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奉賢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的一個市轄區,奉賢區位於長江三角洲東南端,地處上海市南部,南臨杭州灣,北枕黃浦江,與閔行區隔江相望,東與浦東新區接壤,西與金山區、松江區相鄰。
奉賢境內有31.6公里杭州灣海岸線,13公里黃浦江江岸線。陸上面積687.39平方公里,人口115.78萬人(2014年),下轄2個街道、8個鎮,分別是西渡街道、奉浦街道,南橋、奉城、莊行、金匯、青村、柘林、四團、海灣鎮,轄區內還有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等5個開發區,南橋鎮為區政府所在地。作為上海「十二五」時期重點打造的三座新城之一的「南橋新城」即坐落在奉賢的南橋、金匯、青村區域。
2016年12月7日,奉賢區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1]
歷史沿革
距今三四千年前,奉賢縣境內西部地區已有古人類居住生息。春秋時屬吳地。戰國時先屬越後屬楚。公元前223年(楚王負芻五年),秦滅楚後屬秦境。
秦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建郡縣",此地屬會稽郡海鹽縣。公元前209年,項羽等起兵反秦,吳稱東楚,公元前202年,項敗後歸漢。西漢初曾為荊王劉賈、吳王劉濞封地。王莽當政後曾改海鹽縣為展武縣。東漢光武帝即位後仍改稱海鹽縣,先隸於會稽郡,後隸於吳郡。三國時,為東吳吳郡屬地。兩晉及南朝宋、齊時均屬吳郡海鹽縣。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將海鹽東境置前京縣,地屬前京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前京併入常熟縣,至開皇十八年(598年),析出東南境置崑山縣,地屬其境。嗣後,此地一度曾先後為隋末唐初農民軍沈法興、李子通、輔公祏等部所據。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海鹽復治於馬嗥城,先後隸於蘇州和吳郡,地屬其境。
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分出海鹽縣東北境、嘉興縣東境和崑山縣南境置華亭縣。自此始,歷唐、宋、元、明直至清雍正年間,本縣均屬華亭縣境。唐時先後領屬於江南東道吳郡和秀州,宋時曾領屬於秀州、嘉興府,元代為江浙行省(後改江淮行省)嘉興路松江府,明清時仍屬松江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以蘇松大縣難治奏請分縣,析華亭縣東南境白沙鄉和雲間鄉置奉賢縣,次年核准。雍正四年正式分治,隸屬蘇松道松江府。縣名由來,相傳春秋時孔丘弟子言偃曾來此,里人為崇奉賢人,故名。縣治初設南橋,雍正九年遷青村所城(今奉城)。
清宣統三年(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翌年,中華民國成立,廢府州廳制,代以道制,奉賢縣隸江蘇省滬海道。民國元年(1912年),縣治西遷南橋。東西鄉之間遂發生遷治風波,歷4年之久。民國4年,經內務部核定,南橋為奉賢縣治。民國17年廢道設專署,本縣隸松江專署。民國26年,日軍侵奉,縣境淪陷,初隸於日偽大道市政府,民國29~31年為日偽上海特別市奉賢區。民國年間隸江蘇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1年至33年,為汪偽上海特別市奉賢特別區。民國33年至34年夏,為汪偽上海特別市奉賢縣。
1933年冬,南匯縣15個鄉鎮的3.5萬餘畝農田劃入奉賢縣,縣境從此濱靠黃浦江。在此期間,國民黨政府仍委有地下縣長。1945年2月,共產黨、新四軍委抗日縣長,隸於浙東行政公署。
民國34年8月,日本侵略軍投降,國民黨縣府還治,本縣隸江蘇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5月14日,奉賢縣全境解放,隸屬於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1952年,撤蘇南行政公署,隸於江蘇省松江專區。1958年3月,撤松江專區,改隸蘇州專區,1958年11月24日,劃歸上海市管轄。
2001年1月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2號):撤銷奉賢縣,設立奉賢區,仍屬上海市。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奉賢縣設6個區、1個縣屬鎮(南橋)、72鄉。1957年撤區並鄉,奉賢縣有1個鎮(南橋)、15個大鄉、290個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起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次年建奉賢鹽場。1961年,由新寺人民公社析出胡橋,建胡橋人民公社。1962年,增設齊賢、塘外人民公社。
1979年建新海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名奉新鄉,今海灣旅遊區)。至1983年初,奉賢縣有1個縣屬鎮、18個公社、1個鹽場。是年5月,政社分設;新寺鄉析5村1隊(海洋漁業隊)和鹽場組建為柘林鄉。1985年奉城改為縣屬鎮。1985~1986年,農民集資建成邵廠、洪廟集鎮,邵廠鄉、洪廟鄉同時成立。
1994~1995年,奉賢區各鄉漸次改為建制鎮。2002年4月,奉賢區鎮級行政區劃調整,22個鎮撤併為16個鎮。
2003年11月,奉賢區級行政區劃又一次調整,16個鎮撤併為7個鎮。2005年9月16日,海灣鎮掛牌成立。2008年對村和居委會作較大幅度調整,至2011年末,全區共有8個鎮,2個社區,178個村民委員會,97個居民委員會。
2015年12月,上海市政府同意設立西渡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範圍為東至金匯港及南橋鎮北新村、五宅村、益民村村界,南至發展村、金港村、益民村村界,西至南竹港,北至黃浦江。西渡街道辦事處駐地為西閘公路1276-1278號。南橋鎮行政區域相應調整。
2016年7月,上海市政府同意設立奉浦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範圍:東至S4滬金高速公路;南至浦南運河;西邊界沿橫涇港向北,至淀港轉滬杭公路,至程普路轉環城西路,再沿奉浦大道至竹港以北;北至西渡街道發展村和金港村村界。奉浦街道辦事處駐地為奉浦大道111號。南橋鎮行政區域範圍則作相應調整。[2]
地理環境
氣候
奉賢區臨江瀕海,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主導風為東南風,氣候溫潤,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空氣降塵量是上海市中心的十分之一,空氣質量是上海陸地部分最好的。區內地勢平坦,屬於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2004年降雨量1162.0毫米,無霜期225天,年平均氣溫15.7℃。在地理位置與氣象上,奉賢區南橋西南部為上海市冷極所在,處杭州灣北岸內陸離海岸較近。年內光、溫、水同季,有利於農業生產的多熟制、多種作物栽培。
地勢
奉賢區地勢平坦,屬於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基承載為8-10噸/平方米。擁有上海市最高的地面標高,區平均標高達4-4.5米,高於上海平均標高0.5米以上。
人口
三四千年前,居住於岡身地帶的古代人類,是奉賢縣最早的先民,但人數十分有限。北宋初葉,本地區人口逾萬。南宋時,北方土族南渡,本地區人口激增,元代初期已近9萬。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為本地區人口數的第一個高峰,達到109466人。明代,卻呈現下降趨勢,萬曆六年(1578年)時僅48441人。後有所回升,至清順治二年(1645年)復逾10萬。此後漸浙增加,奉賢縣分治初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為第二個高峰,達148976人。乾隆二十九年 1764年)又降為107383人。隨後則是大發展,至光緒七年(1881年)已達到283554人,為本縣人口發展史上第三個高峰。但民國元年(1912年)又跌入低谷,僅187000多人。整個民國時期,奉賢縣人口基本處於徘徊中略有增加的局面,三十七年間僅增58127人。
解放後,奉賢縣人口的發展,呈現三個基本特點:一是人口數急劇增加,二是人口的壽命在延長,三是人口的文化素質在提高。其中人口數的增加更為突出。 1949至1984年的35年間,增加257716人,與民國37年的人口數相比,35年中增長了1.1倍。1963年,奉賢縣人口出生率高達33.88‰,自然增長率達24.87‰,人口的過快增長,帶來了諸多不利,自1963年起,奉賢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經過20多年的努力,每年人口的出生數、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不斷下降,1984年奉賢縣人口出生數為5624人,計劃生育符合率達96.6‰,出生率為11.03‰,自然增長率為5.47‰。[3]
經濟
農業
奉賢縣向有產棉區之稱,東鄉歷多植棉,西鄉以棉為主、棉稻夾種,至清末民初奉賢縣約棉七稻三。淪陷期間,侵華日軍統制糧食,特別在"清鄉"時封鎖糧食輸入,縣境部分農田改棉為糧,水稻種植亦由西部向東發展,糧田面積增加到約50%。抗戰勝利後,糧食種植面積稍有下降,1949年糧田占43%,棉田占54%。解放後,糧田種植面積又有回升,棉田種植面積下降較快。50年代,糧田占45%,棉田占51%;80年代前5年,糧田占54%,棉田占37%。
至2011年底全區創建糧食高產示範方153個、8.3萬畝次。紮實推進蔬菜、畜禽、水產標準化基地建設。深入實施農業"接二連三"6工程,建立健全"三田"7為農服務機制,大力扶持種源農業發展,累計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320家,帶動農戶7萬餘戶,實現農產品銷售額20億元。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上海市名牌農產品9個。
工業
奉賢縣工業向以民間手工業為主,兼有糧棉油碾軋、磚瓦製作和醬酒釀造等業。清末民初,地方民族工業興起,奉賢縣始有機械動力和電業,糧棉油加工業振興,棉紡、針織、印刷業誕生。1949年,奉賢縣有個體手工業344戶,從業人員775人;私營工業90戶,從業人員1517人,主要從事鐵木竹農家具製品和農副產品加工,基礎薄弱,工藝落後。1958年起,始辦以製作、改革、維修農機具為主的社隊工業。60年代末,社隊工業開始興盛,產品由以小農具、小商品為主轉為以輕工機械、五金工具等為主,為城市大工業和外貿出口服務。
黨的十一屆三個全會後,奉賢縣工業發展迅速,尤以鄉鎮工業發展為快。胡橋、金匯、錢橋等三個鄉,1984年工業利潤均超過千萬,被譽為"千萬富翁"。經過幾年努力,鄉鎮工業已能製造自成體系的輕工機械。主要有食品、紙箱、糖果、飲料、印刷、洗滌等共25個大類,200多個品種,年產1.8萬餘台,銷往全國各地,部分遠銷東南亞,成為當家產品。
1984年底,奉賢縣有工業企業908戶,從業人員124908人;總產值90389.14萬元,比1978年增長1.65倍;利潤13136.71萬元,比1978年增長88.13%;固定資產原值31133.14萬元,淨值23127.98萬元;占地面積438.2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88.70萬平方米;載重汽車400輛,1095.45噸位。奉賢縣工業的產值和利潤在上海市郊十縣中均居於中等水平。
2011年,全區預計實現增加值570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6.1%。地方財政收入52億元,年均增長18.2%。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1545億元,年均增長1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62億元,年均增長16.2%,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23億元,年均增長1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億元,年均增長17.4%。外貿直接出口總額55億美元,年均增長24.3%。
2011年,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176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2%。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完成塘外化工區整體搬遷,累計淘汰劣勢企業310餘家。
第三產業
元末明初,青村(今奉城)已成大鎮,陶宅聞名遠近,"遐邇游觀者駢臻於是"(〈明〉鍾薇:《陶溪舊址記略》)。明代,柘林為"海人輻輳之步"。清代,商業更趨發展。據清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載,當時奉賢縣已有大小市鎮57個。
民國8年(1919年),奉賢縣商業以花米業為領頭,形成花行、米莊等33個行業。抗日戰爭前夕,奉賢縣大小集鎮共有58個。大鎮坐商200~300戶;中型鎮行業20多個;鄉村小鎮行業3~5個。
金匯港
1978年,奉賢縣商業機構748個,職工7009人。其中:國營商業機構585個,職工5621人;供銷社商業機構163個,職工1388人。1985年底,奉賢縣商業總戶數為3472戶。其中國營商業339戶,占9.76%;集體商業1365戶,占39.3%;個體商業1768戶,占50.92%。
2005年奉賢區經濟增加值22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22.5%,占全市GDP的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9.9億元,可比下降3.8%;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47.7億元,可比增長23.6%,對GDP的貢獻率為68.8%;實現第三產業的增加值為65.8億元,可比增長24.9%,對GDP的貢獻率32.2%。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比重為4.4:66.1:29.5。
奉賢區全年實現增加值572.6億元,可比增長11.9%,三次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7.8億元,可比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371.6億元,可比增長12.1%,對增加值的貢獻率為64.6%;第三產業增加值183.1億元,可比增長12.5%,對增加值的貢獻率為33.0%。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增加值的比重為3.1%,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64.9%,下降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2.0%,上升0.2個百分點。[4]
交通
航空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距奉賢中心城60公里;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距奉賢中心城34公里。
公路
奉賢區已形成十縱六橫的公路網絡,每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達1.10公里。奉賢區境內奉浦大橋、閔浦二橋橫跨浦江,浦衛公路、滬杭公路(南橋路、江海路)、環城東路、莘奉金公路(A4)、虹梅南路通道-金海公路、林海公路、航塘公路、羅南大道南延段(A3)、新奉公路、大葉公路、大金公路(新航南公路、原齊四公路)、南奉公路、平莊公路、大亭公路、海防公路等構成九縱六橫的公路網絡,公路密度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高速公路方面境內已經通車的A4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設中的A3、A30、A2四條高速公路縱橫全區東西南北。同時區內擁有大葉公路、浦星公路、南奉公路等四快二慢的高等級城市式道路。
水運
奉賢區有發達的水上交通,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流經奉賢,金匯港貫穿南北,打通了黃浦江至杭州灣的航線,浦東運河(浦南運河)橫亘境域東西。即將建成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距奉賢中心城 20公里,上海吳凇港距奉賢中心城50公里,奉賢境內擁有1個2.5萬噸級碼頭。
鐵路
上海鐵路新客站距奉賢中心城40 公里,浦東鐵路、規劃中的兩條輕軌及磁懸浮鐵路等市重大工程途經本區,連接浙江、江蘇、福建、山東、廣東等省。[5]
教育
奉賢區坐落着不少高等院校,包括華東理工大學(奉賢校區)、上海師範大學(奉賢校區)、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奉賢校區)、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商學院(奉浦校區)、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上海中華職業技術學院、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奉賢校區)、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菜場路校區)等多所院校,其中上海師範大學(奉賢校區),華東理工大學(奉賢校區),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奉賢校區)緊擁在一起,坐落在美麗的海灣旅遊區,構成了繼松江大學城和南匯大學城之後的第三所大學城--奉賢大學城。除此之外海灣鎮還有兩所九年一貫制公立學校五四學校和星火學校,兩所民辦小學福星小學和育才小學。
旅遊
上海國際風箏放飛場
上海國際風箏放飛場位於杭州灣畔的奉賢海灣旅遊區,始建於1992年,占地20萬平方米,是繼國家批准的山東濰坊之後中國第二個國際風箏放飛競賽場。原國家體委主任李夢華親臨勘定並題寫場名。該場先後舉辦了3屆國際風箏賽、5屆全國風箏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及國內眾多風箏代表團及遊客前來參賽、觀摩。全國第三屆農運會的風箏賽也在這裡舉行,並成為98上海旅遊節的旅遊項目。遊客達500萬人次。場內設有國內外風箏發展史陳列室、風箏製作室等,組建了風箏表演隊,常年對外開放,廣大風箏愛好者能隨意在屬於自己的天空放飛。
灘滸島
天然氧吧--灘滸島灘滸島地處杭州灣中,隸屬浙江省嵊泗縣,與上海隔海相望,
奉賢區灘滸島
距奉賢海灣旅遊區12海里。全島共由大小島嶼、海礁15處組成,總面積0.64平方千米。島的沿海四周,水中餌料豐富,適宜多種魚類棲息生長,是天然近洋捕撈作業的良好漁場,主要資源有:大白蝦、海蟄、鰻魚、鳳尾魚等。島上氣候宜人,空氣清新,有"天然氧吧"之稱。周圍環境優美,海瀚、礁美、灘佳、石奇、洞幽,氣象萬千,被譽為"東海明珠"。1999年,該島由奉賢縣政府和嵊泗縣政府聯合開發,使其成為回歸自然、修身養性、休閒度假、登山旅遊、商務會務活動的旅遊寶島。
萬佛閣
萬佛閣位於奉賢重鎮--奉城鎮,始建於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萬佛閣的建築亦有特色,依城傍水,曾有據堞面山枕流之稱;尤其後法堂樓閣建於古城牆之上,別具一格。大殿的鉗狀套式梁木結構,鑲接嚴密,渾然一體,堪稱古建築一絕。1989年6月經奉賢縣人民政府批准恢復開放。十幾年來,在上海市佛教協會支持下和新量師太的主持下,重修大殿山門、法堂樓閣,新建頭門迴廊。佛像金身,寶鼎壯觀。明真禪法師為頭門、大殿題名,實乃佛門一方勝地。
上海前線國防教育基地
上海南匯國防軍訓基地始創於2001年,是集軍訓、拓展、夏令營、冬令營為一體的國防教育基地。基地位於上海的東南方向,南靠近東北亞最大的航運中心樞紐深水港,東靠水天一色的遼闊東海。基地面積10000餘平米,床位600多個,同時容納550人就餐的多功能廳和200人的小會議廳;可同時容納100人洗澡的浴室2個,有幾十個拓展項目供學員訓練。基地主要開展企業軍訓和拓展訓練以及學生學軍、學農訓練、夏令營冬令營等項目。[6]
人物
衛涇,字清叔,原籍蕭塘,後遷江蘇崑山。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中狀元,歷任鎮東軍僉判、秘書省正字、中書舍人、吏部尚書、御史中丞、參知政事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曾奏請誅奸臣韓胄,罷右丞相陳自強。後任潭州知州時與朱熹交好。韓 胄死後,衛奏請召還朱熹,但朱已死,又移檄刊刻朱熹諸經及四書注。衛著有《後樂集》50卷。清代學者沈德潛稱譽"其人之挺然獨立,百折不回,涇有如金石之堅貞者,而《宋史》不為立傳,可怪也"。
李主一,原名李憲章,上海奉賢人,出生在晚清的秀才大戶人家,1925年進上海大同大學深造,結識了林鈞等中國共產黨黨員,開始走上革命道路。不久,經林均介紹,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七秋在奉城潘公祠創立曙光中學,積極進行革命工作,後不幸被捕,於一九二八年六月從容就義,時年三十七歲。
榮譽
奉賢區曾先後被評為上海市教育成就顯著區、全國體育先進區、全國文化先進區、全國廣播電視先進區、全國中醫工作先進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