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廉·勃特勒·葉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譯"葉慈"、"耶茨",愛爾蘭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義者,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Abbey Theatre)的創建者之一。葉芝的詩受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徵主義和玄學詩的影響,演變出其獨特的風格。葉芝的藝術代表着英語詩從傳統到現代過渡的縮影。葉芝早年的創作具有浪漫主義的華麗風格,善於營造夢幻般的氛圍,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凱爾特的薄暮》,便屬於此風格。然而進入不惑之年後,在現代主義詩人艾茲拉·龐德等人的影響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參與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的切身經驗的影響下,葉芝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比較激烈的變化,更加趨近現代主義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威廉·勃特勒·葉芝

外文名 William Butler Yeats

別名 葉慈,耶茨

國籍 愛爾蘭


出生地 愛爾蘭都柏林

出生日期 1865年6月13日

逝世日期 1939年1月28日

職業 詩人、劇作家

人物成就

威廉·巴特勒·葉芝是20世紀現代主義詩壇上與 T·S·艾略特各領風騷的愛爾蘭詩人,其創作理論和實踐對現當代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他被艾略特稱為「我們時代最偉大的詩人」。他因對愛爾蘭文藝復興做出的傑出貢獻而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創作風格對埃茲拉·龐德、詹姆斯·喬伊斯甚至艾略特都產生過較大影響,即使在當代,他的作品集如《葦間風》(The Wind Among theReeds)仍為無數外國讀者爭相傳誦。

葉芝作為後期象徵主義的代表,其作品的現代性卻頗具爭議。分析葉芝作品的浪漫主義抒情傳統,並結合其象徵主義的發展和面具理論的應用,可以看到葉芝不斷追求自我創新的現代性。葉芝象徵主義的發展,本身體現了從浪漫主義到現代主義的過渡。葉芝的浪漫主義傳統和現代性的對立統一。浪漫主義抒情是他的本質,而象徵主義的發展和面具理論的應用則體現了詩人不斷自我否定和創新的精神。某些批評家因為葉芝作品中缺乏城市印象所以否認其現代性。此觀點實際上是對現代主義本質的誤解。從象徵主義的觀點看,無論城市還是葉芝筆下的愛爾蘭斯萊哥鄉村,都僅僅是內在情感的客觀對應物而已—— 一種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和人的異化危機的逃避和反抗。葉芝的這種獨特性不僅使他的那路詩在以艾略特為代表的「反抒情」現代詩歌中顯得如此出類拔萃,卓爾不群,而且在後現代主義接過現代主義的旗幟之後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後世紀念

2008年,威廉·巴特勒·葉芝的筆記本在愛爾蘭國家圖書館展出,展覽的主題是「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的生活和作品」。筆記本攤開的那一頁展現的正是岡小姐寫給葉芝的信。在展覽中心,豎立着茅德·岡小姐的雕像。

在展覽的四部影片中,葉芝是一位公共人物、詩人、情人、神秘主義者,也是一位獲得了巨大文學成就,但又有些古怪和自負的人。這次展覽會也被看成是對葉芝家庭的一個感謝之舉。在詩人1939年離世後,他的夫人,喬治,開始陸續將他的文稿贈給了愛爾蘭國家圖書館。他們的兒女在去世前也繼續將父親的作品作為禮物捐贈給圖書館。

2015年,是愛爾蘭國民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誕辰150周年,從他的故鄉小鎮斯萊戈到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再到南美甚至非洲,喜愛葉芝的讀者先後發起了創意紛呈的活動來紀念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