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如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如有》

作品名稱: 《如有》

創作年代: 晚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李商隱

《如有》是唐代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1]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39卷第205首。

這是一首表現愛情的朦朧詩,以迷離惝恍的形式,幻覺的描摹表現深藏心間的強烈戀情,借夢境抒發了內心的嚮往,表現了對不可言喻的情的追戀、反思與哀痛。詩人使用瑤台客、綠蕉紅荷、神女等喻象一個個意象的重疊,增加詩中的朦朧之感,這首詩擁有李商隱詩歌獨具的情思朦朧、意境朦朧的特色。

李商隱大和(827-835)初學仙玉陽東山,大和三年(829)末離雲山"獨下",入令狐楚天平幕。"玉陽之戀"遂告一段落。此詩寫夢憶,見其於年輕時一段戀情之耿耿不忘也。詩作自在此後,或在大和間,或多年後偶然憶及,積思成夢,因夢增思而作此也,約寫於大和四年(830)夏天。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仿佛有一位神仙客,和我相互問難,然後又要求回歸。

這位變化難測的仙客,他手持綠扇,仿佛芭蕉展開了綠葉;他身披紅衣就像荷花一般的紅衣。

去了,他漸漸地遠了,我看到一道強光遠傳浦外也聽到一道輕煙中集結的聲響,漸漸地顯得輕微。

猛回首,只一寸殘焰孤單地顫抖;我只好讓它陪伴我獨坐重幃。

作品鑑賞

全詩基本上就是由幾個沒有聯繫的意象組合而成:縹緲無形來去無蹤的瑤台神女,碧綠的鋪展開去的芭蕉,火紅的攢聚一起的菡萏,若隱若現的浦外遠光,似有似無的煙中之響,還有回首時重重疊疊的錦帷繡帳。濃與淡、光與影、遠與近、虛與實、色與聲錯落有致地疊加綴連,使人恍惚置身於一個朦朧的夢裡,溝通了的各種感官,打破了物質與精神、幻想與現實間的僵硬界限。

首句寫如有一美人,來自瑤台。次句言相逢卻又為難,來而未久,復即分離歸去;三四句承一句瑤台客,寫其初來,原來是芭蕉展葉,可近卻扇,菡萏搖花,得近舞衣;五六句承二句相難索歸,言豈知浦外傳光,仍可望而不可接煙中結響,終可聞而不可及。逐漸遠去消失不見,翩然而去,這一句除了色彩的奇特外,還有光感與聲音,光,從水邊散開,遠遠的,是迷惘的;聲,從煙霧中傳來,輕輕的,是沉悶的。實實在在的聲音驚散了夢中虛幻的光,詩人又回到了現實之中。七八句點醒"如有"二字,言本無其人,本無其事,僅夢中如見有人,如逢其人,夢醒之後,良宵燭下,卻是空閉重幃,幃中的人已不知所蹤。全詩絕妙好喻,瑤台客是高貴仙子。相難索歸者,藉故而去。綠扇紅衣者,自露轉圃之意後。光遠響微者,空歡喜一陣,所求仍遠,所得實微。作者因此乍陰乍陽若明若暗,恍惚迷離,莫測其意。特別尾聯點題寫此段情事,有不堪回首的感慨,吐露的是無窮的回味與無可奈何的感嘆現實是殘酷的,天人一方,詩人也許已感到,對所愛之人的思念將是遙遙無盡期的了。十個字用得極其蘊藉、含蓄,純用景鋪寫愁緒,"回首"看到的,包括"良宵"回憶的都是過去,不復重來的過去了。

詩中為表現難言的隱情,用美麗的意象織就了一幅色、光、聲互動的艷麗、神秘的圖畫。這幅畫色澤鮮明,從色相看,有紅、綠的區別;以色調論,基調為芭蕉的暗綠,綴以荷花的粉紅。長裙大塊面的綠與短衣散狀的紅是面與點的映照,暗綠與粉紅則是色度上暗與明的反差。詩人對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對比原理運用得大膽潑辣,在冷靜中讓明快而熱烈的情感借朦朧的夢境得以宣洩。

這首詩代表了李商隱主體風格的一種,美麗華縟,意象密集,傳遞的消息輕遠而飄逸,而迷茫和空靈貫穿其中。

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2]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縣病故,死後葬於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3] 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4]

視頻

李商隱的無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