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奉節縣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信德網 的圖片

奉節縣天主堂屬於萬州教區,位於奉節縣魚復區巴原街103號。因原老城中華路教堂處於三峽工程淹沒區,於2003年8月整體搬遷至此。教堂奉聖達陡為主保,故名聖達陡堂。教堂占地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由聖堂、神父宿舍、修女住房、聖母亭、幼兒園、賓館等組成。教堂200餘平方米,可容納400餘人參與彌撒。附屬建築4300平方米。聖達陡堂是奉節縣天主教活動的中心,奉節縣天主教愛國會駐堂。

教堂簡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奉節有教堂1所,分堂4所。

天主堂(慈母堂) 位於興隆鎮,直屬重慶教區管轄。創建於咸豐十年(1860)年前後,法國傳教士曾神父到奉節傳教。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興隆鄉(今興隆鎮)修建教堂,於修建者有兩說,一說是中國雷神父修建,一說是教徒李維善修建。教堂占地約2畝,建築面積1210平方米,其中教堂360平方米,附屬房屋850平方米,信徒100餘人,為雷、郭、敖、李、黃、彭、魯、牟等姓。光緒三十四年,教堂曾發生誣陷傳教士一案,由知府於宗潼公正處理。民國18年(1929年),教堂遭土匪搶劫,王神父和教徒張德超、丁維其3人被綁架到湖北利川,索款後釋放。據民國32年君子鄉《外國教會情況調查表》註明:「天主堂設立於興隆鄉街上」,不動產於民國14年購買,在本鄉第10保毛草壩,小地名百草池,現招本鄉曾籍川耕種,面積雖廣,然地處高山,收益不多。有茅屋一間,計洋三千,地租包穀12石,計洋12000。」此外,教堂還在興隆專長置買土地一契,地價585串,收包穀1.8石;巫山廟宇茨竹埡河亦有田地一契,此乃神職人員生活之用。教堂設有貧民小學一所,吸收信徒子女入學,教外兒童要求入學者亦不拒。學校主要學習聖經、識字和珠算,學生20—30人,教師有巫山縣大溪黃先生、重慶周先生、巫山縣張先生,巫山縣廟宇丁維倫。建堂初期信徒100餘人;1927年460人;1931年453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宗教活動停止,教堂和附屬房屋改建為區公所。1986年,區公所將改建房賣給奉節電影公司。1988年8月,信徒雷咸貴等16人聯名申訴,要求歸還教堂。1990年由出賣單位賠償天主教會人民幣5萬元。

分堂

奉節聖達陡堂新設分堂與活動點共3處:

竹園分堂 位於竹園鎮石龍街,距縣城68公里。始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先購置民房6間作為教堂。民國時期,李祥仁任會長,有信徒40—50人,無神父駐堂,由教會學校教師兼管教務。奉節城關天主堂神父每年看望教友1次。教堂設貧民小學1所,學生30人,主要招收教徒子女,教外兒童要求入學者亦可入學。學生免收學費,文具自理。學習國語、算術和經文。來校任教的教師為吳俊青,繼為張德輝。張系巫山人,幼讀詩書,母亡後,15歲進重慶「訓蒙會」學習八年。24年來堂任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宗教活動停止,貧民小學停辦。張先生就地分房,從業小商,後入合作商店,並任會計。現已去世,葬於九盤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堂無人管理,由竹園區公所代管,並將房屋租給居民。1982年區公所交竹園鎮政府代管。1990年7月竹園鎮人民政府將教堂房屋歸還天主教愛國會。

1990年恢復宗教活動後,借用黃浩東家參與彌撒。2004年8月,奉節縣天主教愛國會以15萬元購買竹園鎮老鄉政府一半房屋作為竹園天主信徒活動中心。2014年11月正式開放,建築面積約950平方米,參加活動的信徒100餘人,神父每月去一次竹園,看望教友,舉行彌撒聖祭。

車家壩露德聖母堂 位於公平渝巴路,與車家壩新汽車站相鄰,香港黃氏家族捐款修建,2000年5月30日竣工投用,占地5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600餘平方米。教堂約200平方米,能容300餘人參與彌撒。附屬建築屋為神父、修女辦公室與住房。

三馬山活動點 2006年,天主教信徒張局華將架空步行街自建商業房負四樓捐給教會作為三馬山縣城信徒活動點,建築面積250平方米,2006年6月正式開展宗教活動。聚會信徒約200人。

彌撒時間

平日,主日五一節分段夏天7點,冬天八點

基督教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1](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

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2],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