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奧布魯切夫環形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奧布魯切夫環形山(Obruchev)月球背面位於智海南側的一座古老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9.2-38.5億年前的酒海紀,其名稱取自俄羅斯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暨地理學家弗拉基米爾·阿法納西耶維奇·奧布魯切夫(Vladimir Afanasyevich Obruchev,1863年-1956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概述

該隕坑西側靠近更大的倫德馬克環形山、西北偏北毗鄰略小的奧戴環形山,湯姆孫環形山和奧雷姆環形山分別位於東北偏北及東南,而往南稍遠處則坐落了外形扭曲的克雷蒂安環形山。該隕坑中心月面座標為38.67°S 162.43°E,直徑72.23公里,深度約2.77公里。 [1] 奧布魯切夫環形山外觀輪廓接近圓形,坑壁被嚴重損毀,現已成為一圈環坑底的參差、崎嶇的山脊,南部部分覆蓋在衞星坑壁「奧布魯切夫 M」上。該隕坑西南側邊緣較平直,北側壁分佈有一系列的裂谷,而東北壁上則橫跨了一座圓杯狀的小隕坑。奧布魯切夫環形山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300米,內部容積約4680km。坑內地表相對平坦,但邊緣區域較為崎嶇,北部靠近內壁延伸着數道細長的山脊,沿西側壁沿和內壁底各坐落了一座小隕坑,而南部也有一座被高反照率地表環繞的小穴坑,坑底中心點西側矗立着二座小山丘。 該環形山在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前,曾被稱作「第426號隕石坑」。 [1]

參考文獻

  1. 奧布魯切夫環形山,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