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奧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諾切特·烏加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奧古斯托·皮諾切特

中文名: 奧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諾切特·烏加特

外文名: 英語:Augusto Jose Ramon

Pinochet Ugarte

西班牙語: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

別 名: 皮諾契特 、匹諾切克 、

皮諾切克 、奧古斯都·皮諾切特

國 籍: 智利

民 族: 歐洲裔智利人

出生日期: 1915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 2006年12月10日

畢業院校: 解放者貝爾納多·奧希金斯軍事學校、

陸軍戰爭學院、智利大學(肄業)

職 業: 政治家、軍人

主要成就: 智利陸軍總司令(1973年—1998年)

智利軍事執政委員會主席(1973年—1981年)

智利總統(1974年—1990年)

總統任內在經濟層面實行新自由主義改革

制定《智利1980年憲法

代表作品: 《智利地理大綱

地緣政治學雜文集》《1879年太平洋戰爭

出生地: 智利 瓦爾帕萊索省 瓦爾帕萊索

信 仰: 天主教

軍 銜: 大元帥

奧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諾切特·烏加特(英語:Augusto Jose Ramon Pinochet Ugarte,西班牙語: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1915年11月25日——2006年12月10日),智利政治家、軍人,曾出任智利總統和陸軍總司令。

皮諾切特出生於智利的瓦爾帕萊索,早年在解放者貝爾納多·奧希金斯軍事學校學習,畢業後不斷晉升,至1945年已經獲得上尉軍銜,1949年前往陸軍戰爭學院進修,完成學業後在軍校任教,1953年獲得少校軍銜,1956年—1959年在厄瓜多爾從事學術研究工作,1960年出任陸軍第七團團長,1963年出任陸軍戰爭學院副校長,1966年獲得上校軍銜;1968年出任塔拉帕卡軍區司令兼陸軍第六師師長並晉升少將軍銜;1971年1月出任首都衛戍區司令兼陸軍第二師師長並獲得中將軍銜;1972年1月出任陸軍總參謀長;1973年8月23日出任陸軍總司令並獲得上將軍銜,同年9月11日發動軍事政變奪權,政變後成立軍事執政委員會並出任主席職務,1974年12月17日起出任智利總統,1981年3月11日辭去軍事執政委員會主席職務,成為憲政總統,

1982年晉升大元帥軍銜,1990年3月11日離任總統職務,1998年3月10日卸任陸軍總司令職務,同時成為終身參議員;2002年7月4日辭去終身參議員職務;2006年12月10日在聖地亞哥逝世。

皮諾切特執政期間,在政治上實行獨裁統治,制定1980年憲法,經濟上進行新自由主義改革並取得顯著成效,創造了智利經濟奇蹟,外交上實行「拉美民族主義」的外交政策,積極發展同亞太地區國家的關係。[1]

1915年11月25日,奧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諾切特·烏加特(以下簡稱:皮諾切特)出生於智利瓦爾帕萊索省首府瓦爾帕萊索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皮諾切特是家中六個孩子中的長子,受到父母的格外寵愛和五個弟妹的敬重。

皮諾切特在瓦爾帕萊索的聖拉斐爾神學院就讀小學,1925年完成小學學業並繼續在聖拉斐爾神學院就讀中學,1926年,皮諾切特隨家人移居基約塔並前往當地的拉斐爾·阿里斯蒂亞學院繼續就讀中學,1928年,皮諾切特隨家人搬回瓦爾帕萊索,之後他在當地的聖心神學院繼續中學學業,1932年,皮諾切特完成中學學業,擁有了高中學歷。

軍校生涯

1933年初,皮諾切特被解放者貝爾納多·奧希金斯軍事學校(位於首都聖地亞哥)

錄取,同年3月他正式進入軍校學習,並開始在智利陸軍服役,成為一名步兵,在軍校期間,他主修軍事地理學。

1937年9月,皮諾切特完成在步兵學校的學業,獲得少尉軍銜,之後前往陸軍第六步兵團(「查卡布科」團)任職,駐防康塞普西翁一帶。

1939年,皮諾切特獲得中尉軍銜,前往陸軍第二步兵團(「邁波」團)任職,駐防瓦爾帕萊索一帶。

1940年,皮諾切特前往聖貝爾納多的步兵學校擔任講師,次年,他被調往聖地亞哥的解放者貝爾納多·奧希金斯軍事學校任職,繼續擔任講師一職。

1945年底,皮諾切特獲得上尉軍銜,同時被調往陸軍第五步兵團(「卡拉潘戈」團)任職,駐防伊基克一帶。

1948年,皮諾切特出任皮薩瓜集中營(位於北部沿海地區)的指揮官,負責集中營的守衛工作,同年他前往康塞普西翁省的洛塔執行煤炭勘探任務並獲得前往智利陸軍戰爭學院學習的資格。

1949年,皮諾切特正式開始在陸軍戰爭學院的參謀部正規班學習。

1951年,皮諾切特完成在陸軍戰爭學院的學業,獲得參謀部畢業文憑並成為軍校參謀,

之後他返回解放者貝爾納多·奧希金斯軍事學校擔任教師,兼任陸軍戰爭學院助教,負責教授軍事地理學和地緣政治學的課程,並積極參與學術刊物《百鷹》的編輯工作。

1951年—1953年,皮諾切特在陸軍第四加強團(「蘭卡瓜」團)任職,駐防阿里卡一帶。

教官生涯

1953年,皮諾切特獲得少校軍銜,隨後他返回聖地亞哥,接受了陸軍戰爭學院委任教官的邀請,在陸軍戰爭學院擔任教官。皮諾切特當時只有高中學歷,為獲得更多的知識,他前往智利大學法學院學習法律。

1956年初,皮諾切特中斷在智利大學法學院的學業,同一群年輕軍官代表智利陸軍戰爭學院前往厄瓜多爾首都基多,與厄瓜多爾戰爭研究院進行合作項目研究,在厄瓜多爾工作期間,皮諾切特致力於地緣政治學、軍事地理學和情報學的研究工作,還擔任過智利駐厄瓜多爾大使館的武官和埃洛伊·阿爾法羅軍事學校的教官,因工作出色,他獲得了厄瓜多爾政府授予的榮譽少校軍銜。

高級軍官

1959年末,皮諾切特返回智利,前往駐防安托法加斯塔一帶的陸軍第一師總部任職,

同時獲得陸軍中校軍銜。

1960年,皮諾切特擔任智利陸軍第七步兵團(「埃斯梅拉達」團)團長,駐防安托法加斯塔一帶。

1963年,皮諾切特出任陸軍戰爭學院副校長兼軍事地理學教授,負責教授地緣政治學。

1965年,首次造訪總部位於巴拿馬運河區的美國南方司令部。

1966年,皮諾切特獲得陸軍上校軍銜。

1968年初,皮諾切特出任陸軍第二摩托化師參謀長,駐防首都聖地亞哥,年底,改任塔拉帕卡軍區司令兼陸軍第六師師長並獲得陸軍少將軍銜,駐防伊基克一帶。

1971年1月,皮諾切特出任首都聖地亞哥衛戍區司令兼陸軍第二摩托化師師長,負責首都聖地亞哥一帶的保衛工作,

同時獲得陸軍中將軍銜。

1972年1月,皮諾切特出任智利陸軍總參謀長,成為智利陸軍中的二把手;同年,第三次訪問位於巴拿馬運河區的美國南方司令部總部。

1973年6月29日,皮諾切特以陸軍總參謀長身份率領第一步兵團參加平定羅伯托·索帕中校叛亂的軍事行動,同年8月23日,皮諾切特出任智利陸軍總司令職務,晉升陸軍上將軍銜。

政變奪權

國家元首

1973年9月11日18時,軍政府委員會在聖地亞哥的解放者貝爾納多·奧希金斯軍事學校召開會議,會上正式宣布將軍政府委員會改組為軍事執政委員會(Junta Militar de Gobierno),同時推舉皮諾切特為軍事執政委員會主席,皮諾切特隨即宣誓就任主席一職,

從此皮諾切特掌握了軍政大權,成為智利的實際統治者。

1974年1月1日,皮諾切特將軍事執政委員會的辦公地點正式轉移至聖地亞哥的迭戈·波塔萊斯大廈。

1974年6月27日,皮諾切特獲得「智利國家最高元首」(Jefe Supremo de la Nación)的頭銜,同年12月17日,他正式出任智利總統職務。

1975年3月21日,皮諾切特會見到訪智利的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同年6月22日,巡視復活節島。

1976年9月21日晚,皮諾切特在聖地亞哥的迭戈·波塔萊斯大廈同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共進晚餐,22日上午,皮諾切特在迭戈·波塔萊斯大廈向博爾赫斯和阿根廷籍法裔生物化學家路易斯·費德里科·勒盧瓦爾(197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授予大十字級貝爾納多·奧希金斯勳章。

1977年11月17日,皮諾切特會晤到訪智利的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25日,皮諾切特前往智利南極省巡視,並視察了智利設在南極領土上的科學考察站。 1978年1月4日,智利舉行全民投票,皮諾切特執政的合法地位得到多數民眾認可。

1979年9月18日,皮諾切特出席智利國慶日「獨立日」的閱兵式活動。

1980年9月11日,智利新憲法經全民表決通過,皮諾切特依照憲法規定當選為總統。

1981年3月11日,皮諾切特辭去軍事執政委員會主席職務,離開軍事執政委員會,同日,依照憲法規定,皮諾切特在首都聖地亞哥的總統府拉莫內達宮宣誓就任憲政總統,

正式開始為期8年的總統任期。

1982年,皮諾切特晉升大元帥軍銜。

1983年3月10日,皮諾切特接受哥倫比亞「今日電視台」記者安德烈斯·帕斯特拉納·阿朗戈的採訪,同年9月11日,皮諾切特以總統身份出席紀念軍事政變10周年大會。

1986年9月7日,皮諾切特遭遇武裝組織「曼努埃爾·羅德里格斯愛國陣線」的未遂刺殺,

之後他宣布實行全國戒嚴,同年底,他發表除夕文告,宣布允許大部分流亡海外的持不同政見者回國,取消智利國內的戒嚴狀態。

1987年1月,皮諾切特下令釋放大批政治犯,3月,宣布開放黨禁,恢復中斷了13年的政黨活動。

1988年10月5日—6日,智利全國就皮諾切特是否繼續執政舉行全民公投,結果顯示,55.99%的人反對皮諾切特繼續執政,皮諾切特得知後,宣布尊重投票結果。

1989年3月11日,皮諾切特的總統任期依照憲法規定自動延長一年,同年12月,軍政府依照憲法規定組織新的總統選舉,智利基督教民主黨領導人帕特里西奧·艾爾文·阿索卡爾在選舉中獲勝,之後皮諾切特開始主動推動民主化進程,將軍政府掌握的權力逐步過渡給新產生的文人政權。

1990年3月10日,皮諾切特最後一次以總統身份發表電視講話。

陸軍司令

1990年3月11日,皮諾切特正式卸任智利總統職務,將總統職務交給在1989年總統選舉中當選的基督教民主黨人士帕特里西奧·艾爾文·阿索卡爾,智利成功的完成了民主過渡,最終實現了還政於民,皮諾切特在離任總統職務後,繼續擔任陸軍總司令職務。

1990年12月6日—7日,皮諾切特陪同艾爾文總統會見了前來智利訪問的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1991年7月,皮諾切特會晤了前來智利訪問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穆罕默德。

1992年3月,皮諾切特首次以陸軍總司令身份訪問厄瓜多爾。

1993年4月21日—27日,皮諾切特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的邀請,以智利陸軍總司令身份率領17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友好訪問,皮諾切特一行人訪問了北京、西安、廣州、深圳。訪華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遲浩田會見並宴請了皮諾切特一行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徐惠滋同皮諾切特進行了會談。皮諾切特還參觀了中國的一些軍工企業,探討了兩國軍工合作的可能性,遊覽了名勝古蹟,瞻仰了毛澤東主席的遺容。

1994年3月,皮諾切特在聖地亞哥的英國駐智利大使館會見了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即撒切爾夫人)。

1995年,皮諾切特訪問馬來西亞,並在吉隆坡會見了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端古·加法爾·伊卜尼·阿卜杜勒·拉赫曼。

1997年9月—10月,皮諾切特以智利陸軍總司令身份再度訪華;

同年11月,再次以陸軍總司令身份訪問厄瓜多爾。

1998年3月10日,皮諾切特卸任智利陸軍總司令職務,他在含淚做完告別演講後,宣布退伍,並把象徵陸軍最高指揮權的權杖和佩劍交給新任陸軍總司令里卡多·埃德蒙多·伊蘇列塔·卡法雷納中將,之後皮諾切特根據憲法規定,獲得智利國會授予的終身參議員職務,該身份擁有司法豁免權。

逮捕風波

1998年9月21日,皮諾切特以私人身份訪問英國,並在倫敦與撒切爾夫人再次會晤,在英期間皮諾切特椎間盤突然不適,前往倫敦一家私人診所治療,10月16日夜間,手術後正在休養的皮諾切特突然被英國警方拘禁,起因是西班牙法官巴爾塔薩·加爾松指控他在執政期間涉嫌殺害西班牙人和西班牙人後裔。西班牙法庭發出傳票,擬將皮諾切特引渡至西班牙受審,皮諾切特隨後被軟禁在倫敦附近的一個寓所里。

皮諾切特被軟禁後,智利政府堅持維護國家司法主權、反對外來干涉的立場,以皮諾切特手持外交護照應享有外交豁免權為由,要求英方立即放皮諾切特回國。

2000年1月,經有關方面的多次交涉,英國政府宣布「皮諾切特因健康原因不宜被引渡受審」,3月2日正式將皮諾切特釋放,3月3日,皮諾切特乘坐智利空軍的專機回到智利首都聖地亞哥。

晚年生活

2002年7月4日,皮諾切特正式辭去終身參議員職務,但仍享受前總統的特權和待遇。

2006年11月25日,皮諾切特宣讀了一份聲明,表示自己願意承擔在執政17年中所發生事件的政治責任。不過,他為自己辯護,聲稱1973年軍事政變的惟一目的是「使智利變得強大起來,避免走向分裂」。

因病去世

2006年12月3日,皮諾切特因突發嚴重心肌梗塞和肺氣腫,被送入聖地亞哥市軍事醫院接受緊急治療。之後皮諾切特接受了心臟搭橋手術,身體情況一度出現好轉。

2006年12月10日14點15分,皮諾切特因心肌梗塞在聖地亞哥市軍事醫院逝世,享年91歲。

集權統治

皮諾切特執政後,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戒嚴和宵禁,終止實施憲法,解散國會,禁止政黨活動,限制集會與新聞自由。

1974年6月14日,皮諾切特將智利陸海空三軍各自的情報機構進行合併,組建為智利國家情報局(Dirección de Inteligencia Nacional,簡稱:DINA),該機構歸內政部領導和管轄,直接對軍政府負責,負責對持不同政見者和反政府人士進行鎮壓;

17日,頒布第527號法令,確定了軍政府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規定掌權的軍事執政委員會擁有制憲、立法和行政權。

1976年,軍政府頒布的《制度法》,規定在國家遭遇潛在顛覆活動的時期,總統有權控制新聞、沒收財產、審查信件以及禁止集會。憑藉此法,皮諾切特獲得獨斷專行之權。

1977年8月13日,皮諾切特將智利國家情報局改組為智利國家信息中心(Central Nacional de Informaciones,簡稱:CNI),該機構繼續承擔原國家情報局的職責,由國防部領導,直接對總統個人負責。

1978年4月,軍政府頒布《大赦令》,該法令規定赦免從1973年到大赦令頒布之日的這段時間內所有公民所犯的罪行;

同年7月24日,皮諾切特將同自己政見不合的空軍總司令古斯塔沃·利·古斯曼上將免職並逐出軍政府,

隨後,皮諾切特任命費爾南多·馬太·奧維爾將軍為空軍總司令兼軍事執政委員會空軍代表,填補了古斯塔沃·利·古斯曼離開後軍政府內部出現的職位空缺。

1983年5月,軍政府使用武力壓制了反對派和勞工組織舉行的示威和罷工。

區劃改革

1974年7月,政府頒布575號法令,對行政區划進行改革,決定將智利全國劃分為12個大區和一個首都聯邦區,1975年設立智利南極省,1978年頒布2339號法令,根據各大區的地理、文化、民族和歷史特點對大區加以正式命名。

制定憲法

皮諾切特奪取政權後,廢除了《智利1925年憲法》,之後他任命了一個「新憲法研究委員會」,負責新憲法的制定工作。

1976年1月9日,軍政府設立高級顧問機構——國務委員會,協助「新憲法研究委員會」,參與新憲法的制定和審查工作。

1978年—1980年,國務委員會對新憲法研究委員會制定的憲法草案作出了一些修改,軍方人士也提出了修改意見,

增加了過渡性條款,規定憲法一旦獲得通過,皮諾切特就將被選舉為總統。

1980年8月12日,《智利共和國官方日報》公布了憲法草案,當年9月11日憲法經由全民投票得以通過,1981年2月設立憲法法院,3月11日憲法正式生效。

智利1980年憲法》規定總統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8年,同時規定在1988年舉行全民投票,如在任總統獲得多數支持,可繼續執政到1997年;如得不到多數支持,在任總統自動延長一年總統任期,並在1989年12月舉行新一屆總統和議會選舉。

經濟方面

新自由主義改革

皮諾切特上台執政後,為了克服智利國內所面臨的嚴重經濟危機,在經濟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措施,力求減少國家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健全服務市場的法律體系,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創造條件,創造以貿易自由化和開放國內市場為基礎的新的發展模式。

皮諾切特表示,自己希望「將智利變成一個企業家的國度,而不是無產者的國度。」為此,軍政府特意起用了「芝加哥男孩」(Chicago Boys,1955年—1964年間在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受過訓練,深受「貨幣主義」理論的創立者米爾頓·弗里德曼影響的年輕人,芝加哥經濟學派的支持者)來貫徹實施經濟領域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政策。

20世紀80年代,拉美主權債務危機爆發,智利受此影響出現了長達兩年多的經濟衰退,

為此,軍政府自1983年起開始實行「應急經濟計劃」以及「緩和債務危機計劃」,

在不影響新自由主義改革總體方針的條件下,逐步加強國家在宏觀經濟中的調節控制作用,智利經濟在政府採取相應措施後得到有效恢復。

應對通脹

20世紀70年代初期,智利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皮諾切特執政後把反通貨膨脹作為政府的首要任務,開始減少貨幣供應量,採取嚴厲的緊縮措施和貿易自由化,通過外部商品進入來抑制國內市場的商品價格,1979年6月放棄了浮動匯率政策,實行智利比索對美元的固定匯率制,試圖抑制不斷加劇的通貨膨脹,當時的比價為39:1;但收效甚微,對智利出口極為不利,1982年6月取消固定匯率,重新實行浮動匯率政策,通貨膨脹率從600%下降到6%。總的來說,智利控制通貨膨脹的效果較好,通貨膨脹率始終處於較低水平。

私有化政策

1974年,智利政府開始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積極鼓勵私人企業的發展;軍政府將薩爾瓦多·阿連德執政時期(1970年—1973年)徵收的私人企業和銀行全部交還原主,將絕大部分國營企業拍賣給私人;將前兩屆政府在土地改革中徵收的土地歸還原主,或加以拍賣。

1973年,智利全國共有596家國營企業,到了1989年,除了銅礦、石油、自來水、核基礎設施等具有戰略意義的45家企業由國家掌控外,其餘的551家企業均實現了私有化。

發展外貿

軍政府實行對外開放的「貿易自由化政策」,賦予對外貿易以戰略性地位,大力鼓勵出口特別是非傳統產品的出口,並對外貿體制等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對關稅、稅收、金融政策等方面提供各種優惠。1975年成立智利出口促進局,負責幫助出口企業制定生產計劃,進行人員培訓,提供技術援助和財政資助,開拓市場,擴大出口,同年設立伊基克自由貿易區,在出口商品多樣化和貿易方向多邊化的方針指導下,智利的出口總額大幅度增長。

物價改革

軍政府減少國家定價範圍,政府取消了長期以來國家對物價的補貼和對國內市場大部分物價的控制,單是在1973年9月—10月,政府便開放了3000多種商品的價格。到1978年,國家由原來控制兩萬多種商品的價格變為只控制8種商品的價格。

金融改革

軍政府對金融體制進行改革,放寬對金融部門的管制,以建立一個不受國家直接干預的、自由化的資本市場。

軍政府實行私人金融機構利率自由化政策。1974年,政府頒布法令,允許成立私人金融公司,經營存款和貸款業務,利率自由,同時放寬國內金融機構獲得外國貸款的條件;對國有銀行和金融公司的營業活動,包括利率和儲備金比例加以控制,只能實行法令的最高利率。

軍政府實行銀行私有化政策,1975年,國家開始把大部分由政府機構掌管的銀行以優惠價格拍賣給私人財團。同時,政府取消了對銀行利率的管制,並實行統一的儲備金比例。到1978年底,智利國內只有兩家

國有銀行——智利中央銀行(Banco Central de Chile)

和智利國家銀行(Banco del Estado de Chile)

沒有被私有化。

稅制改革

1974年,智利軍政府開始實行稅制改革,降低關稅,放棄了高關稅保護政策,用5年半的時間大幅度地下調了關稅,完成了稅制改革的計劃。1979年6月,智利採用10%的統一關稅(汽車除外)。同時,取消優惠兌換率、進口限制、進口預付款等措施。至此,智利成了拉美關稅最低的國家。

軍政府設立了增值稅,增加了直接稅收,加強了反偷、漏稅的措施,使國家收入得到改善。與此同時,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壓縮財政開支的措施,使有的年份出現了財政盈餘。80年代末期,由於政府及時採取針對性的措施,經濟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國家財政也隨之扭虧為盈。

吸引外資

軍政府實行吸引外資的政策,對外資政策進行了大幅度調整,把引進和利用外資提到了發展經濟的戰略高度,1974年,軍政府頒布了以對外資開放和非歧視政策為特點的《外國投資法》,即「600號法令」;成立「外國投資委員會」,對外資實行一系列優惠政策,給外資更多的優惠、投資領域與機會,積極主動的吸引外資。以後又不斷修改外資法,規定對外國資本與本國資本一視同仁。1977年10月,智利政府修改《國際兌換法》,允許商業銀行對外負債額可相當於自身資產和儲備的50%,並由國家擔保用於還本付息的外匯自由匯出。

20世紀80年代初,智利面對債務危機和經濟困境,軍政府及時對外資政策進行了調整和補充。1982年,把外資徵收的附加稅從40%減至33%,1985年5月,軍政府頒布了關於外債資本化的「第19號條款」,鼓勵通過外債資本化途徑吸引外國投資和減少債務,同時修訂了公司稅法,做出了一系列旨在減稅、方便資本抽回和利潤匯出的規定。通過債務資本化把債權人的債劵轉化為直接投資,並對他們匯出利潤和抽回資本給予優惠。結果既減少了債務額,又吸收了外國投資。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智利由於宏觀經濟形勢日益穩定,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成為拉美國家中最受外國者青睞的國家之一,被標準普爾公司評為投資風險A級。

第一產業政策

1974年,軍政府頒布了第一部林業法,規定自然人或法人在荒山野地植樹造林,由國家統一驗收,如符合標準,國家支付75%的植樹費用並一次償清;國家負責提供優良樹種,為造林者發放為期15—20年的低息貸款;在人造林成材收益前25年中免徵土地稅,對已進入成材期的林區,國家仍減免50%的土地稅;鼓勵外國企業在林業部門投資;為保護現有林地,砍伐樹木必須及時補種;大力促進出口,引進外來品種,為資助植樹造林提供200萬英畝土地。

1979年,政府頒布法令允許農民出售土地,實行增加非傳統產品出口的農業發展方針,同年,智利開始從國外引進新的葡萄酒釀造設備和技術。

1980年,政府頒布了關於合理開發和保護天然森林的法令,規定禁止在保護區內砍伐樹木,凡採伐天然林者需要在當年複種同等面積的人工林,同時,開始推行家庭植樹計劃。

軍政府掌權期間,智利的第一產業有了顯著發展,其中漁業和林業的增長尤為顯著,1980年,智利成為南美第一、世界第五位漁業大國,全世界捕撈量居第四位,1987年智利漁業出口總值近10億美元;1989年,智利林業出口達到7.84億美元;農產品加工業也得以快速發展,智利成為國際上公認的生產葡萄酒的領先國家。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出口農業已成為智利經濟最為活躍、發展最為強勁的部門。

第二產業政策

軍政府掌權期間,積極發展民族工業,為保持國家對銅礦生產的控制,1976年4月1日

,軍政府正式成立了智利國家銅業公司。

軍政府加強對石油資源的勘探和開採工作,積極發展石油工業,並為此制定了多項計劃;1976年,智利開始實施在麥哲倫海峽勘探和開採石油計劃;1979年,政府制定了近海石油資源開採計劃;1981年,智利國家石油公司開始實施一項十年計劃,爭取通過利用外資加速石油工業的發展。1982年,智利國家石油公司與美國鑽石鑽探公司簽訂合同,規定雙方共同完成在瓦爾帕萊索和康塞普西翁沿海大陸架一帶尋找石油的「太平洋計劃」,隨後智利國家石油公司又與美國阿美拉達赫斯公司以及大西洋富田石油公司簽訂合同,達成共同勘探從查考海峽到佩拉斯灣一帶石油資源的約定。

軍政府時期,智利的銅礦業和石油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1982年智利成為世界第一大產銅國,在世界銅礦市場所占份額高達40%以上,1987年銅礦產量超過140萬噸,1990年達158.8萬噸。

第三產業政策

軍政府積極發展交通運輸事業,採取公共交通自由化政策,鼓勵私人經營公路交通運輸業和購買私人汽車。

1975年,位於首都聖地亞哥的地鐵(聖地亞哥地鐵)正式開通運營。

20世紀70年代末期,軍政府對航空運輸中的安全條例和對等條件等做出規定,鼓勵航空公司開展一系列的機票促銷活動,實行以自由競爭為基礎的「天空開放」政策,規定航空公司可以自由定價、自由選擇飛行距離、飛行次數和飛行路線。同時,政府開始逐漸將部分鐵路線路交給私人經營。

軍政府時期,智利的汽車運輸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私人汽車數量增加,航空和鐵路運輸業也有所發展;因交通事業的發展,智利的旅遊業開始逐步興盛,

為適應旅遊業的發展,軍政府在智利國內各地新建了多處博物館,諸如智利國家歷史博物館、智利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和智利軍事歷史博物館

等一些相對較為古老的博物館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翻修。

改革成果

積極影響

智利軍政府在經濟方面基本上堅持着新自由主義的改革方向,這使得智利成為拉美主權債務危機中首批擺脫危機、恢復經濟穩定增長的國家之一。

1975年—1981年,智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20%以上,1985年—1989年,智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5%以上,1989年,智利國內生產總值達298.86億美元,

當年國內出口總值達81億美元。

1990年,智利國內生產總值達331.14億美元,相較上一年增長10%以上。

從1977年開始,智利經濟開始起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失業率下降,消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電話和無線電通訊設施實現迅速發展和現代化,建築業得到發展,首都聖地亞哥面貌大有改觀,居住區高層公寓樓林立,首都郊區向安第斯山擴展,1975年至1981年,智利全國汽車擁有量增加了一倍。1990年,智利人均壽命達71歲,城市飲用水覆蓋率達98%。

20世紀80年代中期,智利人均收入超過7000美元,成為拉丁美洲經濟發展最為穩定、最富裕的國家,這一社會經濟現象被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譽為「智利經濟奇蹟」。

局限性

軍政府時期實行的新自由主義改革,雖然使智利在經濟增長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經濟增長並沒有使處於社會中下層的民眾廣泛受益,智利社會依舊存在着巨大的貧富差異,社會階層固化現象愈發嚴重,使得社會難以產生強流動性,導致智利在結束軍政府統治後面臨着嚴峻的政治和社會不平等狀況;另外,部分社會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的私有化,導致民眾的生活成本顯著提高,使得智利在結束軍政府統治後時常爆發針對私有化的社會運動。

社會方面

勞工及就業政策

1979年1月,軍政府頒布新的勞工政策,規定只允許以企業為單位組織工會,要求工會完全脫離政治,勞工合同談判只能在本企業內進行,僱主可以自由任用或解僱工人,政府有權用強制仲裁解決勞資糾紛;企業主在工人罷工超過60天的情況下有權僱人頂替罷工工人;撤銷勞工法院,解散了一批具有激進傾向的工會,規定給連續勞動12小時或超過12小時的工人支付加班費。

1983年,智利國內的失業率從1973年的4.3%上升至當年的22%,而實際工資水平相比70年代初下降了40%,

之後,軍政府實施「最低報酬就業計劃」,為民眾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服務就業崗位,

智利國內就業情況隨之出現較大改善,1990年,智利國內的失業率降至7.8%,物資短缺現象也得到了有效緩解。

社保政策

政府對養老金制度進行改革,1980年11月,頒布了第3500號法令,設計出一種新的養老金制度,規定將養老金私營化管理,個人養老金資本化,設立個人賬戶,強調勞動者自我積累、自我保障原則。

軍政府對醫療保障制度進行了改革,確立了一種由私人機構管理的醫療保障制度,1979年政府建立了全國公共醫療體制,1981年成立了保障私人健康的醫療保障機構,向許多人提供了較為完善的醫療保障。

教育方面

執政初期

皮諾切特執政初期,軍政府派軍隊代表進駐學校和教育機構,嚴格限制教師和學生的活動,監視學校各方面工作,更換了智利國內各級學校的大部分校長;軍政府規定:軍隊代表有權監督學校的教材、教學大綱和教授內容,掌握教師和校長的任免權及任期。

教育改革

皮諾切特地位穩固後,開始在教育方面進行改革,旨在使教育面向實際,面向自由市場經濟。

1974年,軍政府成立了「教育工作者商會議」,以此作為完善教育的基本機構。

1979年,軍政府提出要在智利實現勞工、福利、教育、衛生、司法、農業和行政管理等7個部門的現代化,並把教育現代化列為國家的首要任務,同時允許部分流亡的學者和教授回國。

1980年,軍政府頒布了「補貼法」,規定給私立學校提供資助;決定將教育行政管理權和財政權下放,發揮地方開辦教育的積極性;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增加教育經費等;政府同時特別提出鼓勵私人辦學,以減輕國家的負擔。同年,政府成立了掃盲專門機構——全國協調委員會,負責領導和實施教育部制定的掃盲計劃。

1980年—1984年,智利開展了全國性的掃盲運動,在全國範圍內掃除文盲40萬人,在全國13個大區中,有6個大區的文盲率已降至5%,提前達到掃盲計劃的目標。

1981年,軍政府頒布《新大學法》,規定為貧困學生設立獎學金,推動高校開展科學研究。1984年,軍政府開始實施成人基礎教育計劃,以幫助在經濟和社會地位處於底層的民眾獲得道德、文化、職業方面的基礎教育。

改革成果

軍政府時期,智利國內出現了大量的私立中等學校和私立高等院校,其中包括35所私立大學和57所私立專業學院,一些新的科學研究機構也在這一時期紛紛成立。

軍事方面

綜述

皮諾切特軍政府上台後,加強智利軍隊建設,不斷擴充兵源,更新武器裝備,提高部隊的機動作戰能力,派出軍隊嚴厲打擊販毒集團,消除國內毒品貿易。

1974年,軍政府將國民警衛隊(Carabineros)和調查警察(Policía de Investigaciones)兩大警察機構(前者為武裝警察,後者為民事警察)劃歸為國防部管轄。

1978年,軍政府頒布兵役法,規定年滿18歲—45歲的男性公民必須服兵役,女性公民在和平時期自願服兵役,戰爭時期必須服兵役。

1979年,軍政府正式成立了國民警衛隊基礎訓練中心,負責培訓武裝警察,

同年6月,軍政府組建了歸屬國民警衛隊管轄的特警部隊——警方特別行動小組(GOPE - Grupo de Operaciones Policiales Especiales)

國防工業

軍政府重視發展軍火工業,在向國外購買先進裝備的同時,積極發展智利本國的國防工業。20世紀80年代後,智利陸軍軍工軍械總廠與外國軍工企業進行合作,生產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除製造輕武器和彈藥外,陸軍軍工軍械總廠還擁有了生產坦克、火炮、機槍、地雷、深水水雷、航空炸彈、迫擊炮炮彈、多管火箭炮、集束炸彈、防爆器材、催淚彈等武器裝備的能力。1984年,軍政府在正式成立了智利國家航空航天公司(ENAER),該機構總部位於首都聖地亞哥,隸屬於智利空軍管轄,

負責對飛機系統進行現代化改裝,生產雷達干擾系統、電子情報系統、警報系統、航空通信器材、電子戰設備和飛機零件等。

軍事實力

智利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由1973年的6萬人增加到1989年的10.1萬人,其中陸軍增加2.5萬人,海軍1.1萬人,空軍增加0.5萬人。在武器裝備方面,1973年—1989年,陸軍購買了約100輛坦克,150餘輛裝甲車和裝甲運輸車;海軍購買了4艘潛艇、4艘驅逐艦、4艘導彈巡洋艦、4艘導彈護衛艦,以及幾十艘小型艦艇;空軍購買了70餘架作戰飛機、90架直升機和運輸機。

外交方面

綜述

皮諾切特軍政府上台後,宣布智利恢復同西方世界的「傳統聯繫」,實行「拉美民族主義」外交政策,公開宣稱智利屬於第三世界,是不結盟國家。

軍政府掌權後,智利立即中斷了與古巴的外交關係,蘇聯、越南民主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朝鮮、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等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中止了同智利的外交關係(社會主義國家中,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沒有中斷同智利的外交關係,但南斯拉夫同智利的關係從大使級降為領事級,阿爾巴尼亞雖未斷交,但卻撤走外交人員並將使館關閉);阿爾及利亞(1973年)、墨西哥(1974年)、伊朗(1980年)

和尼加拉瓜(1985年)

等部分非社會主義國家也中止了同智利的外交關係或關閉了在智利的使館。

智利—拉美國家關係

綜述

皮諾切特執政期間,重視發展智利同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智利支持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危地馬拉等國家的右翼軍政府,1975年11月25日,智利同巴西、巴拉圭、烏拉圭、阿根廷等國正式簽署了有關「情報和行動合作」的協議,之後共同制定了「禿鷹計劃」,旨在打擊締約國中的反政府激進分子、游擊隊及其同情者;

在軍政府時期,智利同哥倫比亞、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和多米尼加等國的外交關係獲得進一步發展。但因意識形態差異和歷史遺留問題等因素,智利同秘魯的外交關係較為緊張,兩國軍隊一度在國境線附近對峙。

元首會晤

1974年3月15日,皮諾切特訪問巴西並在巴西利亞參加巴西總統埃內斯托·蓋澤爾的就職儀式;5月,皮諾切特訪問巴拉圭,

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同巴拉圭總統阿爾弗雷多·斯特羅斯納舉行會晤;

6月18日,皮諾切特訪問阿根廷,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會見了阿根廷總統胡安·庇隆;9月,巴拉圭總統阿爾弗雷多·斯特羅斯納訪問智利,皮諾切特在聖地亞哥會晤了到訪的斯特羅斯納總統,兩人共同出席了智利國慶日「獨立日」的閱兵式活動。

1975年4月,皮諾切特再次訪問阿根廷,會晤了阿根廷總統伊莎貝爾·庇隆;9月,皮諾切特在聖地亞哥會見了到訪智利的烏拉圭總統胡安·馬里亞·博達貝里,兩國元首舉行了一系列會談,並簽署了貿易一體化協定。

1976年4月21日,皮諾切特訪問烏拉圭,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再次會晤了烏拉圭總統博達貝里。

1978年1月19日,皮諾切特抵達阿根廷的門多薩,同阿根廷總統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舉行會晤。

1980年10月12日,巴西總統若昂·菲格雷多訪問智利,皮諾切特在聖地亞哥與來訪的菲格雷多總統舉行會晤。

1983年11月,皮諾切特同烏拉圭總統格雷戈里奧·康拉多·阿爾瓦雷斯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舉行會晤。

1988年,皮諾切特秘密訪問玻利維亞,在拉巴斯和科恰班巴兩地兩次同玻利維亞總統維克托·帕斯·埃斯登索羅舉行會晤。

智利—厄瓜多爾關係

皮諾切特執政前期,曾多次提出想以國家元首身份對厄瓜多爾進行國事訪問的要求,均遭到了時任厄瓜多爾總統吉列爾莫·羅德里格斯·拉臘將軍的拒絕。1975年,皮諾切特派遣特使訪問厄瓜多爾,試圖邀請厄瓜多爾加入禿鷹計劃,但遭到了厄瓜多爾政府的拒絕。

在皮諾切特執政期間,厄瓜多爾政府時常為智利國內的不同政見者提供政治庇護,並拒絕將他們引渡給智利軍政府當局。

地區事務

1976年10月30日,智利退出了安第斯集團。

1980年8月12日,皮諾切特派外交部長雷內·羅哈斯·加爾達梅斯

前往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代表智利政府簽署《蒙得維的亞條約》(1980年),參與發起成立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1981年2月,智利同巴西、阿根廷和美國在美洲國家組織的撮合下,組成四國委員會,參與調節厄瓜多爾和秘魯兩國間的邊境武裝衝突。

1989年12月,美國軍隊發動「正義事業行動」(巴拿馬戰爭),武裝入侵巴拿馬,皮諾切特政府在外交場合公開譴責美國政府,並要求美軍撤出巴拿馬。

雙邊協定(協議)

鄰土爭端

玻利維亞出海口問題

1974年,玻利維亞總統烏戈·班塞爾·蘇亞雷斯向皮諾切特提出了歸還原屬玻利維亞出海口的要求(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南美太平洋戰爭後,玻利維亞被迫將其割讓給智利),鑑於智利在軍事政變後一度在國際社會處於孤立的外交狀況,皮諾切特稱對於玻利維亞的要求表示理解,表示願意通過協商解決。

1975年2月8日,皮諾切特與班塞爾在玻利維亞的查拉納進行了會晤,同意就解決玻利維亞出海口問題舉行談判,並恢復了智玻兩國中斷多年的外交關係。

1975年8月—1977年,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三國就玻利維亞出海口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

1977年,智利軍政府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後,皮諾切特拋棄了解決出海口問題的方案,並不再與玻利維亞就出海口問題進行談判,1978年3月17日,玻智兩國斷交,之後玻利維亞的歷屆政府都向皮諾切特軍政府提出了解決出海口問題的方案,要求智利歸還原屬玻利維亞的出海口,但皮諾切特始終不接受玻利維亞政府提出的任何方案,並表示會堅決維護智利的國家領土主權完整。

比格爾衝突

1977年—1978年,因皮克頓、努埃瓦和倫諾克斯三個小島的歸屬問題,智利與阿根廷在比格爾海峽的邊境摩擦不斷升級,一度到達戰爭邊緣。

1979年1月,智利外交部長埃爾南·庫維略斯·薩利亞托和阿根廷外交部長卡洛斯·華盛頓·帕斯托爾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就邊境問題舉行談判,雙方承諾不會使用武力解決邊境問題。

1984年11月,智利同阿根廷簽署《和平友好條約》,比格爾海峽的邊境爭端問題得到解決,智利獲得了三座小島的主權。

智利—美國關係

關係歷程

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後,美國立即向智利提供了2400萬美元的貸款用以購買小麥,同時支付2800萬美元用於購買玉米。在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和傑拉爾德·魯道夫·福特擔任美國總統期間(1977年前),智利軍政府與美國政府保持着良好的關係,1974年,美國向智利提供了2500萬美元的援助;美國政府根據「糧食用於和平計劃」撥給拉美的糧食,有一半給了智利軍政府。

1976年9月21日,前智利駐美國大使馬科斯·奧蘭多·勒特里爾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駕車時被炸身亡,勒特里爾是皮諾切特政權的反對者,此前正遊說美國政府及國會兩院停止對皮諾切特政府的資助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事件發生後,其幕後真兇指向情報機構智利國家情報局(DINA),美國政府向智利軍政府提出了引渡相關涉案人員到美國受審的要求,但遭到皮諾切特的拒絕,智美關係開始出現裂痕。

詹姆斯·厄爾·卡特出任美國總統期間(1977年—1981年),美國在外交上轉向強調維護西方民主價值觀和捍衛人權,公開支持拉美國家的軍人政府還政於民的政治民主化浪潮,智美兩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美國政府在人權問題上對軍政府施加壓力,停止對智利的軍事援助,實行武器禁運並撤回陸海空三軍使團,智美關係陷入低谷。

1981年1月,羅納德·威爾遜·里根出任美國總統後,智利同美國的外交關係得到改善,美國政府改變立場,不再以侵犯人權為由反對國際金融機構向智利等國家提供援助,同時重新提供軍火物資援助。

1985年1月,里根開始第二屆美國總統任期時,美國政府開始不斷向智利施加壓力,逐步停止軍援,減少財政支持,多次指責皮諾切特及其軍政府,原本已有所改善的智美關係再次逐漸陷入低谷,當年12月,美國負責美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埃利奧特·埃拉姆斯公開表示自己支持智利國內11個反對黨簽署的全國協議,稱美國政府希望皮諾切特下台,由一個民主政府取而代之,剛上任不久的美國駐智利大使小哈里·喬治·巴恩斯亦放棄對智利軍政府的支持並加強同智利國內反對派之間的接觸和聯繫。

1986年3月,聯合國人權會議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美國代表理查德·希夫特在會上指名批評智利軍政府,反對軍人破壞人權的做法,提出一項呼籲智利軍政府結束「一切形式的肉體和精神折磨」的決議草案。

在皮諾切特執政後期,智美兩國關係實際上已經處於一種不正常狀態。

相互來往

1976年6月7日—9日,美國國務卿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訪問智利,皮諾切特在聖地亞哥的迭戈·波塔萊斯大廈同來訪的基辛格國務卿舉行會晤,並就智美兩國關係展開深入交談。

1977年9月6日—9日,皮諾切特到訪美國首都華盛頓,出席《巴拿馬運河條約》的簽署儀式,並在白宮同美國總統詹姆斯·厄爾·卡特舉行會晤。

智利—歐洲國家關係

皮諾切特通過軍事政變奪權後,大多數西歐國家在不同智利斷絕外交關係的情況下對軍事政變加以譴責,儘管軍政府在掌權後積極改善智利同西歐國家間的外交關係,但並未取得顯著成效;軍政府時期,智利同歐洲國家間的官方來往較少,關係總體冷淡;法國、意大利、奧地利、聯邦德國、荷蘭、比利時、愛爾蘭和葡萄牙等國時常為智利國內的不同政見者提供政治庇護,部分西歐國家在外交場合公開指責皮諾切特領導的軍政府。在1983年9月智利軍政府舉行紀念政變10周年大會時,法國、聯邦德國、英國等10個歐洲國家甚至公開表示拒絕派使節出席大會。

1975年11月20日

—23日,皮諾切特前往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出席了西班牙獨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逝世的葬禮,

皮諾切特本打算參加在27日舉行的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的加冕典禮,

但時任法國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向胡安·卡洛斯一世國王施加壓力,表示皮諾切特若出席加冕典禮自己將不再出席,部分歐洲國家支持法國的立場,在德斯坦的壓力下,胡安·卡洛斯一世拒絕皮諾切特參加自己的加冕典禮,並要求皮諾切特在典禮前離開西班牙,

皮諾切特只得在24日乘專機返回智利。

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期間,智利是拉美國家中少數支持英國的國家,英智兩國在戰爭期間進行秘密合作,智利向英國軍隊提供阿根廷軍隊的信息情報。

1987年4月1日—6日,梵蒂岡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訪問智利,與皮諾切特總統在聖地亞哥舉行了會晤。

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關係

軍政府時期,智利雖然同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保持着外交關係,但加、澳、新三國政府多次在外交場合公開指責批評皮諾切特領導的軍政府,並為智利國內的不同政見者提供政治庇護。

智利—亞洲國家關係

20世紀70年代中期,皮諾切特軍政府開始關注亞洲市場,提出「立足拉美,面向亞太」的外交方針。1980年智利提出「向太平洋開放」的新方針,智利重視發展同亞洲、太平洋地區國家的關係。1974年3月,智利恢復了同越南共和國(南越)的外交關係,

1978年,智利同日本簽署技術合作協定,同年,智利同緬甸建交,1979年5月22日,智利同馬來西亞建立了外交關係,7月25日,智利同新加坡建立外交關係,1980年12月,智利同新加坡簽署了航空服務協議,1981年7月,智利和泰國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1982年,智利同塞浦路斯建立了外交關係,

1987年,智利同印度尼西亞簽署了商業諒解備忘錄和技術合作協定,

同年3月1日,智利同馬爾代夫建交。

智利—非洲國家關係

1975年,智利同肯尼亞建立了外交關係,1976年,智利同南非建立了領事級外交關係,同年,智利同塞舌爾建立了外交關係,1977年,智利同埃及簽署雙邊商務協議,同年智利駐摩洛哥大使館正式開館,1981年3月—4月,智利先後同扎伊爾和赤道幾內亞簽署了文化協定,1982年,智利同埃及簽署科技合作協議,1988年,智利同埃及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同年9月30日,智利同毛里求斯建立了外交關係。

智利—以色列、阿拉伯國家關係

皮諾切特執政期間,智利同以色列保持着友好且密切的關係,雙方在農業灌溉技術、經濟和軍事等領域合作頻繁,以色列在美國對智利實行武器禁運後成為智利軍隊武器裝備的主要供應國,智利軍方加強同以色列國防軍之間的各領域交流合作,多次從以色列進口軍事裝備,以色列國防軍亦參與對智利軍隊的培訓工作。1983年11月,智利外交部長米格爾·施韋澤·瓦爾特斯訪問以色列。皮諾切特執政期間,智利同以色列簽署了《航空服務協定》、《林業合作與技術援助協議》、《文化交流執行計劃》和《旅遊合作協定》等多項合作協議。

軍政府時期,智利再同以色列保持友好關係的同時,努力加強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關係,智利同多個阿拉伯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並簽署了經濟方面的合作協議,積極從阿拉伯世界中的產油國吸取外資。

1976年2月23日,智利同阿曼建交,1979年11月,智利同約旦簽署了航空運輸協定,1981年3月,智利同約旦簽署經濟、技術和文化合作協議。

智利—韓國關係

軍政府時期,智利加強同韓國在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等領域的合作,雙方保持着較為友好的關係,相互往來十分頻繁。

1973年10月,皮諾切特宣布智利恢復同韓國朴正熙政府的外交關係。1974年,智利在韓國首都首爾重新開設大使館,

1975年5月,智利政府派遣萊奧波爾多·豐泰內出任首任智利駐韓國特命全權大使。

軍政府時期,皮諾切特總統先後派遣海軍總司令何塞·托里維奧·梅里諾上將(1974年9月)、經濟部長巴勃羅·安東尼奧·巴勞納·烏爾蘇亞(1977年12月)、國防部長塞薩爾·勞爾·貝納維德斯·埃斯科瓦爾中將(1979年10月)、國家資產部長雷內·佩里·費格斯特羅姆(1980年9月—10月)、國防部長卡洛斯·福雷斯蒂爾(1981年10月)、海軍陸戰隊總司令巴勃羅·翁德里希·皮德里特上將(1981年10月)、國民警衛隊總司令塞薩爾·門多薩上將(1982年9月)、空軍總司令費爾南多·馬太·奧維爾(1984年9月—10月)、國防部長帕特里西奧·卡瓦哈爾·普拉多上將(1987年10月)和經濟部長曼努埃爾·孔查·馬丁內斯(1988年10月)等人代表總統或軍政府訪問韓國;

皮諾切特也先後在聖地亞哥的迭戈·波塔萊斯大廈和總統府拉莫內達宮接見了韓國文化公報部長官尹胄榮(1974年7月31日)、韓國副總理兼經濟計劃部部長徐錫俊(1981年5月)、保健社會部部長千命基(1981年5月)、韓國總理金相浹(1982年12月)、韓國外交部長李源京(1983年12月)、韓國陸軍參謀總長鄭鎬溶上將(1984年5月)和韓國審計長黃永時(1988年7月)等多位到訪的韓國軍政高官。

軍政府時期,智利同韓國簽署了《貿易協定》(1977年12月)、《航空協定》(1979年8月14日)、《經濟技術合作協議》(1982年11月8日)和《文化協定》(1983年12月7日)等多個協議。

智利—中國關係

軍政府時期,智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各個領域的互利合作不斷深化,簽署了多項重要的雙邊協定。1979年,智中兩國互相在對方大使館設立武官處,1980年10月14日,智中兩國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建立雙邊科技混委會機制,1981年7月8日,智中兩國簽署關於文化交流問題的換文,

1985年4月29日,智中兩國簽署互設總領館協定,1986年4月8日,智中兩國簽署《互免外交公務簽證協議》,1987年6月17日,兩國政府簽署文化合作協定,1988年8月19日,智中兩國政府簽署《外交部間建立政治磋商制度協議》,

1989年,智中兩國開始進行經濟技術合作。

在軍政府時期,埃爾南·庫維略斯·薩利亞托

和海梅·德爾·巴列兩任智利外交部長先後於1978年10月和1984年10月來華訪問,智利空軍總司令費爾南多·馬太·奧維爾上將也在1987年10月訪問過中國。

1975年6月19日,皮諾切特在聖地亞哥設午宴招待中國駐智利大使徐中夫。

1987年6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吳學謙訪問智利,皮諾切特在首都聖地亞哥的總統府拉莫內達宮接見並宴請了到訪的吳學謙外長。

智利—菲律賓、斐濟關係

1975年11月23日,皮諾切特在西班牙參加佛朗哥葬禮期間,會見了一同參加葬禮的菲律賓第一夫人伊梅爾達·馬科斯。

1980年3月23日,皮諾切特應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之邀,擬對菲律賓進行為期5天的

正式國事訪問,但當皮諾切特的專機在斐濟的楠迪國際機場停靠加油時,菲律賓政府突然以安全原因和費迪南德·馬科斯總統因故不在首都馬尼拉為託詞(亦有原因稱菲律賓遭受到了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拒絕了皮諾切特的訪問;

斐濟當地民眾對皮諾切特的到來也表現的十分反感,蘇瓦、楠迪等城市發生了反對皮諾切特的遊行示威,時任斐濟總理卡米塞塞·馬拉在民眾強烈的反對壓力下只能拒絕了皮諾切特出訪斐濟的要求

(斐濟是英聯邦國家中少有的同皮諾切特政權保持正常外交關係的國家),皮諾切特只得半路返航,

於3月24日回到智利首都聖地亞哥。

這一事件成為國際社會的笑柄,3月25日,皮諾切特在聖地亞哥的迭戈·波塔萊斯大廈發表電視講話,稱「智利不能接受被人一巴掌打在臉上」,同時宣布中斷同菲律賓外交關係,不久後,皮諾切特將外交部長埃爾南·庫維略斯·薩利亞托以及智利駐菲律賓大使館的多位官員撤職,還將前往聖地亞哥進行交涉的菲律賓駐美國大使愛德華多·羅穆亞爾德斯驅逐出境。

1981年,智利同菲律賓復交,同年8月,菲律賓政府派魯道夫·阿里薩拉出任菲律賓駐智利大使,他是菲律賓歷史上首位常駐智利大使,智菲兩國關係由此實現正常化,1987年,智利同菲律賓簽署文化合作條約。

童年時的皮諾切特是個敏感的孩子,他看恐怖電影會被嚇哭,也常去天主教堂尋求幫助。由於對學習不上心,皮諾切特的學習成績平平,他的數學、物理、化學、外語等主課學習十分吃力,曾兩次留級,但他對體育、宗教、手工課感興趣。

皮諾切特少年時期就立志當軍人,一直嚮往軍隊的紀律嚴明和戎馬生涯,

青年時期的皮諾切特性格變得倔強且自信,他自1931年起連續三次報考軍校,前兩次均因年幼體弱而未被錄取,直至1933年成年後才被軍校錄取。

皮諾切特一生金戈鐵馬,是地道的職業軍人,以鐵腕和行事果敢著稱,但同時他也是位儒將,他勤奮好學,喜歡有關軍事、地理、歷史等方面的書。

皮諾切特最愛讀的三本軍事著作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政治思想家尼可羅·馬基亞維利的《君主論》、普魯士王國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和中國春秋時代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他佩服克勞塞維茨提出的「用戰爭戰略統治文人社會」的思想,對《孫子兵法》中關於將軍應具有哪些品質的論述十分讚賞,甚至能背誦有關章節。在他的建議下,該書被指定為軍隊高級將領的必讀書。

皮諾切特喜愛收藏圖書,他的私人圖書館內收藏了許多關於拿破崙的書籍和智利殖民地時代及獨立初期的書籍,藏書總量約5萬冊,總價值約為300萬美元;當前皮諾切特的私人圖書館由皮諾切特總統基金會這一組織進行管理。

生活方式

在西方社會的印象當中,皮諾切特總是一副帶着墨鏡、臉色緊繃、雙手抱胸的軍人形象。

但根據中國外交官朱祥忠的描述,皮諾切特言談簡練而風趣,富有邏輯性,是個講究實際的人,他待人和藹可親,並不像報刊宣傳的那樣傲慢、兇狠可怕。

皮諾切特身體好,精力充沛,工作勤奮。擔任總統期間,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鍛煉身體,7點吃早餐,8時準點到總統府上班,處理公務,直到晚上19點,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皮諾切特待人和藹可親,性格倔強,認準的事一干到底,決不後悔,他在家裡對妻子露西亞·伊里亞特百依百順,有時在公開場合也掩蓋不住對她的溫情。

20世紀70年代,皮諾切特將聖地亞哥西南部沿海的洛斯博爾多斯莊園定為自己的夏季行宮,他本人經常在那裡度假放鬆,一些重要的會議也在那裡舉行。

皮諾切特卸任總統職務後,多次前往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國家遊歷。

評價他人

1971年11月10日—12月4日,古巴最高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訪問智利,卡斯特羅訪智期間,身為首都聖地亞哥衛戍區司令的皮諾切特中將作為智利陸軍的代表在聖地亞哥接待了到訪的卡斯特羅,並與之共同檢閱了陸軍儀仗隊。這是皮諾切特與卡斯特羅唯一的一次正式會晤,後來皮諾切特這樣評價卡斯特羅:「卡斯特羅是一個勇敢、有魅力的領導人。作為政治家,他有着鐵一般的手腕,例如1989年7月13日他將他的密友阿納爾多·奧喬亞·桑切斯(古巴革命元勛,後來從事販毒)以叛國罪槍決——如果是我的話,只會判他終身監禁或驅逐出境。」

對華友好

皮諾切特上台後,蘇聯等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都相繼提出與智利斷交,中國認為皮諾切特的國內政策屬於智利的內政而沒有提出斷交。智利在國際上處孤立地位時,皮諾切特曾提出要來中國訪問被婉拒;皮諾切特下台後擔任陸軍總司令時,中國政府曾邀請他來中國訪問,他非常開心。總的來說,皮諾切特對中國是非常友好的。

皮諾切特執政期間,對中國友好,並且一直嚮往着中國,他積極推動中智關係的發展,皮諾切特認為中國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別國的主權和獨立,因此他願同中國交朋友,皮諾切特在1993年和1997年以陸軍總司令身份兩度訪華,促進並加強了中智兩國軍隊之間的友誼和合作。

皮氏遺書

2006年12月24日,皮諾切特總統基金會公布了皮諾切特本人生前寫好的遺書,據悉,皮諾切特自2000年從英國返回之後就完成了這份遺書;2004年,他將遺書交給皮諾切特總統基金會,此後遺言一直秘密存放在該基金會的保險柜中。

皮諾切特在長達六頁的遺書中為自己進行了辯護,稱自己並不願發動軍事政變,並強調在其統治期間的所施行的高壓政策不可避免。

皮諾切特在遺書中寫道,他的命運使得自己必須避開公眾,忍耐常人無法想象的孤獨。皮諾切特寫道,「我在自己的心中沒有留下任何仇恨的空間。」他進一步指出:「我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放逐和孤獨,我此前從未想過會這樣,更不願如此。」

皮諾切特在遺書中堅稱他1973年9月11日發動的軍事政變使智利成功的避免了內戰。皮諾切特在遺書中強調,軍方感到發動政變推翻阿連德政府是職責義務所在,因為那是一個二者選一,不得已而為之的決定,否則智利人民面對的就將是一場內戰。他在遺書中寫道:「我多麼希望1973年9月11日的軍事行動沒有必要進行!」

皮諾切特稱其在1973年—1990年執政期間,從未「在制度上計劃」壓制人權。皮諾切特寫道:「但是為了避免衝突進一步擴大,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採取嚴厲體制。」皮諾切特在遺書中強調,由於「對手的特殊性」,在其統治期間壓制人權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意識形態與武裝狂熱繼續危及穩定,我們就不能放下武器。」

在遺書的末尾,皮諾切特寫道:「老實說,我對於自己採取的大規模行動感到自豪……但是,如果有機會重新來過,我希望自己擁有更大的智慧。」

1973年8月23日,皮諾切特在被薩爾瓦多·阿連德總統任命為陸軍總司令時,曾堅定地告訴阿連德總統:「我不是右翼,我會效忠您,我不能容忍任何動亂。」

甚至是在9月10日晚,即政變前夜,皮諾切特還與阿連德通了近一小時的電話,皮諾切特在電話中再次表示軍隊將忠於政府。

然而皮諾切特卻利用加強國慶節「獨立日」的安全之機,向首都聖地亞哥大量調兵,並在9月11日聯合其他軍事將領發動了軍事政變。

皮諾切特在其回憶錄里稱自己為政變領導者,是他作為陸軍總司令牽頭與海軍、空軍和國民警衛隊達成了政變計劃。但近年來有退役的高級軍官指出,皮諾切特只是在政變發動的前幾天才選擇勉強介入其中,且他在政變過程中接受了其他軍種(尤其是海軍和空軍)的領導。

皮諾切特掌權後,為換取民眾對他的支持,皮諾切特聲稱武裝部隊的行動完全是出於愛國情懷,強調了武裝部隊的團結一致,他將1972年—1973年的政治經濟危機歸咎於政治家,說政治家們將自己的利益凌駕於國家之上,是政治家們害了智利,皮諾切特將政治家同軍人作了對比,說前者「謀取私利」、後者富有愛國心。皮諾切特根據這一邏輯中止一起政治活動,他說這一措施是國家重建的先決條件。

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回憶:「政變前,智利國內的芝加哥男孩們曾經開始大力主張採用自由市場經濟,實行新自由主義改革,作為擺脫智利經濟停滯不前狀態的一種辦法。到政變發生時,他們制定恢復經濟的計劃已經完成了189頁的初稿,其中既有調查分析也有解決方案,他們在軍政府掌權後將這個實行新自由主義改革的經濟計劃交給了皮諾切特,但皮諾切特足足拖了一年半才開始去完全執行這些計劃。」

爭議舉動

總統任內

皮諾切特執政後,軍隊立即在全國範圍內發動針對左翼人士的大規模逮捕活動,許多人被關押進聖地亞哥的智利國家體育場,並在那裡遭到虐待甚至處死。皮諾切特還宣布解散國會,禁止各類政治活動,並對反對派實施清洗,他在執政期間曾宣稱:「如果沒有我的允許,這個國家的一片葉子也不能動。」

根據智利官方提供的數據,皮諾切特執政期間,至少3197人因政治原因而遭到殺害,超過1000人失蹤,10多萬人流亡國外,1973年—1976年間,至少有400具與鐵軌鋼材捆綁在一起的政治犯屍體被智利陸軍的SA330美洲獅直升機丟進了太平洋,丟擲被處決犯人屍體的地點五花八門,有大海、沙漠、雪山、冰川,甚至是在死火山的火山口裡。

當事後調查人員發現許多裝着兩具屍體的棺材時,皮諾切特聲稱「這是節省空間的埋葬方式」。

2004年,」政治犯與酷刑」國家委員會發布報告稱,大約有35000人聲稱自己遭到了軍事獨裁政權的酷刑折磨,其中有28000份證詞被認為是合法的;該報告同時認為,超過半數的逮捕行動發生於軍人建政後的數月內(大約有18000人聲稱他們自己是在1973年9月—12月間遭到軍政府的拘禁)。

威脅政府

帕特里西奧·艾爾文·阿索卡爾擔任智利總統期間(1990年—1994年),皮諾切特一直使用恫嚇手段阻撓任何可能影響到他本人或軍隊的措施,他曾公開宣稱:文人政治家們如果敢「碰他的人」,不會有好果子吃。政府官員和一些政治人物害怕軍隊再度干預政治,因此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內小心行事。

在國會就皮諾切特之子跟軍隊所做的幕後交易進行調查時,皮諾切特命令聖地亞哥衛戍區的武裝部隊做出暴動姿態(智利人後來稱這次事件為「貝雷帽譁變」),為了平息皮諾切特的怒火,艾爾文選擇了妥協,同意暫停調查及一些其他的要求,調查不了了之。

一些記者和政客時常公開嘲笑皮諾切特,引起皮諾切特的極度不滿和憤怒,艾爾文政府為了消除皮諾切特的怒氣,以誹謗罪將嘲笑皮諾切特的記者和政客逮捕(但是相關人士被捕後僅僅象徵性的關押2—3天便被釋放)。

1991年3月,智利「全國真相、和解委員會」在國會發布了長達2000頁的關於軍政府侵犯人權的報告,這份報告迫使艾爾文總統公開向軍政府時期受害者的家屬們致歉,艾爾文總統在致歉後要求軍方承認其在軍政府時期的部分行為給受害者家屬所造成的傷害和痛苦,但皮諾切特本人以及一些其他的軍官均未表示出任何歉意,皮諾切特聲稱:「軍官們只是在執行任務,履行作為一個軍人的職責。」

接受採訪

1971年5月,時任首都聖地亞哥衛戍區司令兼陸軍第二摩托化師師長的皮諾切特在聖地亞哥接受為薩爾瓦多·阿連德政府拍攝宣傳片的意大利電影導演、新現實主義宗師羅伯托·羅西里尼的採訪,皮諾切特在採訪中聲稱,智利陸軍是一個民主國家的軍隊,將捍衛合法政府的任何一個決定。皮諾切特在言談中表露出的對政府的忠誠一度給羅西里尼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3年11月25日,皮諾切特在接受美國邁阿密的西班牙語電視台「運河22」的古巴裔美國女記者瑪麗亞·埃爾維拉·薩拉查的電視採訪時說,他良心坦然,毫無怨悔,並否認殺害或下令殺害過任何人。

皮諾切特聲稱自己無需請求他人的寬恕,因為他並沒有殘害任何人。他發表了「我從不下令去殺人,我有一顆善良的心,我是一個好人。」

、「我不是獨裁者,因為獨裁者都不能善終,而我現在卻過得很好。」和「如果上帝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依然會選擇像從前那麼做!」等諸多言論,皮諾切特在採訪中把自己稱作是「善良的天使」、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對於外界報道的犯罪行為,皮諾切特稱都是他周圍的下屬乾的,他本人「不知情」。皮諾切特還難過地表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智利人,然而智利人卻恨他,而智利的司法機構也與他為難,因此他唯有期待「上帝的評判」。皮諾切特在採訪中對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進行了言辭激烈的批評,同時還不忘記誇獎流亡美國的古巴人社團和智利軍政府之間的「長期友誼」。

海外財產

智利檢方通過調查發現,皮諾切特於1994年—2002年期間在美國里格斯銀行存入了將近800萬美元,而隨後的調查又發現他在其他海外銀行里的存款超過2700萬美元。

2004年,美國參議院的一份報告詳細披露了皮諾切特夫婦在里格斯銀行內數百萬美金的賬目,這些錢在里格斯銀行的協助下得到精心偽裝並在全球各地轉移。

2005年3月,美國參議院調查小組委員會提交的調查報告中顯示,

皮諾切特在美國共擁有125個存儲現金、股票和債券的秘密賬戶,

其中里格斯銀行的帳號多達28個,在其他金融機構還有97個帳號,其中包括花旗銀行、智利銀行(美國分行)、大西洋銀行和美洲銀行等。皮諾切特及其家人在智利本土擁有銀行賬戶和大量的銀行存款,在巴哈馬、阿根廷、開曼群島、西班牙、瑞士和英國等地也擁有大量的銀行帳戶和存款。

遭遇起訴

皮諾切特下台後,先後受到300多次起訴和調查,一再被剝奪作為智利前總統和終身參議員的豁免權,並一度被軟禁,但由於皮諾切特患有多種疾病,對他的審判一再拖延,實際審判工作直至皮諾切特去世也沒有真正進行。

皮諾切特是當代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在智利和國際上對他都有截然不同的評價。擁護他的人,讚揚他是個熱烈的愛國者、盡忠職守的真正軍人,是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的英雄和卓越的國家領導人;反對他的人,罵他是個權欲薰心、心狠手辣、作惡多端的暴君和獨裁者;也有人認為他功過兼而有之。

從皮諾切特的軍人生涯可以看出,他經歷豐富而且並非單純一介武夫,他從少尉干起,多次在一線部隊和軍事學校間轉換崗位,對地緣戰略、情報分析造詣頗深;早年在軍隊中打拚積攢的豐富人脈,自幼養成的自信、堅強和果斷的個性,以及長期治學形成的視野,對皮諾切特未來執掌智利最高權力且能夠一路闖過激流暗礁、識別各種危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皮諾切特同巴西的埃米利奧·加拉斯塔蘇·梅迪西、巴拉圭的阿爾弗雷多·斯特羅斯納、玻利維亞的烏戈·班塞爾·蘇亞雷斯和阿根廷的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羅伯托·愛德華多·比奧拉、列奧波爾多·福圖納托·加爾鐵里·卡斯特利等軍事獨裁者一樣,是冷戰時期拉丁美洲右翼獨裁者的標本式人物。

皮諾切特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政治人物,他對智利的經濟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任期間大量任用專家治理國家,率先掀起拉美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風潮,大力推行智利經濟的市場化、自由化,而這一套在智利非常奏效。另一方面,皮諾切特在任期間採取高壓政策,實行軍人統治,在民主體制等方面引起很多爭議,皮諾切特執政期間有數千名反對派人士被殺害或失蹤,可以說,皮諾切特對於智利的民主非但沒有貢獻,只有傷害。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拉美問題研究專家吳洪英評)

皮諾切特是世界現代史上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蓋棺定論。但是,皮諾切特雖然已經蓋棺,但仍然很難定論。皮諾切特的支持者認為他的主要功績是:皮諾切特執行了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多年來,智利經濟發展迅速,創造了「經濟奇蹟」,並為20世紀90年智利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反對者則認為,皮諾切特破壞了智利的民主政治,實行了導致數千名反對者死傷的「國家恐怖主義」政策,攫取個人利益,經濟政策迎合富人而中下階層利益受損。(新華網評)

正面評價

皮諾切特軍政府時期的經濟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廣,這次改革為以後智利經濟的穩定增長和更有效地參與國際競爭奠定了基礎。(《列國志:智利》評)

皮諾切特親手毀壞了憲政與民主,最終卻將自己的命運交給憲政與民主,這也是皮諾切特的高明和睿智之處,從而使他避免了類似薩達姆·侯賽因、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和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等獨裁者的最終宿命,同時也給現在或今後獨裁者和平過渡到民主,避免新的流血,促進國家和解與進步提供了一筆真正的「皮氏遺產」。(《南風窗》雜誌評)

皮諾切特在執政期間,開始了大膽的經濟改革,推行自由經濟政策,使智利經濟飛速發展,從1984年以後,智利經濟實現每年5%至7%的高速增長,在拉美國家中脫穎而出。而在某種意義上,皮諾切特被認為是智利現代市場經濟的奠基人。(人民網評)

皮諾切特的政策非常成功,成為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楷模,其中也包括美國。美國對改革社會保障的討論就是基於智利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成功經驗。(華盛頓卡托研究所全球經濟自由項目主任伊恩·巴斯克斯評)

皮諾切特是在國家處於最嚴重危機的時候承擔起領導國家的職責,他當時確信沒有其他辦法能使國家擺脫危機。(智利前陸軍總司令奧斯卡·羅德里戈·伊蘇列塔·費雷爾上將評)

我們不喜歡當時的政府(皮諾切特政府),但是他們確實做了一些正確的事情,我們繼承了他們在經濟方面留下的遺產。(智利前外交部長亞歷杭德羅·福克斯利·里奧塞科評)

皮諾切特是一個公正的人。(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評)

皮諾切特是一位「熱愛國家的軍人」。(獨立民主聯盟人士、智利前參議院議長霍維諾·諾沃亞·巴斯克斯評)

17年的軍事統治結束後,皮諾切特影響猶存,之後上台的新政府繼承了欣欣向榮的經濟,這有助於建設一個更為公正的社會。(約翰·L·雷克特所著《智利史》評)

皮諾切特採用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使得智利的經濟在拉美一直都保持一枝獨秀的地位,可以說他創造了智利經濟的奇蹟。智利社會對皮諾切特有截然不同的兩種看法,但大都肯定了他對智利經濟的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拉美問題專家徐世澄評)

皮諾切特政府取得的經濟成就,是在整個拉丁美洲國家處於嚴重經濟和外債危機的情況下取得的。20世紀80年代,在拉美被稱為「失去的十年」,而在智利卻是發展的十年,實屬不易。智利已建立起較完善的符合國情的、行之有效的市場經濟體系,被稱之為「智利模式」,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發展中國家推薦的學習樣板。皮諾切特執政期間實行的政策,使智利經濟得到了恢復並保持穩定增長,為智利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一點得到了智利國內和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士肯定。(前中國駐智利大使朱祥忠評)

負面評價

皮諾切特是「不受歡迎的獨裁者」。(美國國防情報局評)

一個智利公民(指奧古斯托·皮諾切特)對權力有如此大的野心,實在不可容忍!(智利前總統里卡多·拉戈斯·埃斯科瓦爾評)

皮諾切特沒有推動國家的團結,歷史將會對他做出典型右翼獨裁者的評價,他嚴重侵犯了人權,又為自己聚斂財富。(智利前內政部長貝利薩里奧·貝拉斯科評)

皮諾切特依然保持着以往的冷酷無情,依然拒不承認軍政權犯下的侵害人權的罪行。很遺憾,儘管這位先生為歷史寫下了苦澀的一頁,但他卻永遠不會承認他所做過的那些事情。(智利前內政部長、前美洲國家組織秘書長何塞·米格爾·因蘇爾薩評)

在沒有因獨裁統治期間所作所為而接受審判的情況下,這名罪犯(皮諾切特)已經逝世。(人權律師烏戈·古鐵雷斯評)

皮諾切特確實是天使,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死亡天使」。(被捕失蹤者親友會主席羅蕾娜·皮薩羅評)

如果需要給這位先生(皮諾切特)下個定義,那他就是個魔鬼。(智利眾議院前議長瑪麗亞·伊莎貝爾·阿連德·布希評)

皮諾切特將軍的死亡對於智利當局和所有政府都是一個警鐘,提醒着他們加快對人權犯罪案件審判的重要性,皮諾切特已經躲過了審判。(大赦國際評)

皮諾切特已經死了,但我想他不會上天堂。他的死亡剝奪了我們對他進行審判以告慰受害者的機會。(英國人權律師傑弗里·羅伯遜評)

皮諾切特當年的獨裁統治瓦解了智利的社會安全網,使得越來越多的公民難以獲得公共服務和福利。(英國《金融時報》評)

奧古斯托·皮諾切特對智利的獨裁統治已經成為智利歷史上最困難的一段時期。(美國白宮發言人托尼·弗拉托評)

皮諾切特是一個「機巧的獨裁者」。(美國《紐約時報》評)

皮諾切特是應該受到譴責的一個歷史人物。(左翼政黨西班牙工人社會黨評)

皮諾切特「作為一個血腥的獨裁者不會被歷史遺忘」,他給智利「帶來了災難」。(右翼政黨西班牙人民黨評)

他(皮諾切特)應該明白,他已經屬於歷史。(獨立民主聯盟領導人、前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市市長華金·何塞·拉溫·因方特評)

皮諾切特是一個具有政治頭腦的獨裁者。(前中國駐智利大使黃士康評)

皮諾切特在生前受到侵犯人權、腐敗等多項罪名的指控,隨着他的去世,這些官司也將劃上句號。儘管有人對皮諾切特沒能接受審判感到不滿,但事實上皮諾切特已經受到了制裁,比如他的總統豁免權被取消,一直到他死前,針對他的司法程序都在進行。但現在指控的對象已經死去,因此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些歷史的爭議會漸漸淡化。(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拉美問題研究專家吳洪英評)

人物影響

皮諾切特主義

皮諾切特主義(Pinochetismo),是融合了威權主義、軍國主義、保守主義、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沙文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等政治原則的一種右翼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形成於皮諾切特軍政府統治期間(1973年—1990年),是支持軍政府統治的重要力量;

當前,支持皮諾切特本人或支持智利軍政府統治的人被稱為「皮諾切特主義者」(Pinochetistas)。

社會認同

2017年11月15日,阿根廷《紀事報》報道稱,雖然智利在奧古斯托·皮諾切特下台後已經舉行了7次選舉,但依然無法擺脫軍事獨裁政府留下的經濟和政治遺產;同年,智利在舉行總統選舉前所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在軍政府統治終結27年之後,有12%的智利人認為皮諾切特將軍是智利歷史上最好的領導人之一。

人物紀念

軍事葬禮

2006年12月11日凌晨1點,

裝有皮諾切特遺體的靈柩從聖地亞哥市軍事醫院運送到解放者貝爾納多·奧希金斯軍事學校,

為第二天的葬禮做準備,皮諾切特的遺體躺在一個玻璃封頂的棺材裡,穿着深藍色的軍裝,靈柩上覆蓋着智利共和國國旗,

當天,大約13000名皮諾切特的支持者來到軍事學校的校門外向皮諾切特的遺體做最後告別。

2006年12月12日,智利政府按照前陸軍總司令的待遇在聖地亞哥的解放者貝爾納多·奧希金斯軍事學校為皮諾切特舉行了軍事葬禮,

智利國內各軍事區域降半旗以表示對皮諾切特的哀悼,數萬名民眾參加了葬禮,智利陸軍總司令奧斯卡·羅德里戈·伊蘇列塔·費雷爾上將

和國防部長薇薇安·阿米莉婭·布蘭洛特·索薩

等政要也出席了皮諾切特的葬禮。

葬禮結束後,皮諾切特的遺體先是被智利海軍的「美洲獅」軍用直升機運往位於瓦爾帕萊索省康孔市的托爾克馬達海軍基地的直升機機場,之後遺體被送往康孔市海洋公園公墓的火葬場進行火化,

皮諾切特的家人們原本打算將皮諾切特的骨灰安葬在家族墓地,但因擔心反對者闖入墓地,讓他死後不得安寧,家人們最終放棄了原計劃,並將皮諾切特的骨灰安葬在洛斯博爾多斯莊園的一座天主教堂內。

相關設施

1995年,皮諾切特總統基金會(Fundación Presidente Pinochet)成立,其宗旨是守護並向世人傳播皮諾切特所捍衛的價值觀,讓新一代年輕人了解皮諾切特政府時期的相關政策以及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該基金會設立了皮諾切特總統獎學金(Beca Presidente Pinochet),用於資助缺乏經濟條件的學生前往大學進修。

2008年12月12日,皮諾切特總統博物館(Museo del Presidente Pinochet)正式落成,

該博物館位於首都聖地亞哥東北部的郊區,原為皮諾切特的私人住所,是一幢歐式風格的雙層建築。博物館內展出了一系列與皮諾切特生平有關的物品,包括:皮諾切特人生中各個時期的照片、辦公時所使用的桌椅、政變軍人的頭部模型、拿破崙的雕像、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時穿着的軍裝,擺滿了獎章和勳章的展示櫃、世界各國贈送給皮諾切特的禮物等;各國所贈送的禮物當中,包括一把由日本國贈送的封建時代的武士刀。

皮諾切特總統博物館由皮諾切特總統基金會出資創建,該基金會的負責人路易斯·科爾特斯·比利亞表示:「我們想向年輕一代展示皮諾切特的一生、他的工作地方和他的各種遺產。我們歡迎學校及各種社會團體前來參觀。」

參考來源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