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太和拳全稱為武當太和拳,發源地在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為武當山道教本山拳之一、中國傳統武術拳法之一。
太和拳共有二十二式,與地支十二數之合數,內含太極、陰陽、五行、八卦周流運化之理,以贊化育之道,具有山野蓑衲之風、桃源野鶴之態。[1]
太和拳簡介
古來,由於受武當道門戒律之約束,武當太和拳從不外傳,內傳也須擇徒而教。在歷代傳承過程中,也僅為師父身教為主,言傳為次,從不留圖譜文字。
太和拳總共二十二式。究其二十二式之制定,大致十數,與地支十二數之合數,內含太極、陰陽、五行、八卦周流運化之理,以贊化育之道。
太和拳二十二式演練極為簡單樸實,具山野蓑衲之風,有桃源野鶴之態。然據永光道長所言,學得此拳後,若能循徑深入,習百遍有百遍之迥異,習千遍有千遍之體悟,習萬遍有萬遍之升華。此乃一層學力見一層功夫,一層功地得一層效益。若能日日兼及內丹靜功,則相得益彰,日新月異。
論及太和拳行功奧要,無多贅語。立如峰穩,動若雲悠,一動百動,一靜百靜。穩穩靜者如無極,堅不可摧,牢不可破;悠悠動者似太極,無堅不摧,無牢不破。穩時無物無我,動時得意忘形。柔至極,慢至極,方能堅至極,快至極。太和之拳貴在太和。太和乃至極,至極乃無極。太和亦大和,大和亦大合。此謂人之一身,行功時五官七竅、四肢百骸,乃至毛孔細胞,無一處不相合也。
太和拳二十二式,由無極而生太極,由太極分開兩儀,運動陰陽,陰陽交合運變,最後復歸無極,處處體現着圓旋、中正、松靜、柔綿之動。久習之,必有混圓之氣場隨身而動。不得其境者,必從理法上詳察之。故武諺有雲:"不在千招會,只在一招通。"誠無謬矣。
後經湖北省體委挖掘,由武漢周忠明獻出。周忠明幼年從外公葉青老人學得此拳。葉青原籍山東,因家貧漂泊江湖學得拳藝。潔操自守,亦不授徒,後落籍錦西,1969年89歲時老終。據稱太和拳有六路:即小青、大青、穿手、行門、雲撲、煉掌。周忠明所學為第四路"行門",而行門乃六路之總要。全套動作有45勢。
太和拳以三樁功法為根本,以內氣運行為主導,強調"練拳先練樁,練樁先練氣,練氣先練意"。三樁:陰陽樁、搖樁、朝天樁。拳訣雲:開合兩檔,陰陽二樁,左右逢源,前搗後仰,倒海翻江,對天燒香。
拳勢要求:頭頂項領,以意領氣,運氣行樁,依樁走架,動作緩慢相兼,剛柔相濟,注重樁、步、腿法。步法麒麟步、熊步、旋鏟步;手法以拳、肘為主;腿法有正撞、斜攔、反身橫擺倒掛等。要求滾身進,側身退,全身螺旋擰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