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奇靜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奇靜脈

奇靜脈由右腰靜脈向上穿右膈腳進入後縱隔而成,於主動脈胸部和食管胸部的右後方沿脊柱右前方走行,沿途收集大部分右肋間後靜脈、半奇靜脈、副半奇靜脈以及食管胸部,心包、主支氣管的靜脈。至第4胸椎高度,奇靜脈彎向前方形成奇靜脈弓,跨右側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靜脈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奇靜脈
  • 外文名: vena azygos
  • 起自: 右腰升靜脈
  • 穿膈:主動脈裂孔

目錄

1 解剖結構:

2 奇靜脈的組織結構及其周圍結構:

解剖結構

1、奇靜脈:

由於上腔靜脈與下腔靜脈之間被心臟所隔,所以在胸部沒有與胸主動脈相當和伴行的靜脈干,因此胸壁和胸腔內大部分臟器的靜脈血都匯入一條特殊的靜脈,稱為奇靜脈。此靜脈於膈的右腳處起自右腰升靜脈,沿胸脊柱的右側上升,至第4胸椎體高度轉彎向前鈎繞右側肺根的上方進入心包腔內注入上腔靜脈。奇靜脈收集右側的肋間靜脈、食管靜脈、支氣管靜脈和半奇靜脈的靜脈血半奇靜脈起自左腰升靜脈,約平第9或10胸椎體高度向右橫過脊柱注入奇靜脈。它主要收集左側肋間靜脈、食管靜脈和支氣管靜脈的靜脈血。

奇靜脈的上端注入上腔靜脈,而下端起自下腔靜脈系的腰升靜脈。因此,奇靜脈是溝通上、下腔靜脈的重要通道之一。當上腔靜脈或下腔靜脈回流受阻時,則上述通道即成為重要的側副循環途徑之一。

2、靜脈:

凡是運送血液回到心房去的血管都稱為靜脈。按管徑的大小,也可分為大、中小和微四級。管壁的結構與動脈基本相似,由內、中、外三層膜組成。三層膜的界限不很清楚,其中膜層較相應的動脈薄,彈性組織和平滑肌都不如動脈發達,因此,彈性和收縮性小。但外膜比較發達。靜脈有淺靜脈和深靜脈之分,兩者之間相互通連。淺靜脈位於皮下,故又稱為皮靜脈或皮下靜脈。深靜脈位於深筋膜深面或體腔內,與同名動脈伴行。一般中小動脈的伴行靜脈有兩條。所以靜脈的數量多,與相應的動脈比較,靜脈的管徑大、管壁薄、彈性小,並有由內皮向腔內形成的靜脈瓣,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此外,靜脈比動脈的變異大,甚至同一條靜脈的不同區段往往也有較大差異。

管徑約在10毫米以上的靜脈,一般稱為大靜脈。如上、下腔靜脈、無名靜脈、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和股靜脈等;管徑在10毫米以下,2毫米以上者,稱為中靜脈;2毫米以下,300微米以上者稱為小靜脈。小靜脈由微靜脈移行而來。

靜脈的功能是將全身各部的血液導回心臟。靜脈血液回流的動力是靠靜脈管內的壓力差,而不是管壁本身的收縮。影響靜脈壓力差的因素很多,如心臟的收縮力、重力、體位、呼吸運動、靜脈周圍肌肉收縮、擠壓和相應部位動脈搏動等。

奇靜脈的組織結構及其周圍結構

奇靜脈系上腔靜脈的屬支。奇靜脈起自右腰升靜脈,沿胸椎體右側上行,在第4或第5胸椎水平,稍向前彎曲,繞右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靜脈。奇靜脈接受右側肋間靜脈、食管靜脈和半奇靜脈的血液。奇靜脈經過中的支流,自前收集胸腔後部臟器的靜脈血,自後收集靜脈叢的靜脈血,向下與腹後壁的靜脈吻合,兩側與肋間靜脈相連。因此,它是溝通上、下腔靜脈的通路,這些廣泛溝通吻合關係,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

奇靜脈是右腰升靜脈向上延續至胸部的縱行靜脈,它主要收納胸壁和後縱隔器官的靜脈回流,並且是上、下腔靜脈之間的重要連接通道之一。奇靜脈從右腰升靜脈和右側肋下靜脈的會合處開始,有時還有小支起於下腔靜脈(腎靜脈平面)或上位腰椎體前方的靜脈叢,這些小支稱為腰奇靜脈。

上行經膈內側腳與中間腳之間(或主動脈裂孔)進入後縱隔,繼在食管後方沿胸主動脈,胸導管右側上行,約達第4胸椎平面時,弓形向前繞過右肺根上方,匯入上腔靜脈,偶爾匯入右頭臂靜脈或右胸廓內靜脈。奇靜脈在其行程中,沿途收納屬支匯入:前方收受食管靜脈、支氣管靜脈、心包靜脈等;右側接受除第1肋間靜脈以下的諸肋間靜脈,左側在第8~10胸椎間,有半奇靜脈匯入。

半奇靜脈由左側下部肋間靜脈及副半奇靜脈匯合而成,副半奇靜脈則收集左側中上部肋間靜脈;副半奇靜脈也可直接注入奇靜脈。奇靜脈後方收受來自椎內、外靜脈叢的靜脈;奇靜脈和半奇靜脈的下方又可借腰升靜脈與髂總靜脈(屬下腔靜脈系)相連,由此即形成溝通上、下腔靜脈的重要通路之一。

這些廣泛的吻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當上腔靜脈或下腔靜脈血流受塞時,上述吻合通道就成為側枝循環的重要途徑。由於奇靜脈與椎內、外靜脈叢交通,此兩叢又與顱內靜脈竇交通,故胸腹腔的感染可擴散至顱內,反之亦然。

奇靜脈、半奇靜脈和副半奇靜脈的變異較多,根據三者的存缺,

可分為四個類型:

①三條靜脈皆存在者最為多見,約占66%;

②副半奇靜脈缺如者約占27%;

③半奇靜脈缺如者約占5%;

④半奇靜脈和副半奇靜脈均缺如者僅占2%。 此外,奇靜脈還可能在左側形成,然後繞過肝左葉後方而終於冠狀竇[1]

參考文獻

  1. 奇靜脈,醫學百科,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