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媽祖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妈阁庙)
前往: 導覽搜尋

媽祖閣(葡萄牙語:Templo de A-Má),俗稱媽閣廟(粵語拼音:ma5 gok3 miu6,「媽」變調為「馬」) ,舊稱娘媽廟、海覺寺、天妃廟,是位於澳門半島西南方媽閣山山腰上的一座主要奉祀海神媽祖的廟宇,約創建於1553年至1557年前,為澳門標誌性建築物之一,也是澳門三大古剎中最古老的一座。

媽祖閣在建築上具閩南特色,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亦是原建築物保存得最長久的澳門文化遺產,見證了澳門數百年來的變遷。1992年,媽祖閣被當選為「澳門八景」[1]之一,並獲得「媽閣紫煙」這一雅號。2005年,媽祖閣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創廟傳說

媽祖閣創廟傳說的版本多種多樣,當中包括書籍、口述歷史及碑文記載,而各種不同的記載基本上都有媽祖保佑船民、福建商人和海上貿易等元素:

據媽閣廟內的碑文記載:相傳明朝年間有福建商人乘船去澳門,天后娘娘(媽祖)化身為老嫗登船隨行,一夜之間疾駛千里,平安抵達後老嫗即失蹤,福建人便在老嫗失蹤之處塑像立廟奉祀,即現時的媽閣廟。

據澳門同知印光任、張汝霖合撰的成書於1751年的專著《澳門紀略》記載:

「 「相傳明萬曆時,閩賈巨舶被颶殆甚,俄見神女立于山側,一舟遂安,立廟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媽角。娘媽者,閩語天妃也。於廟前石上鐫舟形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異。」 」

在明朝萬曆年間,有來澳門經商的福建富商大船途中被颶風吹襲,幾乎沉沒,突然人們看到有一名神女站在山邊,她使出法力,令船隻安然抵達澳門,後來人們在娘媽角(現媽祖閣一帶)立廟祭祀她。又在廟前石上刻下「利涉大川」四個大字。

據1867年4月29日第17號《澳門憲報》記載:一艘要從福建出海的船在即將出發之際,有一名女子要求上船,但因當時船上已裝滿貨物和乘客而被拒絕,經女子流淚哀求下終獲登船,並被安排坐在船頭的一個角落。船隻駛離港口後不久便遭到風暴,眾人大驚,船長在無奈之下決定返航。這個時候從船頭傳來一串溫柔、銀鈴般的聲音吩咐船長不要慌張,沉着駕駛,風浪馬上便平息,後來船在駛過一個海岬並找到了避風處,駛過去靠岸拋錨。後來人們發現女子不見了,乘客們到岸上去找,結果發現了一尊女神塑像,乘客認為是天妃顯靈,故為該神像立廟,即現時的媽閣廟。

歷史

媽閣廟的建廟年份至今未有定論,在史學界中亦是具爭論性的話題,現時大部分學者認定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門前(即1553年至1557年前),在媽閣廟現址已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存在。其中澳門歷史學家吳志良和金國平指出,早期的葡萄牙文文獻、著作基於澳門葡萄牙人古老的傳說,均稱葡萄牙人在1553至1557年抵達澳門[2]時已發現了媽祖廟,並將之定為媽閣廟建廟年份的下限於1582年8月抵達澳門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他的著作《中國札記》中,提到該處有一座媽祖廟殿;從1751年完稿《澳門記略》的附圖上可見,當時整座廟宇已有一定規模;1828年(清道光八年),媽閣廟重修,廟內建築大為完善。於1874年(同治十三年)及1875年(光緒元年),媽閣廟兩度遭受颶風破壞而受損,經兩年重修擴建後,奠定今天的模樣。

視頻

媽祖閣 相關視頻

媽祖閣跨海航拍
媽祖閣

參考文獻

  1. 澳門八景,光明網
  2. 1553:葡萄牙人入居澳門,網易,200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