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奶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奶癬,又名胎癬、胎瘡,為發於嬰兒的一種濕疹,好發於哺乳嬰幼兒之頭面部,或可延展於其他部位。是由基因及環境等多種內外因素所導致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多始發於2~3個月大的嬰兒。臨床以皮膚紅斑、粟粒狀丘疹、丘皰疹或水皰、皰破後出現點狀糜爛、滲液、結痴,並伴劇烈瘙癢為特徵。

基本信息

就診科室:兒科

是否醫保:是

英文名稱:infantile eczema

疾病別稱:胎癬、胎瘡、嬰兒濕疹、胎斂瘡

是否常見:是

是否遺傳:否

並發疾病:淋巴結腫大

治療周期:治療周期根據病情決定

臨床症狀:紅色米粒大小的丘疹、紅斑、瘙癢

好發人群:兩歲以下嬰幼兒

常用藥物:地奈德乳膏、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

常用檢查:血常規、過敏原檢測

病因

引起寶寶奶癬的病因往往是複雜的,其發病與多種內外因素有關,有時很難明確具體的病因。例如過敏反應、機械性刺激、母親的遺傳因素等,都有可能導致寶寶患有奶癬。

臨床表現

皮損好發於顏面,多自兩頰開始,漸侵至額部、眉間、頭皮,反覆發作。嚴重者可親延頸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

皮損形態多樣,分布大多對稱,時輕時重。在面部者初為簇集或散在的紅斑、丘疹;在頭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膩性鱗屑和黃色發亮的結痂。輕者僅有淺紅的斑片,伴有少量脫屑;重者為紅斑、水皰、糜爛、浸潤成片,不斷蔓延擴大,若過分搔抓、摩擦、洗燙,則糜爛加重,滲出增多。常因皮膚破損而繼發感染,引起附近淋巴結腫大,並伴有發熱、食慾減退、便乾等全身症狀。

自覺陣發性劇癢,遇暖尤甚,以致患兒常將頭面部在枕上或母親衣襟上摩擦,或用手搔抓,煩躁、哭鬧不安,常影響健康和睡眠。

多發於出生後1-3個月,多在1-2歲減輕、痊癒。

診斷

以頭面或身體其他部位反覆出現濕性或乾性皮疹為主要表現,皮損可呈多形性,瘙癢難耐,蔓延成片,或流淌汁水,或結痂脫屑。

實驗室檢查,血清IgE升高,血中嗜酸粒細胞數顯著增高。

鑑別診斷

熱疹[1]:熱疹即痱子,通常在受熱後出現,呈密集顆粒樣丘疹,皮疹消退後有輕度脫屑。有時會呈針頭大小圓而尖形的淺表性小水皰或膿皰,常見於頭面部、脖頸、軀幹等處,通過疾病的發生原因可以相鑑別。

新生兒痤瘡[2]:新生兒痤瘡多發生在出生後數天至4周以內,主要發生在面頰、額及頦部,以丘疹和膿皰為主,偶見黑頭粉刺,少見結節和囊腫。丘疹、膿皰和黑頭粉刺一般在數周內消退,根據疾病形態及發病的時間可以鑑別。

治療

全身治療

常服苯海拉明糖漿、複合維生素B及維生素C,氯苯那敏等抗組胺藥可使癢覺減輕,嚴重患者可服潑尼松,但停藥後容易復發,有繼發性感染時應用抗生素。

局部治療

有較厚鱗屑痂時可用液狀石蠟或植物油泡軟,然後輕輕抹除,不要任意用熱水及肥皂擦洗以免皮疹加重,但有的可洗澱粉浴。

滲液較多時,最好用稀釋的醋酸鋁溶液或1 : 5000高錳酸鉀溶液濕敷。滲液顯著減少或消失時,可擦類固醇激素製劑,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或是塗擦沒有刺激性的爐甘石搽劑或鋅霜,有繼發性感染時可擦3%氯碘羥喹。

急性炎症消失時,可擦含有魚石脂、糠餾油或煤焦油的霜劑或泥膏,加入氫化可的松或氟氫可的松,效果更好,對慢性損害也可塗擦黑豆餾油軟膏。

併發症

奶癬一般少有併發症,局部的長期搔抓,容易並發細菌感染、黴菌感染,同時長期刺激,會導致口唇乾裂、疼痛、出血,引起局部紅斑、丘疹、水皰、膿皰、糜爛、結痂等,少數病例導致孩子進食受到影響,進而合併營養失衡、腸道菌群失調、微量元素代謝異常等。

視頻


奶癬症狀有哪些對症消除專家解!


寶寶出現奶癬別着急,教你幾招科學的護理方法!


參考來源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