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女性如何書寫歷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的圖片

內容簡介

請讓那些聲音發出聲響

五位野心勃勃的女房客

在黑暗中披荊斬棘

只為讓姐妹們在光明中辨認出彼此

一場希望被尊重對待的鬥爭,

在書中看見你我

她是意象派創始人之一,歷史上首位獲得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獎章的女詩人

她是首批牛津大學女畢業生之一,推理小說大師,「神探溫西爵爺」之母

她是英格蘭首位獲得全職大學教職的「女性職業學者」,古典學裡程碑式人物

她是首位獲得阿爾伯特·卡恩環球旅行獎學金的女性,一生呼籲和平

她是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寫出《到燈塔去》《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她們既有廣為人知的共同點——捍衛書寫歷史的女性力量

也有不為人知的共同點——她們是同一個社區的「超時空鄰居」

○ 半世紀的社會和文學史濃縮在這五位女性被遺忘的生活中,提醒着女性必須以不同的聲音將女性的故事寫給未來

本書承繼伍爾夫「 書寫不同歷史」的未竟之志,記錄了五位偉大女性的生平。書中既記錄着她們的個人情感、發生在客廳中的私人生活,也翔實記載着她們的職業生涯、政治觀念、文學成就和所屬社會群體。書中同樣免不了涉及戰爭,這一時代背景深刻地影響着她們每一個人的命運。

在她們生活的時代,社會依舊拒絕女性力量,認為女性的需求和欲望不同於男性,並據此對女性施加期望。而這些女性在她們各自的人生、作品中,試圖在這樣的社會中找到所期盼的生活方式。

○ 她們選擇背離傳統的生活方式,走出了「與眾不同」的人生樣本,成為了少數

書中這幾位女性的人生都經歷過充滿矛盾甚至是深刻痛苦的階段,可當她們的人生畫卷徐徐鋪展在我的面前,使我感動的是她們鍛造全新生活模式的決心。這些生活也許各有不同,它們複雜、多樣,有時甚至具有危險性,但都立足於對人格獨立性的追求和對知識深沉的熱愛。

本書中的女性如饑似渴地學習各種形式的知識,如關於歷史和文學的知識,關於廣闊世界的知識,以及並不更簡單的對於自我的覺知。她們通過接受教育、旅行、友誼、工作以及裝飾家園,不約而同地開拓「 女性領域」。

她們不懈地追尋充實的人生路徑,在二十世紀引發着深刻的迴響。直到今天,「兩者兼得」的難題仍然掛在我們嘴邊,個人成就和情感滿足兩者兼得的理想狀態依然可望而不可即。

希爾達·杜利特爾(1886—1961):現代詩人

多蘿西·L.塞耶斯(1893—1957):推理小說家

簡·艾倫·哈里森(1850—1928):古典學學者、翻譯家

艾琳·鮑爾(1889—1940):歷史學家、廣播員、和平主義者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作家、出版人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一批女性宣告主動追求精神厚度與智識發展,史稱婦女運動的第一波浪潮。

作者探訪英國倫敦的布魯姆斯伯里區——現代歐洲思想先鋒地,發現有五位不尋常的女房客在世界大戰期間住在同一個社區,她們通過選擇一處住所,投入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去愛、去生活。這一小小的發現意外掀開了一段壯闊的戰時女性私人史。通過挖掘大量史料、文學作品中的蛛絲馬跡,作者如實地還原了她們以不同的方式回應女性生活和職業上的焦慮和挑戰,並完成最負盛名的代表作的全過程。

這部群像傳記着力揭示女性書寫的力量,以及每個人如何擔當時代的書寫者——不需要花費、不存在門檻,再私人的寫作也具有公共意義。「書寫就是找回主導權」。

媒體推薦

「我會推薦這本書一整年!」

——莎拉·貝克韋爾(《存在主義咖啡館》作者)

「此書在關注五位傑出女性生活的同時,探討了危機時期愛情、社區、友誼和知識分子工作等問題。美麗而深切動人。」

——薩利·魯尼(《正常人》《聊天記錄》作者)

「這本書讓我真希望自己就是在煤氣環上糟蹋雞蛋、打破禁忌的那一代先鋒女性之一。」

——蘇·普里多(霍桑登文學獎一百周年獲得者、泰晤士報年度傳記獲得者,《我是炸藥!:尼采的一生》作者)

「正如哈里森和鮑爾改寫歷史以納入被遺忘的女性的生活一樣,韋德也重新確立了鮑爾和H. D.等思想家的重要性,她們的遺產已被同時代的男性所掩蓋。」

——《紐約客》

「我會將這本書送給我身邊每一位思索自身發展的女大學畢業生。」

——《泰晤士報》

「韋德及時地邀請我們加入文學先輩們的反叛之旅,以實現創造性的自由和世界的和諧。」

——《紐約時報書評》


★《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非虛構文學★

★《衛報》年度最佳圖書★

★《紐約時報》編輯推薦獎★

★傳記作家俱樂部托尼·洛錫安獎★

★PopMatters年度最佳圖書★

★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翁達傑獎(入圍)★

★貝里·吉福德文學獎(入圍)★

作者簡介

弗朗西斯卡·韋德(Francesca Wade),任職於《白色評論》,曾為《倫敦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副刊》《金融時報》《新政治家》《展望》等雜誌撰稿。本書是她的第一部作品,獲得了2020年度傳記作家俱樂部托尼·洛錫安獎、《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非虛構文學、《衛報》年度最佳圖書、《紐約時報》編輯推薦獎、PopMatters年度最佳圖書,入圍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翁達傑獎和貝里·吉福德文學獎等。

譯者:

林曳,本名鄭俊婷,北京大學英語筆譯碩士,通過CATTI英語一級筆譯。希望能夠詩意地棲居在翻譯世界,「幽棲山林,曳尾塗中」,在隱逸平和的翻譯日常中建構起精神生活。

原文摘錄

「當我請求你去賺錢,去擁有一間獨屬於自己的房間的時候,」伍爾夫寫道,「我是在請求你生活在現實當中,過一種蓬勃旺盛的生活。」渴望蓬勃旺盛的而不是幸福或成功的人生,既需要勇氣,也需要想象力。 小說用一個具體事件來呈現茱莉亞的恐懼。在書中一處關鍵情節,茱莉亞將自己寫的詩寄給里卡,詩的內容是關於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之間受到詛咒的愛戀,里卡對這首詩反應非常激烈。里卡勃然大怒:「俄耳甫斯系列,前後兩部分我都不喜歡。你只需要寫女人說了什麼。你怎麼知道俄耳甫斯的感受?你應當集中精力來描述女性、女性的感受,只要寫歐律狄刻部分就夠了。你不能同時負責兩部分。」里卡的批評讓茱莉亞感到困惑,他的言外之意似乎是讓她抑制野心,只從個人經驗出發去寫作,而不要試圖表達一些普世的觀念。H.D.借茱莉亞之口表達了對這種雙重標準(尤為令人憤慨的是,勞倫斯在梅克倫堡廣場生活時期正在給《戀愛中的女人》一書校稿,這本書深人挖掘布蘭文姐妹的內心世界)的困惑:「里卡這種男女分裂的觀點並不正確,根本站不住腳…假如他能如此邪惡地洞悉女性的感受,為什麼她卻不能洞悉男性的感受?」

書評

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中寫道:「女人想要寫作,得有錢,還得有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這句話非常現實的反映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社會女性想要寫作所面臨的境況,伍爾夫無疑是這一時期女性主動追求精神自由與自我的代表。但其實,這一時期不僅僅有伍爾夫,還有一批女性在追逐自我與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上探索着,她們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去愛、去生活。

英國作家弗朗西斯卡·韋德《女性如何書寫歷史》一書還原以伍爾夫為代表的五位女性作家的人生履歷,以及她們在面對社會質疑與挑戰的情況下是如何完成寫作的。


本書提到的五位女性作家,分別是:希爾達·杜利特爾、多蘿西·L.塞耶斯、簡·艾倫·哈里森、艾琳·鮑爾、弗吉尼亞·伍爾夫,她們的共同點是在世界大戰期間同住在梅克倫堡廣場。她們在廣場居住的時間並不重疊,在此居住的時間長短也不一,但她們在廣場過度的時間都對她們有着重大影響。在這裡,她們都努力打造一種可以讓自身才能得以發揮的生活方式,尋找可以支持她們全心工作、無須為家務瑣事分心的親密關係。

這其實也正是伍爾夫提出的,女人想要寫作,需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這個房間,可以是空間上的,我認為還是內心的。

要想理解這一點,還要看一看當時社會環境對於女性的定位,那就是女性不需要接受系統教育,女性的價值在於婚姻,而她們一旦公開發表觀點,必定會招致嘲笑和鄙夷,想要通過寫作獲得酬勞更是不可能的事。


女性在身體與言行被束縛的同時,想象力也備受束縛。想要擁有創作的空間,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必然是逃離。選擇梅克倫堡廣場,她們有了嶄新的開始,在這裡,她們勇敢地宣告她們究竟是怎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H.D.認為開啟那些抑制她寫作、尚未解決的難題的鑰匙,正在於梅克倫堡廣場那段歲月。賽耶斯在梅克倫堡廣場寫下第一部小說,並且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決心,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簡·哈里森75歲才來到廣場,她來到這裡是為了實現因遲遲到來而顯得尤為急迫的新生,因為她從未預期退後之後安定、沉悶的生活。艾琳·鮑爾在梅克倫堡廣場找到極合心意的住所,從而開啟了嶄新的獨立生活,在這裡生活的18年,她不受社會規訓束縛,隨心生活,她還將這種權利擴大至更廣泛的層面,無論種族、國度、階級劃分。伍爾夫在戰爭期間搬進廣場,她在這裡思考如何在戰爭中存活下去,而她的思考也滲透進寫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窺探一二。


然而,想要實現寫作這一道路也非易事,正如伍爾夫所寫「智識上的自由有賴於物質基礎」,但能否繼續寫作、探索新的生活方式,無法由自己的隨心掌控,而是受到現實條件制約。她們必須找到一種持續的以寫作、翻譯、當老師或編輯的方式賺取生活必要費用。

比如,H.D.在創作之初,她的每一本手稿上都寫着不同的作者名,即使出版《讓我活下去》還堅決拒絕附上自己的照片。直到73歲,面對記者採訪,她才承認這本書完全屬於自傳性質,這是源自社會對女性的批判鄙夷所致。

又比如,伍爾夫在《往事札記》中提到過與自己有關的「隱身的存在」,這「隱身的存在」其實就是影響女性寫作的種種現實因素:金錢、個人空間、願意提供支持的丈夫、考慮是否養育孩子,以及幫忙做家務、照顧孩子的傭人等。這些因素「對作家創作有着持續的影響,撕扯她,隱匿她,曲解她。」其實這些也就是伍爾夫經典的那句:「女人想要寫作,得有錢,還得有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縱觀這本書,我們會發現本書除了伍爾夫的生平留下了清晰、有條理的記載,其他女性的人生履歷有很多缺失,這是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這正如本書作者提到的「女性在其所處時代取得功業已屬不易,要想做出的成就能在死後被後世銘記更是困難重重。」

即使如此,閱讀《女性如何書寫歷史》這本書,這五位女性的故事,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被壓抑下的女性的抗爭與追求。她們以寫作這種方式,找回了主導權。時至今日,女性地位已然不一樣,但誰又能說這個社會上仍然有許多因各種緣由被束縛的女性?

但願每一位女性,都能找到自我,活出自我!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