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海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威海灣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威海灣

地理位置: 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東

所在海區: 黃海東北部

海岸線: 長30多公里

水域面積: 約54平方公里

威海灣,位於中國黃海北部、山東省威海市區東部、趙北嘴和北山嘴兩岬角之間。三面環山,海岸近似半圓形,海岸線長30多公里,口闊7公里,著名的劉公島靜臥灣口。南北兩岸山勢險峻,岸線曲折。威海商港位于海灣北部,冬季很少結冰,航道可常年通行。

威海灣是威海市航運、漁業發展的主要區域;灣口的劉公島是著名的海防前線、旅遊勝地。海灣所在地環翠區也是威海市歷史上傳統的市區、經濟文化中心、威海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所在地。沿岸區域旅遊、房產、高新產業等各業發展較好。[1]

港灣概況

威海灣(Weihai Wan)在威海城區東部。即以為名。舊志稱其為威海司海口。海灣輪廓受冰後期海面抬升以前原始地形的控制。水域面積約54平方公里,形狀近似半圓,縱深8公里,一般水深6-9米,最大水深34.5米,多屬泥沙底質。海岸線弧長約26公里。沿岸有城南河、望島河、長峰河、黃南河、徐家河等流入。灣口介於北山嘴與趙北嘴兩岬角之間,寬約10公里,向東北敞開,劉公島橫列於中央,將灣口分為南北二口。沿岸群山環繞,海拔多在400米以下,山與海之間是威海城區所在地。灣內風平浪靜,航道可常年通行。歷史上有羊角濩口、廟前口、兀口、三官營口、遼東濩口、長峰海口等大小海口20餘處,海運通行時,常有糧船、兵船數百艘錨泊於此。現在灣內建有貨運、客運、旅遊和漁業碼頭10餘座,威海港是國家一類開放港口。

自然生態

自然生態主要包括底質、海流、水質、潮汐、海浪及生物等。

1、底質: 威海灣底質構成主要包括中砂、細砂、粉砂質砂、砂-粉砂-粘土、粘土質粉砂、粉砂質粘土。其分布情況是中砂呈條帶狀分布在近海岸海域,細砂分布在楊家灣頂,呈弧形條帶分布,粉砂質砂分布在楊家灣,粉砂分布在龍王岩附近海域,砂粉砂粘土主要分布在楊家灣灣口、金線頂海域和劉公島東角,威海灣絕大部分海區為粘土質粉砂,約占海灣面積的 65%以上。

2、海流: 威海灣內的潮流是緩慢的,周日中最大底層(離海底 2米水層)流速為0.19節(10厘米/秒),一般都在0.10節(5厘米/秒)以下。灣內最大表層(海面以下2米水層)流速1.01節,出現在金線頂岬角外海,越向外流速越大。威海灣以金線頂岬角為界分為南北兩灣,兩灣的潮流明顯不同。北灣的漲潮流大於退潮流,同時漲潮流持續時間長;南灣相反,退潮流持續時間較長,有的長達10小時,而漲潮流僅持續4小時就開始轉向。南灣流速大於北灣,有時大三倍左右。北灣余流小,流向東南;南灣余流大,流向東北。南北兩灣都是表層流大,底層流小,表底兩層有時流向相反,尤以強風和潮流轉向時最為明顯。威海灣內一個漲落潮的時間是6小時12分,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內,每一個漲落潮的時間,5月份海水只能流動3.12里,8月份海水只能流動8.93里。

3、水質: 在水質的諸多因素中,影響海洋環境的主要因素為水溫、鹽度、PH值、溶解氧、無機氮、石油、活性磷酸鹽、鉛、鋅、銅等。威海灣的水質長期以來由於水體交換能力差、工業污染嚴重和養殖的自身污染,導致水環境惡化,養殖生物連年遭到病害的威脅。

4、生物: 威海灣的生物資源,從 82-84年的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結果看是比較豐富的。其中:浮游植物26種,浮遊動物17種,魚卵、仔(稚)魚12種,底生植物51種,底棲動物147種,游泳動物100種。這一生物多樣性和可觀的生物量,足以說明當時威海灣的海況條件和生態環境是適合各種生物生長的。

生態失衡

生態失衡狀況及原因

人工養殖的角度看,由於受利益驅動和生產結構調整的影響,威海灣的人工養殖面積逐年擴大,養殖品種不斷增加。至 2004年,該灣已發展筏式養殖33500畝,養殖品種近10個,而威海灣可提供人工筏式養殖的有效水面只有50410畝,以每養1畝占有水面5畝計算,實際可養面積只有10082畝,大大超出了該灣的養殖容量,其結果不僅不能實現精養高產,還導致了病害的發生。 從底質的角度看,威海灣由於長期超負荷養殖,養殖生物的脫落、動植物屍體、殘餌和糞便以及陸源污染物的排放,大量沉積到灣底,使底質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鉛含量比較高,石油、銅、鋅有一定的容量。有機質含量較高,平均為 1.62%,氮、磷含量亦較高,底質較肥,但須注意富營養化的影響,尤其是威海灣的西北部已有污染跡象。

從海流的角度看,兩次大範圍的測流完全可以說明威海灣內的水交換能力太差,無論是漲潮流還是落潮流,都不等老水完全排出就開始回潮,從一定意義上講威海灣基本上是一灣子死水。

從水質的角度看,由於工業污水的排放和養殖的自身污染,使威海灣的局部海區水質發生較大的變化,給養殖生產造成很大損失。

從生物的角度看,沙泥質近岸海底的大葉藻數量明顯減少,潮間帶岩礁的野生貽貝明顯減少,其他物種的數量也有不同程度的變化。

從上述四個方面的分析結果看,威海灣的環境條件(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均發生了變化,對養殖生物及海濱旅遊都產生了負面影響。一是人工養殖密度過大,阻流影響了水體交換,導致海灣基礎生產力下降。二是工業污水的排放,導致海水質量下降。三是養殖生物自身污染,造成局部海區富營養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