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鳴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姚鳴京 | |
---|---|
姚鳴京 | |
出生 |
1959年11月 中國北京 |
國籍 | 中國 |
民族 | 漢族 |
職業 | 畫家,教授 |
知名作品 | 《秋暮》《水墨構成》《祖先的傳說》 |
姚鳴京
姚鳴京,男,1959年11月生於北京,江蘇無錫人。擅長中國畫。1982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留校任教。1987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盧沉畫室,留校任教。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特聘畫師。作品《暮晚山村》入選全國青年美展,《祖先的傳說》入選全國第七屆美展。《秋暮》獲全國旅遊藝術節國畫銀獎,獲1994年國際博覽會優秀獎。
人物簡介
姚鳴京,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李可染畫院副院長。中國畫院副院長。上海中國畫院特聘畫師。1959年生於北京,祖籍江蘇無錫,師承盧沉、周思聰先生,擅長山水、人物。1982年本科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系,並任教於北京教育學院美術系。 1987年專業進修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盧沉畫室。1990年起至今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藝術評論
本自心源任物興現——讀姚鳴京山水
「心源」一語來自佛學,在佛學中,心源是般若,是智慧,是生命的本性,是靈魂的光芒,人人皆有。心為萬法之源,對畫家而言,是觀照萬物的始基,是形象創造的根本,正如宋郭若虛所說「本自心源,想成形跡」。但在俗世虛妄欲望的薰染下、在現實功利的驅使下、在理性邏輯的遮蔽下,這一心源便從人的生命意識中隱去了。恢復這一心源的生機,找回人的生命本真,重新點亮生命中的智慧之燈,從而躍升天人合一之境,便是中國審美思維的一個核心而獨特的內涵,同時作為藝術創造的重要動力之一,在傳統文人畫中表現得尤為鮮明,或者說,文人畫正是在這種精神渴求的推動下綿延展開的,也正是這種精神內涵,構成了中國畫在當今時代,在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獨特而高超的價值。所以今天,我們仍需把它當作審視中國畫的一個重要視角。
姚鳴京的作品的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其章法、用筆、畫境、山石草木、煙雲溪亭,都有強烈的自家面貌,迥異成法。有獨特的形式創造雖然可以視為一個畫家的成功標誌,但對於中國畫的追求而言,這又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中國傳統美學中,藝術不僅是對形式美的把握和創造過程,更是一種人生的歷練,一個深入探尋和妙悟生命本真的過程,後者甚至有更重要的意義。這種審美與人生合一的追求,對於姚鳴京同樣重要。熟悉姚鳴京的人都知道,近十幾年來,打坐吃素,心齋坐忘,禪心禪境,是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的畫也由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的畫與他的修持又有何深刻機緣呢?
中國畫家一般都很重視心靈的涵養,然各有各的方式,讀萬卷書者有,行萬里路者有,而默處修禪且光耀美術史的名家更是屢見不鮮,當今許多論者以禪宗論畫說藝的更是大有人在。修禪可以養就人平淡玄遠的心性,在物我往還中,冥合物我,融通內外,以心觀物,以物照心,心物互照。這裡心物對舉,只是個方便的說法而已,因為在此已沒有觀照的主體和客體,哪來以心觀物?這裡所說的「觀」,當然不是視知覺對對象的感知,而是「內視」,從對外在對象的觀照回到內在心靈的體驗,盪去浮華回到自己的生命本性,從有意識、有情感傾向的體味回到無思無慮、無粘無滯、澄明空靈的自在心靈。
姚鳴京修禪是否獲此心源,不敢妄說,但讀他的畫須有此心源。在他「想成形跡」的畫中,「任物興現」便是一突出的審美內涵。這裡所謂的任物興現,意指物擺脫了理性的割裂、欲望的薰染後的自然浮現,是物自在本性的呈現,如「花自飄零水自流」的自在狀態,而現於深沉寧靜的性靈之中,是物我冥合、心物互照的結果。在姚鳴京的畫中,任物興現首先打破的是視覺慣常的空間邏輯概念。山水景物的遠近、上下、俯仰之態是個體的視覺感受所致,隨着主體的變化而變化,並非是物的本來樣貌和內在真實。在姚鳴京的畫中,忽焉雲行腳下,忽焉塔聳雲端,忽焉危石倒立,忽焉樹木橫生,忽焉屋坐水上,忽焉木出泉中。畫中的景物似乎都擺脫了大地的拘束,逃脫了人向外注視的目光,如魚游於水,鳥翔於天,雲行與空,遊戲自在,在游中得到了伸展自己的機會。物在游,心亦在游,游是自由的,煙靄縹緲,雲舒雲卷,樹木橫出,萬影浮動,任物興現,都是游心的象徵,如莊子所說:「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姚鳴京畫中橫生倒長的樹最為特出,完全不符人固有的認識,正因這種描繪,他的畫與他人筆下的山水、人們眼中的山水拉開了距離,產生了矛盾。但在姚鳴京看來,無論橫生還是倒長,雖違背了人們的視覺習慣,但並不妨礙樹還是樹,反而讓樹擺脫了人的視覺囿限,更為自然地呈現自身,正所謂「物在靈府,不在耳目」。姚鳴京以這種特殊的方式把「任物興現」繪畫觀念表達得更為透徹。
任物興現還打破了筆墨成法的先入為主。筆墨是中國畫表現語言的核心,寄寓着中國畫的靈魂,歷代畫家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為中國畫總結出了一系列筆墨經驗和成法,掌握這些經驗和成法是從事中國畫創作的一個基本條件。但筆墨成法作為一種有形、有限的程式套路,卻與人無邊無形的澄明之思、物的本性仍有相當的隔閡,它也是不掛一念、無我兩忘的神思、妙悟所排斥的對象。這種成法一旦先入為主地進入畫者的思維,物我便難以交融,妙悟也會受到成法的干擾。因為有定勢在先,樹法、石法、水法,都已規定了物的呈現,還談何任物興現。在姚鳴京的畫中,我們已很難看到那些成法了。山石時而會閃着錦緞的光芒,雲霧會像扭動的棉絮逶迤盤旋,樹木透出玉般的晶瑩,墨氣玲瓏婉轉,用筆沉靜溫潤。畫面中光影浮動,物象燦然,深山古寺、林木塔影、溪橋柴屋、樵夫漁民,自在相處,於深邃玄遠中蘊含生的溫暖,形成新的生命合奏。萬物在心源之光的朗照下,透射出自身的生命光華,這種光華轉而化為筆墨之光,形成了別開生面的筆墨面貌和趣味。人心閒而物自現,物自現而法自生,人、物、法便會形成一個妙合無垠的關係。
姚鳴京修禪,以信士自居,身處紛擾之塵世,心向澄明之淨界,以禪養性,以性發悟,以悟明物,以物照筆,以筆印心。姚鳴京的藝術便體現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中國畫不僅在於表達什麼,更在於藝術過程本身,作品是給人看的,而過程屬於自己,畫者的心靈在過程中展現、充滿,也在過程中點亮智慧之燈。
舉辦展覽
1984年文化部文藝作品徵集中國畫展 北京·中國美術館
1985年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1988年首屆中國畫大獎賽(評委) 北京·中國美術館
1989年第七屆全國美展 廣州
1990年珠海中國畫邀請展 珠海
1994年第一屆國際藝術博覽會 廣州博覽會館
1995年第二屆中日現代水墨藝術作品展 日本東京
1995年中央美術學院院展 北京·中國美術館
1996年全國中青年山水名家邀請展 廣州
1996年水墨現狀展 北京·中國美術館
1997年當代山水印象展(策劃) 北京·中國美術館
1998年第一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1998年山水·風景對比展 中國美術館
1998年全國中青年名家展(策劃) 珠海
1999年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展 布拉格·捷克國家博物館
2000年第二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 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2001年上海中國畫大展 上海美術館
2002年第三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 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2003年姚鳴京山水畫展 蘭州
2004年姚鳴京山水畫展 煙臺美術館
2004年黃賓虹國際學術研討系列展 中國美術館
2004年南北山水對比展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部美術館
2004年中國畫回望展(山水) 北京·中國畫研究院美術館
2004年當代中日藝術家現代水墨作品交流展 東京·中日友好會館
2004年中國畫名家內蒙行寫生展 北京·中國畫研究院美術館
2005年首屆當代中國畫學術提名展 北京·中國美術館
2005年全國美協會員展 北京·中國美術館
2005年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 北京·世紀壇美術館
出版:
1998年《姚鳴京畫集》 廣西美術出版社
1999年《姚鳴京畫集》 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0年《當代書畫家藝術叢書—山水清音鳴京》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當代山水印象—姚鳴京》 中國收藏出版社
2003年《寫意畫家—姚鳴京》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年《名家寫生—姚鳴京寫生集》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6年《姚鳴京畫集》 人民美術出版社
藝術年表
1982年本科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原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
1982年9月分 配到北京教育學院美術系任教。
1987年專業進修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盧沉畫室。
1990年調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山水畫教研室任教。
1990年參加 珠海「全國中國畫邀請展」獲二等獎。
2001年他的十幅作品應邀參加捷克國家美術館舉辦的「當代中國水墨藝術展」。
藝術特色
姚鳴京教授的國畫作品自2004年進入國內外繪畫主流市場後,深受學術界、收藏界的追捧,現已成為國內外各大拍賣行,美術館年度漲幅最大的國畫作品。2005-2008年連續四年被中國畫投資與鑑賞協會評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最具投資價值十大畫家之一。
姚鳴京的山水畫能夠脫穎而出,自成大家風範,關鍵還在於「鬼氣」和「禪境」。姚鳴京以超乎尋常的奇山異水錶現了心中的禪境,描繪他所理解的修練過程和通向佛國的路徑。畫面結構沒有理法的正確性,卻有意態的合理性。礁石布滿河流,漆黑,濃重,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樹木或騰空而出,或斜向伸進,隨着意識的流動,似蒙太奇一樣把異化的空間組織進畫面,對傳統的觀察方式、空間觀和審美觀提出了挑戰。」因此,他的作品倍受博寶藏友的歡迎。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以「夢裡津渡」來分析姚鳴京繪畫的「境」與「界」;著名美術評論家郎紹君教授則以「山水心象」為之命名。由此,姚鳴京的「夢境山水」不脛而走,他的繪畫符號、形式語言,畫面構成、心象境界,都成為解讀的對象,成為當代山水畫中一道強烈的精神景象。「他畫中的礁石、丘壑、雲氣、水波、樹木等形象,是一種語言符號,它們被隨意打散重組,隨意挪用,不受理性的控制,也不受現實的束縛。(陳裕英)
名家點評
畫家田黎明:鳴京的筆墨里有了一種蒼翠寂寞,歸鴻無聲的滋味,看那高聳巨大的樹軀,不如說是他心底對自然山體的崇敬,那濃郁深厚的樹葉更顯現出對一片空靈的宇宙的嚮往。畫面中的土地、河流、農家、人物都置身於空性的純淨中,構成了鳴京單純的性格。畫若其人,姚鳴京十幾年來如一日的參禪、坐悟,是他在傳統的人文思想體驗中多了許多許多的自省和體味,鳴京善悟出其中之奧妙,用慧心創造出了他積修已久的筆墨語言。一時間,東風湧來,淨水煙雲的心性空間裡將物象結構與筆墨結構還原於自然結構是鳴京平常心的顯示方式,他讓山水空間在有限的物象中持續着恆性,又藉助自然形態引出筆墨文化的散淡之跡。
鳴京所創造出的山水空間以至善界為心性的原本,而一切物象於其中皆在自由的成長,我非常佩服鳴京的一點,就是他做事特別有定力。吃了十年以上的素,始終如一,修煉自己的心性,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對此我們都有體會,不是說「做」給誰看一看就完了,並且這麼多年,能從鳴京的畫面上,畫面里看到,他這種修煉帶給他山水畫風的演變,一種由繁到簡、由主觀到清淨的語言轉換。當代山水畫名家像龍瑞、催振寬、趙衛、陳平都是在研究如何用「點子」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鳴京走的路和他們不是同一條路,經過這麼多年的創作實踐,形成了自己非常鮮明、獨特的畫風,是很不容易的。鳴京的畫表明他走過了一條常人不易走,也易忽視的山水畫之路,恰恰在這樣的平常中才顯出了中國山水畫藝術的魅力。這不是某一個人的力量所及,得天應,順道化,順乎古人前賢而修煉的大道自然。
畫家郎紹君:90年代前期,鳴京的觀念、畫法和風格逐漸發生了變化,轉而「追求內在的渴望與反省」。這一變化主要源於兩個因素,一是他以「居士」(信士)的身份體悟禪修,每日吃齋打坐,開始了一種內省性的人生;二是他在盧沉畫室研修水墨構成,接受了盧氏「要自由創作」、「要從模擬現實中解脫出來」的藝術思想的主張,決定尋找一條能夠表現自己內在情感、在形式上也有自己特點的路。但他沒有接受以「回到藝術本體」為旗號的西方形式派原則,去單純追求構成與抽象形式,也沒有象一些文人畫家那樣回到筆墨趣味的遊戲和玩味,而是力圖把筆墨和構成結合起來,以描繪自己的山水心像和山水之夢。從十多年來的作品可以看出,他脫出了寫生狀態的約束,吸取了構成因素,但沒有歸於時空錯位式的平面分割;畫面有一些如夢似幻的因素,並沒有超現實主義的怪誕。畫境疏離了現實感和煙火氣,林路郊野,雲水浮動,佛龕塔影,看不到飲食男女的日常生活,只有打坐的佛像和形若樵夫的禪修者。作品的話題如「三界」「法音」「坐忘」等等,集佛、道兩家用語為一,觀者也很難分清畫家是叢林禪修的冥想還是雲煙老莊的虛靜。畫中的佛像沒有神聖的殿堂,只靜坐於煙雨幽谷或荒村蕭寺之中。畫家有一幅畫上題:「十里雲山雙眼豁,四時風雨一庭閒。」——前一句暗指禪悟,後一句明示逍遙,一禪一道,在這裡是合一的。
評山水畫
山水畫以剛健清新、渾厚博大之山川造化為孕育,自有理氣意趣,陰柔陽剛、虛實動靜之妙境,體大脈深,文采煥然。姚鳴京先生,1959年11月生於北京,江蘇無錫人。擅長中國畫。 他的畫力圖把筆墨和構成結合起來,以描繪自己的山水心像和山水之夢。
初看姚鳴京這幅山水畫就給人一種淡雅恬靜的感覺,作品整體以淡雅為主,構思巧妙,在構圖方面層次感強烈,給人帶來極大的視覺衝擊。同時作者筆法細膩,小橋、流水、人家一應俱全,所有這些元素巧妙的結合起來叫觀賞者美不勝收。
借用鄭板橋的一句詩「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這種藝術觀,在這幅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茂密的叢林中枝葉縱橫,古徑通向古宅的意境明暗忽顯,使得作品充滿了神秘感,表達了作者無限的禪境,是您收藏的佳品。中國畫,強調的是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會神融,默契動靜,察於一毫,投於萬象,則形質動盪、氣韻飄然,謂之心畫也。(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