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拼音:yí)是現代漢語次常用字 ,最早見於金文 。從大從弓。本義為討平、平定。由討平、平定義引申為除去、誅滅等義,由剷平引申為平坦義,由平坦引申為平安、平和等義。又古代東方部族善於使用弓箭,也以「夷」代指東方部族。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以脂切。 說文解字注 各本作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 淺人所改耳。今正。韻會正如是。羊部曰。南方蠻閩從蟲。北方狄從犬。東方貉從豸。西方羌從羊。西南僰人、焦僥從人。蓋在坤地頗有順理之性。惟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篆從大。則與夏不殊。夏者、中國之人也。從弓者、肅愼氏貢苦矢石砮之類也。以脂切。十五部。出車、節南山、桑柔、召旻傳皆曰。夷、平也。此與君子如夷、有夷之行、降福孔夷傳夷易也同意。夷卽易之暇借也。易亦訓平。故暇夷為易也。節南山一詩中平易分釋者、各依其義所近也。風雨傳曰夷悅也者、平之意也。皇矣傳曰夷常也者、謂夷卽彝之暇借也。凡注家雲夷傷也者、謂夷卽痍之假借也。周禮注夷之言屍也者、謂夷卽屍之暇借也。屍,陳也。其他訓釋皆可以類求之。 [9]

康熙字典 〔古文〕𡰥《唐韻》《廣韻》以脂切。《集韻》《韻會》《正韻》延知切,竝(並)音姨。平也,易也。《詩·周頌》: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又大也。《詩·周頌》:降福孔夷。

又安也,悅也。《詩·鄭風》:旣見君子,雲胡不夷。

又等也,儕也。《禮·曲禮》:在醜夷不爭。《史記·張良傳》:諸將陛下等夷。

又陳也。《禮·喪大記》:男女奉屍夷於堂。《周禮·天官·凌人》:大喪共夷槃冰,牀曰夷牀,衾曰夷衾,皆依屍為言。

又夷俟,展足箕坐也。《論語》:原壤夷俟。

又誅滅也。《前漢·刑法志》:戰國時,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

又傷也。《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 。又芟也。《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夏日至而夷之。

又陵夷,言凡事始盛終衰,其頺替如丘陵漸平也。《前漢·成帝紀》:帝王之道,曰以陵夷。

又地名。《左傳·隱元年》:紀人伐夷。註:國在城陽莊武縣。《莊十六年》:晉武公伐夷。註:采地。《僖二十三年》楚伐陳,遂取焦夷。註:焦,譙縣,夷,城父,竝(並)陳地。

又要服。《書·禹貢》: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

又嵎夷,東表之地,在今登州。《書·堯典》:宅嵎夷。

又馮夷,河伯也。《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游大川。郭璞《江賦》:冰夷倚浪。《𥠇天子傳》:河伯無夷之所都居。註:冰夷,無夷,竝(並)卽馮夷。

又《淮南子·原道訓》:馮夷,泰丙之御也。註:二人名,古之能御隂陽者。《容齊隨筆》此別是一馮夷。

又女夷,風神名。《淮南子·天文訓》:女夷鼓吹,以司天和。

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勝。相傳籛鏗之子,長曰武,次曰夷,隱此得道,故名。

又水名。夷水,出襄陽及康狼二山之閒。《水經》:漢水過宜城,夷水注之。

鴟夷,酒器。揚雄《酒箴》:鴟夷滑稽,腹大如壷。《吳越春秋》:吳王取子胥屍,盛以鴟夷,而投之江。《史記·貨殖傳》:范蠡變名易姓,為鴟夷子皮。

辛夷,花名。《楚辭·九歌》:辛夷楣兮藥房。

留夷,香草。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

又《諡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靜,竝(並)曰夷。

又姓。周齊大夫夷仲年之後,見《統譜》。

又人名。伯夷,舜秩宗之官。

又孤竹君之長子曰伯夷。

優婆夷。《梵書·翻譯名義》: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所云清淨男女也。

又與彝同。《孟子》:詩云:民之秉夷。詩本作彝。

葉羊吏切,音異。馮衍《顯志賦》:攢射干雜蘼蕪兮,結木英與新夷。光扈扈而揚耀兮,紛鬱郁而暢美。美音媚。新夷卽辛夷。本作𢓡。一曰古遲夷通。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