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她的空難和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豆瓣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1971年秘魯空難唯 一倖存者在亞馬孫雨林跋涉11天後回到文明世界的真實故事。

1971年12月24日,17歲女孩朱莉安和母親一起登上秘魯航空的飛機,準備回家與父親共度聖誕節。原本一路暢行,可接近亞馬孫雨林上空時卻遭遇大雷雨雲,飛機在距離文明世界僅幾十公里的原始叢林墜毀。

朱莉安被綁在飛機座位上,從三千米高空墜入叢林。她是包括母親在內的92名乘客中唯 一的倖存者,這一專家們都幾乎無法解釋的倖存被稱為「現代奇蹟」。

朱莉安以超乎想象的勇氣、直覺和韌勁,在亞馬孫雨林的綠色地獄中獨自走了十一天。從小跟隨父母在雨林中學到的技巧讓她得以生存。

直到空難發生四十多年後,作者才首度著書講述這場匪夷所思的浩劫,回顧生物學家父母為鳥類和動植物科學做出的努力,重溫亞馬孫雨林里的幸福童年,以及劫後餘生的人生轉折。

作者簡介

朱莉安·科普克:德國慕尼黑大學博士,生物學家。她從小跟隨生物學家父母在神秘的亞馬遜雨林長大。1971年,年僅17歲的她成為秘魯空難92名乘客中的唯一倖存者。經歷飛機失事後的四五十年中,她表現出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冷靜與淡然,回到德國讀書成婚,博士畢業後,她繼承了父母的精神衣缽,成為一名真正的生物學家,往返於德國與秘魯,奉獻全部的生命意志來保護這片原始叢林。

普貝琪: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德語系,2018年曾于海德堡大學文化比較日耳曼學系交換學習,現於慕尼黑大學攻讀對外德語碩士。曾參與翻譯《犯罪心理學》德語部分。

書評

人要怎麼面對無法預測的浩劫?

太多的作品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不管是小說《魯濱孫漂流記》,還是《127小時》這樣壯士斷腕的電影,或是科學少年帶着人類重返文明的動畫片《Dr.STONE 新石紀》,堅毅的主人公們身陷絕境後,克服艱難險阻,獲得了重生。

那麼現實中,一個17歲的女孩是怎麼應對突如其來的空難後的呢?

朱莉安從小和父母在秘魯生活,她父母都是優秀的生物學家,他們做研究的時候常會帶着小朱莉安在雨林中穿梭。


朱莉安和父母 朱莉安17歲那年的平安夜,她和母親乘飛機前往普卡爾帕,準備和那裡的父親團聚過聖誕,然而飛機起飛後,意外發生了,秘魯國家航空公司508航班帶着全部6名機組人員和85名乘客的生命,消失在了風暴中。在雨林中,只剩下了第86位乘客,她就是朱莉安。


秘魯商報的相關報道 「空難」,「17歲少女」,「雨林求生」,「唯一的生還者」,一切都顯得這麼不同尋常。人類的想象力是沒有上限的,因此圍繞着這場災難,不斷有謠言出現,而且越來越離譜:她醒來時身邊都是蛋糕;她用藤蔓和樹枝造了木筏;她半裸着身體;她聽着雨林中傷員的哭喊卻獨自離去......

「你的故事不再屬於你自己了,它屬於公眾。」就像這句話所說,離譜的報道越傳越廣,已經無法控制了。

看了太多無厘頭的報道,荒唐的改編小說和電影,朱莉安感嘆:「寫書的這種事要麼得我自己來,要麼就得找我完全信任的人來合作。」時隔近40年,朱莉安重拾回憶,寫下了這本《她和她的空難》。

和初看標題時預期的不太一樣,空難以及雨林求生只占全書比較小的一部分。書中很大篇幅是朱莉安獲救之後的事情。我並沒覺得失望,反而感覺朱莉安這一路的情感起伏是非常動人的。

想必朱莉安對回憶是抗拒的。在前幾章,她不停在繞圈子,試圖迴避這個馬上要提及話題。「空難」二字死死抓住她的筆桿,不願意落到紙上。這不難理解,朱莉安重複過不知道多少遍她在雨林的經歷:在雨林拖着虛弱的身體沿着溪流跋涉,吃完了口袋裡的糖果,不斷地放棄又重拾信心,最後在一座簡單的坦博小屋裡,見到了十多天內第一個活人。但是,不論她講多少遍自己的故事,誤會、曲解、奇怪甚至惡毒的言論總是相伴她左右。

要一個身心都沒有從災禍中恢復的少女面對這一切是殘酷的。同行的乘客已經不在,所有的情緒沒有人可以分享,朱莉安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不被理解的孤獨,但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幸運兒」應該感到「我很好」。內心的衝突讓朱莉安陷入了愧疚,為什麼偏偏是自己,為什麼其他人沒有活下來,肯定有其他人更值得活下來,是不是別人的死換來了自己的生?

如果不是自己,媽媽是不是就可以活下來。


朱莉安和母親 在那趟有去無回的航班上,朱莉安的母親明明就坐在她的旁邊,但是,從飛機掉下來的連排座椅上,只有朱莉安一個人。她母親的屍體被發現時身體完整,但脖子上連着的只有下顎部分。蹊蹺的是,屍體很新鮮,要知道在雨林,屍體用不了兩天就會腐爛,而朱莉安的母親被發現時,距事故發生已經過去了半個月。難道她母親是被救援隊發現的前幾天才去世的嗎?沒有人知道真相。

母親是朱莉安和父親之間的橋樑,這座橋斷了以後,不管是物理層面,還是心理上,朱莉安和父親都隔着無法消除的距離。

朱莉安身體恢復後沒多久,父親就安排她回到德國,留下自己一人在秘魯繼續研究工作,以及哀悼亡妻。在德國,朱莉安想過要回秘魯,但總是會找到理由將其擱置,直到離開秘魯的兩年後,父女倆才再次見面。

朱莉安感覺父親似乎無法原諒自己。其實她和母親本可以乘坐前一天的飛機,但因為朱莉安堅持要參加畢業舞會,不得不推遲到了那一天,也不得不選擇了秘魯國家航空 —— 這個父親曾多次警告不要坐的航班。


朱莉安在畢業典禮 雖然父親從未說出口,但朱莉安聽得到他心裡的聲音。

父親壓抑着怒火,朱莉安壓抑着痛苦,他們都沒有崩潰,都維持着表面的冷靜,但他們明白一切都回不去了。朱莉安的文字也透着一股冷靜勁兒,好像她只是個旁觀者,也許她的某一部分情緒在這場空難中被一併抹去了。

他們和千千萬萬個破碎的家庭一樣,充滿着無盡的悲傷,不過,也不總是絕望的。

媽媽雖然走了,但朱莉安繼承了媽媽不愛被束縛、嚮往自由的特質,也繼承了母親對於亞馬孫雨林、對於大自然的熱愛。也是因為這一點,朱莉安義無反顧地又回到亞馬孫雨林,致力於保護雨林的生態環境,建立潘瓜納自然保護區。

終於,在2011年,秘魯官方承認了該地區為自然保護區。朱莉安和許許多多的生物學家、學生們在這裡繼續着他們的研究。


現在的潘瓜納 就像朱莉安自己說的那樣,她「一邊說一邊就在想其他的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時不時會懷疑這怕不就是意識流寫作吧(開玩笑)。書里的時間順序比較混亂,雖說不至於搞不清楚,但還是要留神思考一下「這位女士說到哪裡了?」這種支離破碎的感覺貫穿始終。

另外,就像上文所說,這本書並不是一本雨林求生指南,如果是抱着看女貝爺的心態來看,估計會失望。

但是,如果想知道災難倖存者在想什麼,這本書絕對可以滿足你。

在遭遇空難後,她的心變成了玻璃,讓所有東西都滾着流走了,現在,她願意回頭,盡力拾起記憶長河中殘存的碎片,寫下了這本《她和她的空難》,靜靜地給我們講述這個破碎、殘酷、真實的故事。

我真心感謝朱莉安的分享。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