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子夜吳歌·夏歌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子夜吳歌·夏歌
圖片來自搜狐網

子夜吳歌·夏歌是一首五言詩。此詩講述的是西施若耶採蓮的故事。首二句以寫景起端,描寫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發之時,西子泛舟出現了;後二句則描寫西施泛舟時,人人爭餐秀色的熱鬧場面;末二句不再於她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全詩語言清麗,想象豐富,留白恰切,耐人尋味。

原文

李白〔唐代〕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譯文

鏡湖之大有三百餘里,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荷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採蓮,引得來觀看的人擠滿了若耶溪。

在回舟的時候,月亮還未出來,西施就被越王帶邀而去了。

賞析

  這首詩講的是西施若耶採蓮的故事。

  詩首句「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了,成為採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

  「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著一「隘」字而傳神,那種人潮洶湧、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西施詠》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

  這裡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地,那麼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後,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施美人計的過程;李白的詩實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果,同樣地表現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仇」的目標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吳,卻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

  西施採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於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象了。但這一想象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麼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餘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創作背景

  六朝樂府的《清商曲·吳聲歌曲》里有《子夜四時歌》,李白這組詩是沿用樂府舊題創作的新詞,其創作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此詩便為其中之一。

簡析

  《子夜吳歌·夏歌》是一首五言詩。此詩講述的是西施若耶採蓮的故事。首二句以寫景起端,描寫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發之時,西子泛舟出現了;後二句則描寫西施泛舟時,人人爭餐秀色的熱鬧場面;末二句不再於她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全詩語言清麗,想象豐富,留白恰切,耐人尋味。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