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媚態 |
媚態漢語詞彙。[1]
拼音:mèi tài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媚態 [2]
外文名稱 Coquetry
拼音 mèi tài
詞目
媚態
拼音
mèi tài
引證解釋
1、嬌媚的姿態。
唐 羅虬 《比紅兒詩》:"總似 紅兒 媚態新,莫論千度笑爭春。"
宋 葛立方 《多麗·賞梅》詞:"卻月幽姿,含章媚態, 姮娥 姑射 下仙鄉。"
清·李漁 《閒情偶寄·聲容·習技》:"但觀歌舞不精,則其貼近主人之身,而為殢雨尤雲之事者,其無嬌音媚態可知也。"
清 王韜 《淞濱瑣話·畫船紀艷》:"婀娜娉婷,別饒媚態,年止十六,梳攏才一月耳。"
2、諂媚的樣子。
魯迅 《朝花夕拾·》:"它不是同獅虎同族的麼?可是有這麼一副媚態。"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他喜歡的就是那位專會在人面前討好,比你還要媚態的 宋玉 小哥兒啦。"
詞彙發展史
原意
如宋詞中吳子和之《蝶戀花 春思》,"眼細眉長雲擁髻,笑垂羅袖熏瀋水。媚態盈盈閒舉止,只有江梅、清韻能相比。"就描繪了當時婦女的嬌媚之態。古籍中直接使用"媚態"一詞的頻率並不太高,更多的時候,是使用"嬌態"一詞,或"嬌媚"並用。如唐王維詩,"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宋柳永詞,"怎得依前燈下,恣意憐嬌態。"
衍變
"媚態",對於正在走向民主化進程的中國民眾而言,一見到這個詞彙,就會立刻皺起眉頭。其實 "媚"起先是個褒詞。從"媚"的構詞情況來看,"柔媚"、"明媚"、"嫵媚"、"秀媚"等等來看,為褒義。只是在社會發展中,"媚"亦有走向反面的時候,"狐媚"、"妖媚"、"獻媚"、"諂媚"等等,為貶義。最有名的例證是,唐駱賓王代人寫的討武則天的檄文,"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現代的意義
進入近現代,人們更少使用"媚態"一詞的正面含義。這主要是因為歷史上婦女社會地位卑微,"媚"每每會有邀寵取媚之嫌。在婦女解放的潮流之中,女性理當顯示和護衛自己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姿態。
然而,"媚"之美、好的本意是不應該被歷史消解的。在新時期,一些女性作家就表現了對"媚態"的首肯與寬容。"女人之美,美在天然。天生會飛媚眼的,你得讓她盡情飛。"(池莉《不是談女人》)"水汪汪的眼睛被稱為 含有露水的芳草 ,那是處女們眼睛的特徵。女性眯着眼睛,似看非看的偷看時,有含恨與含羞兩種情形:含恨時會在眼、嘴露出忿怒的表情,而含羞的 巧目流盼 是女性媚態的最高境界。"
當然,"媚態"的反面含義,自古以來,就為社會輿論所鄙視和譴責。"媚世"、"媚上"、"媚俗"都不好。魯迅一生對"媚態"的貓顯示了強烈的憎惡 "折中,公允,調和,平正之狀可掬"。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鬥爭中,魯迅藉此揭露當時紳士們種種的"跳踉醜態",以表達他堅韌不拔的社會批判精神。
【例句】這叫聲與我平常聽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沒有柔和的顫音,沒有甜膩的媚態,也沒有絕望的嘆息,音調雖然也保持了羊一貫的平和,但沉鬱有力,透露出某種堅定不移的決心。 《斑羚飛渡》-- 沈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