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好事近·煙外倚危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好事近·煙外倚危樓

好事近·煙外倚危樓

作者:蘇軾


原文

好事近·煙外倚危樓

[宋] 蘇軾

煙外倚危樓,初見遠燈明滅。卻跨玉虹歸去,看洞天星月。當時張范風流在,況一尊浮雪。莫問世間何事,與劍頭微吷。[1]

譯文

我在雲煙之外憑靠高樓眺望,略見遠處燈光一亮一熄。向上跨越玉橋回到仙境去,看仙人居住洞天的星月。 當年漢張劭和範式情深誼篤流韻仍在,何況在乎那一杯美酒。不要過問政治大事和不值得一聽的微小言論。

注釋

煙外:雲煙之外。危樓:高樓,這裡代指臨皋亭樓。 初見:剛剛看見,略略看見。明滅:一亮一熄。 卻:向上,仰。玉虹:白玉般的橋。 洞天:仙人居住地。道教稱神仙的居住處,意謂洞中別有天地。後人泛指風景勝地。星月:天上的星星和月亮。這裡東坡暗指京城的美景或摯友。 當時:當年。張范:指張勳和範式,後人以此喻交情生死不渝。 尊:同」樽「,酒杯。浮雪:白酒。 劍頭微吷(xuè):喻微小、無足輕重。這裡以劍環和劍首聲喻微不足道的言論。

賞析

 上片,即景抒情,寫自己的追求與願望。「煙外倚危樓,初見遠燈明滅」,寫自己面臨的處境;剛來一百多天的東坡,寄身於黃州的「煙外」「危樓」,人眼於京城的「遠燈明滅」:出路何在,安慰哪尋,緊接着兩句作了回答:「跨玉虹」到仙境去,「看洞天星月」。因為那裡有美好的山光水色,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同「星月」一般。這是東坡擺脫愁悶的傳統的妙方:在密州時,外任不悅,就想到「我欲乘風歸去」;幾年後被貶黃州,抑鬱不平,又想到「羽化而登仙」。作者借仙境解脫之法,反映了他一種無可奈何的心境。

  下片,引用史典,交友為寄,表達出他看穿現實的超然的人生態度。「當時張范風流在,況一尊浮雪」,以史為鑑,尋找寄託。漢人張劭與範式的刎頸之交的風流韻事,於作者來說不正存在。徐君猷、陳季常、孟亨之、李公擇、楊世昌和王文甫兄弟等,不都是星月相伴、友誼長存。何況還有那珍貴的白酒作為媒體、作為沾合劑。「莫問世間何事,與劍頭微映」,是作者此時此地世界觀、人生觀——對朋友乃至對世人的公然宣告:社會政治你不必過問,劍頭微映你不必聽從。你走你的路,讓他人去說吧。不過這裡要指出的是:作者並不是說「不要過問人世的事」,而是說不需要過問社會政治大事;東坡並不是說「不要過問聽不清的話」,而是說不需要過問那微不足道的事。事實上,東坡對民族、對黎民百姓之事,甚至連推廣秧馬技術的事他都過問;對重男輕女的陋習,他大聲呼喊,禁止溺嬰。最後兩句,言簡意賅,含意深長。

  這首詞以描景與虛幻,現實與歷史相融會的筆調,塑造了一位孤獨縹緲不定,前途明滅無望,只有不問社會政治,羽化登仙,做張範式人物的隱士形象。文字洗鍊,而寓意鮮明,是東坡運用幻想形式來隱示追求理想人生,富有特色的抒懷之作。

創作背景

這首《好事近》作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五月謫居黃州時。作者剛從破廟定惠院遷居臨皋亭。面對空曠的長江之夜,無限倜儻。從迷濛的燈光中產生神話般的聯想,作此詞以解脫之。[2]

作者簡介

蘇東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四卷等。[3]

參考文獻

  1. 好事近·煙外倚危樓,詩詞名句網
  2. 好事近·煙外倚危樓,古詩文網
  3. 蘇軾,國學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