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太古代 |
太古代,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該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稱為太古宙。該時期延續時間長達15億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確地質記錄的最初階段。由於年代久遠,太古代的保存下來的地質紀錄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關鍵時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命的形成都發生在這一重要而又漫長的時期,大約39億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殼,至35億年前大氣圈、海水開始形成。
簡介
太古代(Archeozoic)最古的地質時代。一般指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到25億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藍藻)普遍出現這段地質時期。"太古代"一詞1872年由美國地質學家達納(J.D.Dana)所創用。當時形成的地層叫"太古界",代表符號為"Ar"。主要由片麻岩、花崗岩等組成,富含金、銀、鐵等礦產,構成各大陸地殼的核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非洲、南美的東北部、加拿大、芬蘭、斯堪的那維亞等地;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內蒙古和山西等地,亦有太古代地層露出。1970~1980年,一批科學家連續報道了在澳大利亞西部諾恩·波爾(NorthPole)地區35億年前的瓦拉烏納群(Warrawoonagroup)地層中,發現了一些絲狀微化石。這是迄今在太古代地層中發現的、比較可信的最早化石記錄。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無生命出現。
也有把38億年以前稱為冥古代,25-38億年前稱太古代。
評價
太古代是地質年代中最古的一個代。約開始於46(或50)億年前,結束於24億年前。發現的化石僅有晚期出現的菌類和低等的藍藻。由於經過多次的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所有岩石受到深度的變質,所以化石很難保存下來。在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山西等地都有太古代地層出露。
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地質年代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或同位素年齡)兩種。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的相對新老關係和它們的時代順序。
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3紀。
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
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
新生代只有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三個紀。
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準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絕對年齡是根據測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
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2億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