遇到困難時,可結合臨床特點綜合考慮,根據北京協和醫院的臨床資料與病理材料相結合的分析,對於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與內膜腺癌的鑑別,以下兩點有參考價值。

  1. 年齡:年齡有重要的鑑別意義,內膜腺癌患者中年齡小於40歲者非常少見,挪威癌瘤登記中心收集的1566例子宮內膜樣癌中,平均年齡62歲(36~91歲),其中0.6%<40歲,8.4%<50歲,所以,對於年輕的婦女,特別是切盼生育的婦女,如果刮宮材料不能肯定見到間質浸潤的特點,雖有腺體明顯增生及細胞異型性,仍應傾向於不典型增生的診斷,但是,這種年齡的規律是對子宮內膜樣癌而言,那些較少見的其他組織類型的子宮內膜癌,即非雌激素依賴性的Ⅱ型內膜癌,包括漿液性乳頭狀癌及透明細胞癌等,並不具備年齡輕的特點,有學者曾報道5例較年輕的非雌激素依賴性內膜癌的患者,其年齡分別為28,34,37,41,43歲,因此,在鑑別診斷時,首先要根據組織病理學提示的組織學類型,僅僅在不能鑑別分化好的內膜樣癌與不典型增生時,可以年齡作為鑑別的參考因素。
  2. 藥物治療的反應:對藥物治療的反應也有助於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和內膜腺癌的鑑別診斷,前者對藥物治療的反應較敏感,在用藥後短時間內其內膜即有明顯逆轉,而且用藥劑量也可偏小,北京協和醫院的病例中,輕度不典型增生者,如果用小劑量孕激素周期性治療(每個周期用藥8~10天),一般在3個月內顯出療效,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所用孕激素劑量須要增加並且須不間斷的連續應用3~6個月,停藥後,雖然可能復發,但多數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緩解後才會復發,而內膜腺癌患者一般對藥物治療反應慢,並需要更大劑量才能使內膜有轉化反應,一旦停藥亦有很快復發的特點,所以藥物治療的反應可作鑑別診斷的參考。

治療信息

治療原則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的治療,首先要明確診斷,查清不典型增生的原因,是否有多囊卵巢卵巢功能性腫瘤或其他內分泌功能紊亂等,有上述任何情況者應作針對性的治療,同時對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即可開始對症治療,採用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這兩種治療方案的選擇應根據年齡,內膜增生的類型,對生育的要求等而有不同的處理方案。

1.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考慮:

  1. 年輕切盼生育者,要防止過分診斷,過分處理,內膜增生這一組病變的過分診斷為腺癌以至過分處理並非罕見,診斷未能肯定即切除其子宮將是非常錯誤的,在臨床實踐中,這種錯誤卻不乏其例,如果病理醫師並不知道患者有生育要求,臨床醫師也未加強調,則誤診誤治的情況可能在所難免,所以,對於年輕未育婦女內膜活檢的診斷,如發現有可疑,應有多位專家會診,在儘可能的範圍內,明確內膜增生或內膜腺癌的鑑別診斷。
  2. 圍絕經或已絕經婦女,要警惕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有合併癌同時存在的可能性,應多考慮子宮切除,注意不要過分保守,在沒有排除癌存在的可能時,不要僅作內膜切割術而造成不良後果,因內膜不典型增生而切除子宮時,應在手術台上將切下的子宮檢查是否有同時存在的癌,並注意有無癌肌層浸潤的情況而選擇恰當的手術範圍。

2.不同的內膜增生的類型,有不同的處理原則:

子宮內膜單純增生及複雜增生:

  1. 年輕患者:多為不排卵性功血,應測基礎體溫,確為單相不排卵者,可採用促排卵治療。
  2. 生殖期:一般刮宮一次即可控制出血,如刮宮後仍有出血,應行宮腔鏡檢及B超以除外黏膜下肌瘤或其他器質性病變,生殖期也可能有不育並臨床表現為不排卵的多囊卵巢綜合徵者,則按多囊卵巢綜合徵治療。
  3. 絕經過渡期:常屬不排卵功血,若刮宮止血後月經稀發且血量多或流血時間長,則每兩個月周期性孕酮治療,共3個周期後隨診觀察。
  4. 絕經後期:應詢問是否用單純雌激素替代療法,刮宮後可暫停替代療法或加用孕激素。

3.內膜不典型增生:

  1. 絕經過渡期或絕經後期:子宮切除,既然年齡是內膜增生惡變的主要高危因素,對於這一組年齡患者以切除子宮為宜。
  2. 年輕或生殖期盼生育者:藥物治療,不典型增生是潛在惡性的癌前病變,如果不治療,20%將發展癌,但癌發生在年輕患者較為少見,而且,對年輕及生殖期患者,藥物治療效果好,故可選擇藥物治療,以保留生育機能。

藥物治療

促排卵藥物:促排卵藥物有舒經酚及絨促性素,一般多用於子宮內膜輕度不典型增生患者,氯米酚用量50~100mg,1次/d,周期第5~9天服用,必要時用藥期也可延長2~3天。

  1. 孕激素類藥物:孕激素類藥物可以抑制雌激素引起的子宮內膜增生,其作用機制:
  2. 通過下丘腦及垂體而抑制排卵及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使血清E2水平下降相當於早濾泡期。
  3. 減少子宮內膜的雌激素核受體水平。
  4. 抑制子宮內膜DNA合成。
  5. 增加雌二醇脫氫酶及異檸檬酸脫氫酶活性,從而增加雌二醇向雌酮等活性較弱的雌激素轉化。

常用的孕激素有黃體酮己酸羥孕酮甲羥孕酮安宮黃體酮醋甲孕酮,用藥方法及用藥劑量根據內膜不典型增生的程度不同而有區別,輕度不典型增生可以黃體酮30mg肌注,周期第18天或20天開始,共用藥5~7天,使內膜轉化為分泌期,以後徹退出血行經時,使增生的內膜脫落,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不取周期性用藥方法,而連續性應用,各作者所報道的激素用量不一致,甲羥孕酮(安宮黃體酮)劑量小者僅有10~30mg/d,劑量大者為200~800mg/d,醋甲孕酮40~160mg/d,己酸羥孕酮125mg/隔天1次,必須堅持持續用藥,斷斷續續的間隔用藥將極大的影響效果。

  1. 達那唑是一種乙炔基睾丸酮(ethinyl-testosterone)的衍生物,是治療內膜異位症的常用藥物,對子宮內膜有較強的抗增殖作用,以200mg/d的劑量治療3個月,對子宮內膜增生有明顯效果。
  2. 棉酚是我國用來治療子宮內膜增生性功能性子宮出血及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有效藥物,其作用機制是抑制卵巢,而且對子宮內膜也有特異的抑制作用,治療後,內膜病理形態呈高度萎縮,超微結構有明顯退性變,北京協和醫院用棉酚治療內膜不典型增生已觀察到初步效果,有1例不典型增生,用舒經酚後內膜不典型增生有所好轉,但仍有反覆,用棉酚治療8個月,內膜萎縮,以後很快受孕,順產一男孩。
  3. GnRH促效劑先導致血液促性腺激素水平大幅度升高,繼之垂體中促性腺激素庫存衰竭,而抑制垂體,使雌二醇水平降至絕經後水平,故也可用於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

以上諸藥,均以三個月為一療程,每完成一個療程即刮宮或取子宮內膜作組織學檢查,根據對藥物的反應,或停止治療,或對藥物的劑量酌量增減,治療期限不一致,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不等,平均9個月,其區別與發病的潛在病因的輕重有關,可根據定期內膜活檢的結果指導藥物的劑量及用藥的期限。

藥物治療過程中的病情監測

在藥物治療時,必須重視在治療過程中對內膜不典型增生的監測。

  1. 病情的監測可指導用藥方案:有些內膜不典型增生的年輕患者,其不排卵或黃體不足等現象是由於下丘腦垂體卵巢軸中某些環節有所欠缺或不平衡,這種情況多延續很長時間,北京協和醫院有些病例,病程長達8年,10年及15年不等,經過治療後,排卵功能及增生的內膜,雖然會有所好轉,甚至有些不育的病例得以受孕生育,但停藥後,又復不正常,經屢次刮宮,內膜均有不典型增生表現,需要階段性或經年累月的長期不斷的治療,堅持長期藥物治療尚有預防癌變的作用,在這漫長的過程中,藥物劑量及用藥期限的選擇,必須有所遵循,一般用藥3個月為一療程,每完成一個療程即刮宮或取子宮內膜作組織學檢查,以監測藥物反應,作為用藥的根據,如果用藥效果好,內膜腺體將表現分泌期或萎縮性改變,間質細胞蛻膜樣變以及鱗狀上皮化生,內膜既已轉化正常,即可停用孕激素類藥物,對於不育患者,立刻換用促排卵藥物增加受孕機會,如果內膜對藥物反應不好,需加大藥物劑量,繼續治療,忽略了對藥物反應的監測,有可能治療過分或治療不足。
  2. 病情的監測可協助鑑別診斷內膜不典型增生與高分化腺癌:子宮內膜癌與內膜不典型增生雖然在組織病理形態上各有其特點,但重度不典型增生與高分化腺癌的鑑別,單憑刮宮所取內膜的病檢結果,有時很難做出正確判斷,而這兩種情況對藥物治療反應會有所不同,可作為鑑別診斷的參考。
  3. 病情的監測可以及早發現頑固性病例並注意癌變:內膜不典型增生的癌變率雖然僅僅10%~15%左右,但對於長期不愈的頑固型病例,更應提高警惕,及早發現及早處理。

藥物療效

Lindahl(1990)報道89例子宮內膜增生,經大劑量孕激素治療後,96.7%內膜恢復正常,藥物治療內膜不典型增生及高分化腺癌的病變消失率,孕激素治療後內膜病變的消失率以孕激素治療不典型增生的反應較好,病變消失率可達70%~94%,高分化癌的反應較差;但其病變消失率亦可達60%~75%。

孕激素治療後的妊娠

孕激素治療後,當內膜有好轉而停用孕激素後,應及時考慮促排卵或其他醫療技術助孕,防止內膜增生或高分化癌再度復發,據表4所示的6組病例,治療後均有受孕分娩的報道,Kimmig(1995)與Keike曾各報道以孕激素治療內膜高分化癌後,行試管嬰兒或配子種植助孕而成功受孕,其中1例並為三胎分娩,Kurman組(1985)40歲以下患者經治療後,25%有足月分娩,北京協和醫院治療後有8例妊娠,占保留子宮的30%,內膜增生的嚴重程度對受孕率有一定的影響,複合增生者受孕成功率高,輕度不典型增生次之,中度不典型增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受孕率較低。

預後治療

癌變率及癌變時間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與子宮內膜癌在組織發生上有密切的關係,不典型增生可能是內膜癌的癌前變化,但是,內膜不典型增生髮展為內膜癌的幾率不容易確定,因為許多患者,特別是年齡已近絕經或已絕經的婦女,一經診斷為內膜不典型增生,即刻進行子宮切除,無法觀察其自然發展規律,故很難得知有關內膜不典型增生的真正確切的癌變率,Kurman(1985)分析170例子宮內膜增生長期隨診的結果,其中48例不典型增生者中,有23%於1~11年(平均4.1年)後發展為癌,北京協和醫院41例40歲以下的不典型增生者,癌變率為9.7%。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如果發展為癌,常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北京協和醫院報道的4例中,有3例超過了5年,最長2例為10年及15年,最短的1例為3年半,其他各作者所報道的時間,也都在長達8~15年者。

癌變的高危因素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的病例,經過較長時期的追隨觀察,僅僅少數病例發展為內膜腺癌,但常常由於慎重安全起見而預防性地作子宮切除,為了避免這種過度治療,尋找一些可以預測癌變的因素是值得大家研究的問題,近年來,已有不少作者進行了有關內膜不典型增生髮展為癌的高危因素的探討,以便作為選擇治療方案的參考。

  1. 年齡:絕經前或絕經後的內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癌變率有較大的差別,前者3%,後者25%,所以年齡是一個癌變的重要高危因素。
  2. 內膜不典型增生的病理分級:不典型增生髮展為腺癌與增生的分級有關,輕,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癌變率分別為15%,24%,45%,北京協和醫院41例中,發展為腺癌的4例有3例為重度不典型增生。
  3. 是否接受孕激素治療及對孕激素治療的反應:如果內膜對孕激素反應不良,應警惕發展為癌的可能,遇有對長期較大量持續性孕酮治療反應不好者,或雖有短暫反應,但停藥即很快復發,要考慮癌變傾向,或甚至已發展為癌,協和醫院的發展為癌的4例也有類似的對孕激素反應較差的情況,多未堅持長期治療,也忽略了定期隨診,其中3例已停止治療3~9年。
  4. 組織內甾體激素受體及流式細胞計數儀所測得的DNA含量:不少作者對於子宮內膜樣腺癌的甾體激素受體和DNA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都認為它們的含量與預後之間存在着一定的相關關係,這兩個指標是否對於預測內膜不典型增生的癌變方面有參考價值,Lindahl(1987,1990)進行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初步結果發現DNA的核型分析有一定的意義,核型為異倍體者其癌變幾率多於二倍體患者。
  5. 組織細胞的細胞核形態計量學測定:Ausems(1985)對高度不典型增生的內膜組織進行細胞核形態計量學研究,認為其結果對於預測內膜不典型增生的最後結局有參考意義。

復發率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經保守治療內膜可以轉化甚至妊娠,但仍有復發的可能,北京協和醫院治療後而妊娠的8例中6例分別在產後2~13年復發,占妊娠人數的75%,這種復發的傾向可能與機體內的一些使雌激素長期持續高水平的因素未能徹底糾正有關。

存活率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以促排卵藥物或孕激素積極治療,大多數內膜反應好,預後好,在嚴密隨診過程中,如發現少數療效不好者及時進行子宮切除,尚可避免發展為癌,即或仍有一定的癌變率,但癌變時間間隔都比較長,只要堅持長期定期隨診,萬一有癌變,如及早發現及早手術,預後還是很好的,Kuman(1985)組48例內膜不典型增生,隨診1~25年(平均11.4年)無一例死亡,北京協和醫院41例中有一例死亡,該病例為重度不典型增生,經短期黃體酮治療效果不好,未堅持再繼續治療,也未隨診,9年以後發展為浸潤癌做子宮切除,手術後半年死於肺轉移,因此,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雖然大多數預後很好,但仍有個別病例忽略隨診,經較長的時間間隔(8~10年)以後,仍有發展晚期癌而死亡的可能。

預防方式

子宮內膜增生日常預防

  1.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保持心情愉快,不宜吃生冷辣的食物,多飲開水,可有效的預防子宮內膜增生。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緒波動。放鬆心態,避免精神的長期緊張。規律作息時間,早睡早起,適當運動,忌煙酒。
  2. 避免過度勞累,每天工作最好不要超過10個小時。
  3.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尤其下身要少受涼,注意給小腹、腰部和雙腳保暖。月經期間,女性不要久坐冰冷的凳子。注意腳部保暖,春夏之交不要過早暴露雙腿、過早穿短裙,穿裙子的話,最好要穿厚羊毛襪打底,以防寒從腳下生。
  4. 不宜吃生冷、辛辣、油炸油膩食物,多飲開水,保持大便通暢。氣血虛者平時必須增加營養,可多吃雞、牛羊肉。
  5. 注意月經情況:如果出現月經不規律,陰道不規則出血等症狀,應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

子宮內膜增生健康教育

  1. 由於子宮內膜增生患者多會有不規則陰道流血、月經淋漓不淨等症狀。所以,絕經期的婦女,由於體內雌孕激素水平不平衡,更容易患此病。
  2. 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未婚未產的婦女及絕經後延的婦女,特別是有子宮內膜癌家族史的婦女,尤其要高度警惕。出現以上情況的女性,需及時進行婦科檢查,及早杜絕子宮內膜增生。
  3. 食用大豆保健品五年以上可以增加內膜增生的風險,而子宮的增厚能夠導致癌症。因此喜歡食用大豆製品的女性朋友要注意了,不要過量食用。
  4. 更年期婦女也是子宮內膜增生過長的高發人群。如果出現月經紊亂不規則陰道流血要及時就醫,不要擅自選擇激素替代療法,不要自己胡亂吃止血yao,以免掩蓋病情,這些都是子宮內膜增生的預防問題中比較重要的。
  5. 預防子宮內膜增生,女性朋友還應該多注重生活細節,多參加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生活態度。

視頻

什麼是子宮內膜增生

視頻

子宮內膜增生怎麼治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