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平洋赤道潛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太平洋赤道潛流是中國漁業資源學裡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太平洋赤道潛流,亦稱「克倫維爾海流」。太平洋海域的赤道潛流是一支流程長、流速較穩定的獨立流系,它是僅次於南極繞極流的世界第二長海流

太平洋赤道潛流,位於赤道兩旁南、北緯2度之間,海面以下100~300米深的水層中,厚度約為200米,寬度300千米左右,從亞洲東部菲律賓外海向東,流到美洲西部加拉帕戈斯島附近,流長1.4萬千米。海流的核心位置自西向東逐漸上升,在東部沒有風的時候有時可達到海面。最大流速100~200厘米/秒。

近十幾年又發現,在太平洋赤道潛流兩側,南、北緯5度處,還分別存在着一支潛流,位於200~300米水深處。這兩支潛流的性質,既不同於表層海流,又與赤道潛流有所區別。它們愈向西,愈靠近赤道,深度也變得愈淺,在太平洋中部與赤道潛流合為一處。

1951年,美國科學家克倫威爾在太平洋赤道海域進行鮪魚科魚類生活環境條件研究的時候,選擇了一個穩定的東南信風盛行的海區,且西向的南赤道海流流經此海區,當他布下釣魚工具時,令人不解的事情發生了,雖然此海區的海流是向西流動的,但克倫威爾布放的沉到海面下的釣具卻都向海流相反的方向漂着。起初,克倫威爾以為是自己沒有放好釣具,經過反覆調整釣具,結果還是一樣;後來,克倫威爾針對這種現象設計實驗,獲得了不同海域、不同水深的各種流向、流速等水文數據,並將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研究;最後,他斷定,在赤道海域的表層海流之下,存在着一支像灣流那樣巨大而穩定的逆向海流。不幸的是,克倫威爾於1957年對這個逆向海流進行考察時獻出了生命。為了紀念這支潛流被發現,人們將其命名為「克倫威爾海流」,也叫「赤道潛流」。之後,經過各國海洋學家的艱苦努力,最終查明,赤道潛流在三大洋中都存在,且都是沿赤道方向自西向東流動,橫越大洋,在2°S及2°N的海區內,形成一支與赤道對稱的狹窄海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