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好嫂子,素雅芬芳暖人心(畢玉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好嫂子,素雅芬芳暖人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好嫂子,素雅芬芳暖人心》中國當代作家畢玉芝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好嫂子,素雅芬芳暖人心

我有一個好嫂子,姓劉名素芬,她的好就像名字一樣,素雅芬芳,感人情,暖人心。

今年60歲的她,勤勞能幹,敦厚仁慈,溫柔善良,寬容大度勤儉持家,孝敬老人,慈愛兒女,和睦鄰里,團結兄弟,默默付出,無私奉獻。她用火樣的熱情,牛樣的付出,海樣的胸懷,將娘家、婆家融合成一個溫暖的大家族。

不善言談的她,從不講大道理,就是用她的身體力行,無言地孝敬着老人,感化着弟兄,教育着晚輩,用她全部的柔情和身心愛着這個家,愛着她所有的親人們。不記得失,任勞任怨,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上有三個八十多的老人需要照顧,下有嗷嗷待哺的孫女外甥等待呵護,二十多畝土地需要耕種,許許多多的人際關係需要打點,里里外外的的事務需要處理,她都能做的很好,充分展現她的能力和才智。而最關鍵的是她有一顆甘心付出,無私奉獻的心靈。

最讓人稱讚得是,她養育了三個懂事,明理,正直,勤奮,體貼,孝順的好孩子。兩個女兒出嫁後,再婆家的表現那是有口皆碑,都是好妻子,好媳婦,好母親,尤其是對孩子們對爺爺奶奶,姥娘的孝順,那是遠近聞名,人人稱道。

她孝順。公婆沒有女兒,自打結婚進門的第一天起,她就用女兒的細心和柔情去照顧他們。平日裡隨時留心,處處注意,從生活到精神都無微不至。她常常忘了自己的生日,卻把公公婆婆的生日記得清清楚楚,並盡心操辦。玉皇堂村子挺大,她和公婆是東南角---西北角的住着,可她一天要是不跑上幾趟,心裡就不踏實,每當看到她來來回回的身影,忙忙碌碌奔波的樣子,村里老少爺們無不在其身後翹起大拇指

今年83歲的母親五年前,因患腦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她就和哥哥弟弟共同擔當起照顧撫養的義務,並毅然擔起所有的洗洗涮涮。過去慈善和藹的母親,自從生病後,有時會像孩子一樣發脾氣,但她從不上火,總是和聲細語地勸慰,直等到母親氣消了,火沒了。血栓後的母親表達不是很清楚,但只要母親一有要求,她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這是多年來照顧陪伴的察言觀色,化成了現在的心有靈犀。雖然現在她上有老下有小,忙的不可開交,可只要一有空,她就陪母親鍛煉,給母親按摩,耐心地教母親慢慢地練習說話。

村前的柏油路上,經常的有這樣的場景,她左手拉着孫女,右手拉着母親,一會扭頭和母親說說話,一會彎腰逗逗孫女笑,老少三代溫馨和樂,嫂子就是那承前啟後的中流砥柱。

她能幹。作為一個農村婦女,地里家裡的活,她是樣樣會幹,事事能行。下地,她能和男人一樣耕種犁耙,澆地施肥,翻曬揚場,在家裡洗衣做飯,養牛餵雞,還有一手量體裁衣的好女紅。三個老人,三個孩子,20多畝地,所有的事物,基本都是她都一人打理。因為她要替出丈夫出門打工。過去一年四季,她基本都是四點多起床,先收拾好家務,給上學的孩子做好飯,她再下地幹活,有時候午飯就帶着點,在地里吃幾口,晚上回來,打發老人孩子吃好睡去,她再整理好家務,洗出一天來家人們穿贓的衣物。現在種地大都機械化了,不是很用多少勞力,但搶收搶種的時候,還是能將人累層皮,但她依然干着,撐着。尤其是還要養老人帶孩子,這樣她就起的更早,睡得更晚,幹得更多。都說人勤地不懶,經她手種的莊稼都格外的茁壯和茂盛,眼饞的鄰人都說莊稼是偏向她,是她用了仙法。其實誰又知道她比別人多付出了多少的辛勞,流了多少的汗水啊。

她能幹,也會巧幹。她能在田地的邊邊角角,種上時令的蔬菜,瓜果,也會在房前屋後點上玉米,撒上韭菜。特別是秋天到了,門前,道邊,那是色彩繽紛,碩果纍纍,滿園芬芳。就是到了冬天,她也會巧手遮蓋幾個塑料小棚,讓大家吃上真正綠色環保的新鮮菜蔬。

能幹的她還喜歡養花,一年四季,她的院子裡、屋子裡都是鬱鬱蔥蔥,鮮花不斷。有時我想,她哪來這麼旺盛的精力,讓她方方面面、時時處處都打理如此井井有條?是她熱愛生活,熱愛她的親人,她願意付出,樂於奉獻不計得失任勞任怨

最讓人稱讚的是,她養育了三個懂事,明理,勤奮,孝順的好孩子。尤其是對爺爺奶奶,姥娘的孝順,那是遠近聞名。他們知道爺爺奶奶、姥娘需要什麼,喜歡吃什麼,周末回娘家,第一先去的就是老人們的家,從蔬菜到水果、零食,那是一應俱全。逢年過節、過生日不用提醒,他們會早早的買來禮物,送上紅包,三個老人高興得合不攏嘴。耳濡目染的小兒子結婚後,也一下成人懂事,幹事創業,尊老愛幼。只要是去個縣城,趕個唐坊集,總是想着給爺爺奶奶,姥娘買點可口的零食和飯菜。

讓我念念不忘的是嫂子對我們的好處。記得我還沒有踏進蔡家的大門時,就常聽老公念叨他嫂子怎樣對他好,給他做衣服,給他做鞋墊,比姐姐還親。那時我還有些懷疑,嫂子怎麼能和姐姐比。誰知結婚後,親眼目睹,親身體會,尤其是對我這個妯娌,那是真真切切的好。當初我結婚後,老公還有兩年在外進修,這長長地兩年裡,婆家對於我就是一個陌生的所在,是嫂子給了我溫暖,讓我知道這也是我的家。每次回去,嫂子怕我膽小,總是讓哥哥去另一個屋子,我和她睡一起。給我做最好吃的,給我帶最喜歡的食物到單位。知道我喜歡吃青玉米,

每年秋天,她就算着日子,眼瞅着玉米長到最好吃日子,將其掰下來,給我往學校送,其實她自己都不捨得吃一個。擔心我一人在縣城孤單,就時不時地去學校看看我,順便送些土特產,以至於同事們都認為嫂子就是我的親姐姐。

後來,我們有了孩子後,嫂子更是把侄子當兒子疼。做棉衣,做鞋墊。每次回去,那都是精心的招待,熱情地伺候。後來,看着侄子年齡大了,早早地把侄子結婚用的棉絮留出來,是精挑細選,一朵一朵地採摘,留了一百多斤,是去了棉籽的暄騰騰地棉絮。放到那裡就是一大剁!用她的話說,我在家種地,幫不了別的,不就是點棉花嗎,自己種的,不花錢。我知道不花錢,但是它可以賣錢!在農村,棉花是經濟作物,就它最值錢,但是嫂子為了侄子,不心疼,很大方。這不能不讓我感動。其實這感動,一直存在,甚至想起來都有點愧疚。

[1]

作者簡介

畢玉芝,1963年的兔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