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奉寄韋太守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奉寄韋太守陟》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

《奉寄韋太守陟》是唐代詩人、畫家王維創作並寄贈友人韋陟的五言古詩。

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韋陟被李林甫所排擠,由吏部侍郎出為襄陽太守。王維寫了這首詩寄贈韋陟,對他的遭遇表示同情。

此詩描繪了邊塞孤城衰敗、蕭條的景象,抒發了詩人無限的惆悵、悲涼之感,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好友的思念之情。全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層層遞進,語言精煉簡潔,借悲景訴悲情,最後直抒胸臆,讀來盪氣迴腸。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奉寄韋太守陟[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王維

創作年代;盛唐

題材;酬贈詩

作品原文

《奉寄韋太守陟》

奉寄韋太守陟

荒城自蕭索,萬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聞歸鴻。

寒塘映衰草,高館落疏桐。

臨此歲方晏,顧景詠悲翁。

故人不可見,寂寞平陵東。

詞句注釋

⑴奉:敬詞。太守:一郡的行政長官。韋太守陟:即韋陟,王維的好友,兩人多相唱和之詩。

⑵荒城:荒涼的古城。唐杜甫《謁先主廟》詩:"絕域歸舟遠,荒城系馬頻。"蕭索:蕭條冷落;淒涼。晉陶潛《自祭文》:"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於征,草木黃落。"

⑶迥(jiǒng):遠。

⑷嘹唳(lì):形容聲音響亮淒清。南朝齊謝朓《從戎曲》:"嘹唳清笳轉,蕭條邊馬煩。"唐陳子昂《西還至散關答喬補闕知之》詩:"葳蕤蒼梧鳳,嘹唳白露蟬。"歸鴻:歸雁。詩文中多用以寄託歸思。三國魏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之四:"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⑸寒塘:寒冷的池塘。唐韋應物《三台》詩之二:"冰泮寒塘始綠,雨余百草皆生。"衰草:枯草。宋陸游《秋晚思梁益舊遊》詩:"滄波極目江鄉恨,衰草連天塞路愁。"

⑹高館:高大的館舍。《晉書·華譚傳》:"虛高館以俟賢,設重爵以待士。"疏桐:梧桐樹間因為稀疏而落下的斑駁的影子。

⑺歲方晏:一年將盡的時候。唐白居易《觀刈麥》詩:"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晏:晚。

⑻顧景(yǐng):即顧影。自顧其影。有自矜、自負之意。《後漢書·南匈奴傳》:"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悲翁:古曲名。《思悲翁》的省稱。晉陸機《鼓吹賦》:"簫嘈嘈而微音,詠《悲翁》之流思。"

⑼故人:舊交;老友。《莊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於故人之家。"

⑽平陵:一作"平林",地名,在襄陽之西。此指韋陟任職之地。

白話譯文

城郭荒涼本自荒涼冷落,萬里山河分外遼闊澄空。

秋高氣爽顯得太陽更遠,南歸鴻雁傳來哀鳴淒切。

塘水寒碧倒映殘荷枯草,館舍高聳飄落幾葉梧桐。

正當這一年將盡的時節,顧影徘徊吟詠起思悲翁。

老朋友已經難以見到了,你寂寞地獨處平陵之東。

名家點評

《唐詩廣選》:王元美曰:由工入微,不犯痕跡。

《唐詩鏡》:疏冷。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陳彝曰:敘景瀟灑。"顧影問悲翁"情慘。蔣一梅曰:淡而有味。

唐賢三昧集箋注》:其妙處純在自然。六朝人名句足千古者,莫不是自然。高致自然,讀之使人氣平。

《唐賢清雅集》:高疏細密。"寒塘"二語,尤見風調。

作品鑑賞

此詩首聯開門見山,直接描寫邊塞孤城的蕭條衰敗。一座非常荒涼,被人荒廢的池城,隨着歲月的侵蝕,更添了些歲月斑駁的痕跡,越發地衰敗,荒涼。極目望去,萬里河山只一片空曠寂寥,這空不只是空間的空虛,也是回首後,戍守邊疆,保家衛國之事業付諸東流的空。這一聯中,一"自"一"空",如神來之筆,畫龍點睛。自,表現了城池荒廢,自身自滅,無人管轄的悲涼。或許當年無數英雄為戍守家園在此叱咤風雲,而如今,那雄偉壯闊已消失殆盡,只雜草叢生,一片衰颯。

空,亦是沉重的悲涼,這廣闊的邊城曾經何等的壯闊,何等地雄偉,如今,"浪花淘盡英雄",英雄事業轉頭空。無盡的蒼涼,無盡的悲壯,盡在這"自"與"空"中。後來杜甫《蜀相》詩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也用了"自"與"空",應為受此詩啟發。

第二聯,落筆於高空。秋氣肅殺,高遠闊大的邊城景象,只孤城一座,"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蒼涼。滿目瘡痍,抑制不住滿心悲愁。忽城外幾點孤雁,悽厲的鳴叫傳入耳際,那是尋找同伴的哀鳴,是跋涉在故鄉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腸。鴻雁尤可展翅飛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涼之地了,不禁自問何時能歸鄉。內心的愁緒與陰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層。

第三聯,詩人從身邊的細節着眼。城池的荒廢,秋日的高迥,欲躲避了這滿眼的肅殺的景象,可眼前池塘凜冽的水,岸邊衰敗的草,驛館外稀疏枯乾的梧桐,處處如此,又能夠向何處逃呢。而現在恰是年終之際,歸鄉也不得,既然躲不過,那就直面這肅殺之景,高詠一曲《思悲翁》。古人杜康以解憂,今詩人詠歌以遣懷。孰不知,"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第四聯,詩人故作剛強,似勉強還能控制住內心無限的惆悵、悲涼。

至尾聯,忽念及自己在這偏遠的邊塞荒城上,竟無一好友相伴,一時所有的情感如開閘之水,奔涌洶湧出來,再也難以控制了。全詩至此,戛然而止,但那難以遣懷的悲愁,卻久久不散。

縱觀全詩,首句概寫,第二聯亦從大處落筆,而第三聯則從身邊細節入手,由遠及近,層層遞進。且精煉簡潔地描繪出邊塞荒涼之景,借悲景訴悲情。至結尾兩聯,則環顧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層,至顧荒城之憂,思故鄉之輩,懷故人之戚,愐肅秋之愁,夾雜纏繞如奔騰河水,晝夜不息,盪氣迴腸。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因篤信佛教,又被稱為「詩佛」。][2]

公元701年,生於蒲州(今運城永濟市)。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政,擢為右拾遺,次年遷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為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此後半官半隱居。安史之亂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下獄。因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終尚書右丞。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3]

視頻

于丹談王維的詩

蔣勛說中國文學:王維的山水詩

參考資料

  1. 《奉寄韋太守陟》 詩詞古文網;
  2. 王維簡介 詩詞古文網;
  3. 王維詩人的簡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2-21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