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奧托·富蘭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奧托·富蘭克

奧托·富蘭克(Otto Frank ),1865 年6月21日出生於德國的吉森。德國生理學家

簡介

他先後在德國的慕尼黑、基爾和海德爾堡讀書,後來又在英國的格拉斯哥和法國的斯特拉斯堡上學。1892 年在萊比錫當醫生,同時也是萊比錫和慕尼黑大學的生理學助教。Frank 於1944 年逝世。

主要工作地點

萊比錫大學的卡爾路德維希尼采是第一個系統研究游離器官(心、肌肉、腎、肝和肺)的生理學家。以後以他名字命名的萊比錫大學卡爾路德維希尼采生理研究所,為以後生理學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有了許多重要的發現:如心臟的全或無定律和絕對不應期,第一次證明刺激迷走神經引起負性變時和變力作用,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Otto Loewi 發現了乙酰膽鹼作為遞質的迷走神經的化學傳遞機制,以及近代的由 Wollenberger 等發現蛙的心動周期中cAMP 和cGMP 的改變 等。1866 年由Elias Cyon 在此實驗室建立了離體蛙心灌流被許多科學家改進後作為心血管研究的基礎模型而被廣泛應用。

主要成就

1895 年Frank 獲得在慕尼黑任教的資格,同年在Carl Ludwig 生理研究所進行離體蛙心實驗,觀察到在心肌收縮前,如果心肌受牽拉增加可導致心肌收縮力加強,即心肌收縮前的長度影響心肌的收縮。1899 年Frank 因提出了容積 - 壓力圖的數學計算公式和左心室作功的理論機製成為心臟生理學家,並在1903 年成為享有盛譽的教授。1905 年他曾回到吉森 。1908 年他在慕尼黑獲終身教授。1914 年英國生理學家Ernest Starling 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Frank 的發現,心肌收縮時的長度直接受 心室舒張末期的血液充盈量的影響 。Frank 以前的發現被重新受到關注。這一特性是心肌內在的自身特性。由於 Frank 和 Starling 的共同貢獻,這一 發現被後人稱為「Frank-Starling 定律」或稱為「心的定律」。雖然我們對Frank 的人生詳細了解不多,但是Frank 對生理學上貢獻,尤其是引入數學的方法來理解和分析生理學上的問題是公認的。Frank 還通過提高生理儀器的質量和測量的精度,來計算心血管系統實驗中的各項影響因素,他提出了循環系統的流體動力學理論,經他發展的彈性腔理論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肌節長度在1.7-2.2μm的範圍內,心肌收縮能力隨心臟前負荷(心肌纖維初長度)的增加而增加。[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