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湖源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湖源鎮地處臨安市東北部,全鎮總面積243平方公里,是臨安市地域面積最大的鄉鎮。鎮政府駐青雲村,轄20個村、4個居民小組。2006年,全鎮總戶數11437戶,其中,農業10430戶;總人口33075人,其中,農業人口32348人。有 外來人口425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1‰。耕地面積27257畝;山林面積27.34萬畝。 [1]

產業情況

該鎮按照提升主導產業、恢復傳統產業、開發新興產業、深化加工產業的步驟,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加強環境治理,關停或整治不利於環境建設的企業。實施農業八大基地工程,即建設雷竹無公害示範基地、東天目高效竹筍示範基地、天目高山香榧基地、南莊大門塢水果基地、須山高山花卉基地和高山蔬菜基地、東坑名茶基地、素雲香榧基地。開展 防護林、生態公益林建設,並編制《太湖源鎮林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和《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生態建設

背景

太湖源鎮位於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天目山東麓,因養育着千百萬江、浙、滬人民的浩淼太湖源頭座落於此而得名。早些年,這裡的農民依靠砍樹過日子,大量的天然林被砍伐、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導致暴雨、泥石流等災害頻頻發生。自從人們認識到,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生活方式終將導致人與自然都走向窮途末路的道理之時,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結合生態保護搞經濟林開發,因地制宜的發展無公害竹筍、有機茶和山核桃生產,亂砍濫伐現象得到控制。當太湖源再次呈現出綠意蔥濃的景觀時,村民的人均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太湖源鎮 森林覆蓋率已達78%,竹林、經濟林面積達11萬畝。    發展    找到正確致富之路的太湖源鎮,經過幾年的努力建設,無論是生態,還是工農業經濟,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3年全鎮 工農業總產值已達到40億元,財政收入357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6068元,一躍成為臨安市的八大經濟強鄉鎮之一。    成就    同時,由於幾年來太湖源鎮在生態環境方面投入大力保護和改造,自然生態景觀良好,先後被評選為「國際示範林鄉村林業 可持續發展示範點」,「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基地」,「杭州市 新農村建設基地」,現有生態公益林18萬畝,生態示範村6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10個。2002年被國家環保局評為全國首批「環境優美鄉鎮」,在首獲該榮譽的全國14個鄉鎮之中,太湖源鎮是浙江省唯一入選的鄉鎮。2005年,鎮政府又提出了「工業強鎮、農業大鎮、 生態美鎮、建設亮鎮、文明建鎮」的工作思路。

環境旅遊

太湖源為 峽谷地形,十里長谷-龍鬚峽谷內絕壁夾峙,青山連綿,綠樹成蔭,山花爛漫,清溪長歌,懸瀑飛瀉,原始的自然景觀是它最永恆、亮麗的風景,無不令人神往。 掠過滋潤、豐盈的山野自然風光,最讓人追憶的是那漫過童年夾着稻草香的農莊炊煙。太湖源的「農家樂」可以讓疲憊的穿梭於鋼筋從林中的都市人,接受一場歸隱自然寧靜與純厚的心靈滌盪。為提高服務質量,管理者們還提出了「建優美環境迎客,以文明禮貌待客,讓健康安全伴客,深厚情感送客」的服務宗旨,以至於太湖源的農家風情讓一批又一批的都市人「沉醉不知歸路」。境內的太湖源、 神龍川、 東天目山等旅遊景點,山清水秀,環境宜人,開發中注重保護 生態資源。全年接待遊客24.2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500餘萬元。 [2]

  

經濟發展

經濟數據

農業總產值 財政總收入 農村經濟總收入 村級集體經濟 存款餘額

工業總產值 工業銷售產值 規模企業 節能燈 鑫富藥業 華興集團 樹膠 木紋紙 外貿公司 自營進出口權 元東

里畈村 橫路村 國家林業局 東坑村 有機食品認證

農產品加工 平頂山 宅基地 夏村水庫 羅成 人工造林 公益林

基礎設施

太湖源、神龍川和東天目山3家 旅遊公司2006年共接待遊客43萬餘人,門票收入1200餘萬元,涉旅收入8000餘萬元;100餘戶「農家樂」 經營收入700餘萬元。全鎮有商店380餘家、放心便民店53家。全年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億元,比上年增長12.8%。    投資150餘萬元,建成 垃圾中轉站;完成南莊雨污水管網改造、集鎮 道路綠化工程;實施青溪老街西段改造、城防樣板段建設等工程。配合13省道改建工程,移民 拆遷安置工作基本到位。各村設置 垃圾箱320餘,鎮村兩級共有 保潔員65名,基本實現農村垃圾集中 無害化處理。梅家、畈龍、南莊、盛村塢等村推廣集中式 生活污水淨化處理工程。光輝、方人頭、夏村、溪口、橫路5個村通過重點整治村建設驗收,溪里村通過杭州市級示範村驗收, 白沙、泥川、溪里等村獲省級或杭州市級文明村、衛生先進村等榮譽。 [3]  

 

社會事業

教育醫療    2006年全年 教育經費投入近300萬元,共撥教育獎勵金近40萬元。青雲萬冊圖書館被列為 杭州圖書館網絡流通點之一,建立泥川、光輝、白沙等4個村級圖書流通點。新型 合作醫療參保率91%。是年,太湖源鎮被評為浙江省首批興林富民示範鎮和浙江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鎮 計劃生育率97.1%。    飲水工程    夏村飲用水工程是臨安市「千庫保安」工程之一。工程於2006年7月開工,總投資570餘萬元,以夏村水庫為基礎,建有一個1100噸容量的蓄水池,鋪設各類引水管道共27650米。年底,工程竣工,並投入使用。其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標準,可以解決6000人口的飲水問題,直接受益人口4964人。    改革開放30年,太湖源鎮依託獨特的 生態資源優勢,堅持 生態經濟化、經濟 生態化的發展理念,通過一系列農村制度變革,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與活力。 [4]

  

歷史沿革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太湖源鎮這片熱土上有四個公社,分別是青雲公社、 東天目公社、楊嶺公社和臨目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改稱 青雲鄉、東天目鄉、 楊嶺鄉和臨目鄉,隨後在上世紀90年代末青雲鄉改成了 青雲鎮,2001年三鄉一鎮合併為太湖源鎮。    太湖源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壯大鎮域工業,加快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建設 生態文明,全力以赴推進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不斷加強民生保障,全面提升政府執政能力。

新農村建設

   三農問題解決了,就達到了造福一方的目標,和全國所有鄉鎮一樣, 太湖源鎮大力開展 新農村建設,全鎮由原先的51個村合併成現在20個村,村村把新農村建設搞得熱火朝天。 如今的農村一改以前的「破、亂、髒」,各村立足實際,組織、動員廣大村民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道路硬化、綠化、路燈亮化、庭院美化、衛生潔化以及圖書室、醫務室、改水改廁、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等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環境衛生整治,使農村的生產條件和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現在全鎮在全力推進「 清潔鄉村」建設活動,所有的道路、河道和村民的 生活垃圾都有專門的保潔隊伍進行收集管理,送往鎮建 垃圾中轉站進行打包處理。同時各村陸續投入資金對村裡的 生活污水進行統一納管處理,做到了山更青、水更綠、環境更美。太湖源鎮黨委、政府以全新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路,遵循「突出特色、多種經營、促進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紮實推進效益農業,繼續優化農業結構。2007年新建夏村500畝 山核桃生態化經營園區, 光輝村新開發420畝白茶和 白沙村400餘畝高山玉米基地。2008年在碧淙村、光輝村實施1200餘畝的 雷竹退化林改造示範工程, 南莊村建立了200多畝連片的水果基地, 高雲、東坑、光輝和 射乾等村的 香榧種植面積已達3000餘畝, 天目青頂東坑茶總產量實現19噸,總產值220萬元。在原先的基礎上優化山核桃、竹筍等經濟作物、拓展種植高山花卉、 觀賞竹等新產品,同時積極開展農民素質培訓,提高了全鎮農民創業致富能力。 改革開放初期, 農村從業人員多,企業少,且都是集體所有,創辦的都是如 造紙廠、 服裝廠、木材加工廠、花茶廠、竹削板廠等,多以資源消耗性為主,沒有一家私營企業,更沒有所謂的「 個體戶」,效益可想而知了。那時候工人農民差不多,做工也是掙 工分,年收入也就四、五百元。隨後 企業改制、拍賣、重組,經歷了一波又一波變革,發展到太湖源鎮共有非 公有制 規模企業48家,大小掛牌企業共141家, 個體工商戶1000餘家。2007年全鎮 工業總產值超50億,並確立「5年之內工業產值沖百億」的目標,鞏固全市工業經濟強鄉鎮的地位。太湖源鎮全力打造工業平台建設。其中青雲區塊以先進 裝備製造業,精細化工、 裝飾紙為主導產業,總規劃面積150公頃,其中山地73公頃。現建設區塊征地總面積500餘畝,完成土地平整工作的80%。楊嶺區塊以 綠色照明(光源)等為主導產業,規劃面積100公頃,其中山地40公頃,現已征地面積179畝,現已完成區內土地平整,道路框架基礎建設,完成三杆移位規劃,已有1家企業進場施工。積極招商引資,多個投資進駐項目正在協商中。隨着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城裡人嚮往到山裡遊山玩水,呼吸新鮮空氣。太湖源鎮於1996年開始旅遊開發,至今已開發出太湖源景區、 神龍川、 東天目山3個旅遊景點,其中太湖源景區是 臨安市第一個生態旅遊景點,開闢了臨安生態旅遊的新紀元。2007年旅遊業在東天目山景區停業開發建設的情況下,仍實現了涉旅總收入突破億元大關的目標。全鎮農家樂現有經營戶141戶,床位2674張,並全面啟動農家樂證照辦理及從業人員體檢等工作,高規格舉辦農家樂從業人員培訓班,進一步規範管理農家樂。此外太湖源鎮早在2004年創建了「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完成全鎮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收集到5000餘條線索,撰寫了20餘萬字的匯編材料;配合完成市志編寫工作,傳承了當地寶貴的文化遺產。積極創建市級學前教育示範鄉鎮,提高標準化教學水平,2008年10月份,還舉辦了青雲中學50周年校慶;通過「百村種文化」活動,一些村紛紛在原有基礎上新建或加強了自己的文體隊伍,其中 梅家村的「吳越雙獅」曾參加過法國的 尼斯狂歡節;舉辦 全民運動會,青年 籃球賽等多項農村比賽活動,成功創建了「浙江省體育強鄉鎮」。文化生活一片欣欣向榮。由於太湖源鎮社會經濟事業蓬勃發展,原有的交通道路日益跟不上車流量的需要,自2001年三鄉一鎮合併以來,共大修、新建、砂改油公路350餘公里,以前「雨天黃泥路,晴天黃沙路」的情況大為改善。2004年,13省道錦城至里畈段改建工程開工,於2007年12月正式開通。該路段全場14.58公里,總投資約1.7億,這條路的建成,大大縮短了太湖源鎮至 錦城街道的路程,一改以前車流量大導致 交通堵塞頻發的狀況,極大地提升了全鎮的區位優勢,改善了投資和 旅遊環境,加快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