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奶奶的針線簸籮(王吳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奶奶的針線簸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奶奶的針線簸籮》中國當代作家王吳軍的散文。

作品欣賞

奶奶的針線簸籮

思念如同長長的針線,一個勁地穿越時光隧道,串起我對奶奶的回憶,也串起陪伴奶奶一生的針線簸籮。

奶奶的針線簸籮用老家的篾黃編成,密實勻稱,草帽大小,圓潤精緻,如同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記憶里,奶奶的針線簸籮就是一個萬花筒和百寶箱,裡面裝滿了針、線、紐扣、剪刀、錐子、頂針、針拔子、五顏六色的布塊、毛主席像章、磨光的銅錢、晶瑩碧透的玻璃球。最吸引眼球的是那個躺在簸籮中央的大針線包,外面繡着紅花綠葉,裡面塞滿了顏色各異的繡花線,款式繁多的繡花樣,規格不同的鞋樣子,長短不一的針,沒做完的鞋面,沒繡完的繡品……整個針線簸籮,色彩繽紛應有盡有,每次看到奶奶的針線簸籮,我都會扒拉好一陣子,好奇而又滿足。

小時候,總覺得奶奶會變魔術,針線簸籮里的針頭線腦,經奶奶那雙巧手一變,就成了一枝枝栩栩如生的花朵,一對對活靈活現的鳳凰,一雙雙精巧別致的布鞋,一身身搭配得體的衣裳,奶奶每次做針線活,我和弟弟妹妹都要爭先恐後地去端針線簸籮,靜靜地圍坐在奶奶身邊,睜大雙眼尋找「變戲法」的竅門,小心翼翼欣賞着一幅幅「佳作」,享受着童年的美好時光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生活還不是很富裕,專門盛放針、線、布料的簸籮幾乎成了當時女性特別是已婚女性的必備物品,裁布縫衣、繡鞋納底,正是靠着這看似普通的針線簸籮,那些鄉村女人用針線縫補生活的艱辛和幸福。

我經常在睡眼矇矓中,看見奶奶在橘黃色煤油燈下納鞋底,那個針線簸籮安靜地守在她身邊,奶奶右手中指戴着一個頂針,拿着錐子或者針線,左手握着厚厚的鞋底,錐子先在鞋底用力鑽一個小小的孔,把錐子放在桌上,拿起針,往頭髮間一摩擦,去穿鞋底上那個孔,針在頂針的作用下慢慢穿過鞋底,奶奶在鞋底的另一邊,用力拔出針,一根長長的線隨之而過,當線過盡頭的時候,奶奶會特別地用一下力,讓線深深地嵌進布底。夜很靜,能清晰聽見線過鞋底的噝噝聲,如同一首節奏優美的輕音樂,裡面填滿了故事,在深夜裡低吟淺唱。

奶奶出生在舊社會,長時間受窮,養成了勤儉節約和自力更生的習慣,她教育我們要講衛生、勤勞動、節儉過日子,經常說:人們「笑垢甲,不笑補納」。小時候,我們穿的衣服總是洗得乾乾淨淨的,而且是穿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縫補衣服成為那時的家常便飯。

[1]

作者簡介

王吳軍,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