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原迎澤大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原迎澤大橋

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橫跨太原汾河上雄偉壯觀的迎澤大橋,是建國初期中央對太原市市政建設的首次投資。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太原迎澤大橋

全長:480米

建成時間:1954年

城市:太原市

迎澤大橋

1954年

迎澤大橋建成

l月l日,施工歷時一年的迎澤大橋全線竣工。這座鋼筋混凝土懸臂式橋樑,全長 480米,車行道寬12.4米,是太原橋樑史上五十年代之前最長最寬最宏偉的大橋。

10月l日「一橋兩路」竣工通車。該工程為我市城市道路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我市重要的形象工程。工程僅歷時11個月。新建的迎澤大橋包括東西立交引橋和主橋,全長 970米,主橋長51l. 6米,寬50米,分8條機動車道、2條非機動車道和2條人行道,是目前國內過河城市橋樑中最寬的橋。

從施工技術的角度講述了預應力筋張拉及孔道壓漿技術。預應力筋張拉包括了波紋管定位 ,錨下墊板、螺旋筋、預埋 ,鋼絞線張拉準備工作 ,鋼絞線張拉等。指出孔道壓漿包括壓漿參數、壓漿準備工作、孔道壓漿操作、壓漿注意事項、操作安全等

1955年,築建迎澤大街的第一期工程打響。歷時一年,從五一廣場至迎澤大橋,一條長近10華里的坦途,來到了人間。之後的十餘年間,迎澤賓館、并州飯店、財貿大樓、電信大樓、工人文化宮……緊步迎澤大街的問世,陸續嵌鑲在大街的兩畔。1976年,伴隨着太原新火車站的誕生,迎澤大街的第二期工程動土。兩年之後,迎澤大街二期工程告竣,五一廣場之東直達東山腳下,又出現一條坦途,原稱迎澤東大街,後併入迎澤大街。之後,又是新的高層建築,如雨後春筍,矗立於大街兩側:郵電大廈交通大廈三晉大廈雲山飯店電力大廈友誼大廈唐明飯店……時至今日,寬闊筆直的迎澤大街兩邊,基本了太原市最高的大廈群,最美的大廈群,最繁華的大廈群。成為太原人民最願意涉足的地方。當然,說迎澤大街上薈萃了太原的高層大廈還僅僅是一個方面。最美的街頭遊園:廣場小遊園、珠林園、墨藝園、濱秀園……,不也分別點綴在迎澤大街的兩側嗎。還有最美的街心花池,花壇、廣場草坪、車站花壇、大南門花壇,以及沿街的城市雕塑,把個迎澤大街裝點得絢麗多彩,雍容雅致。迎澤大街跨迎澤大橋到河西之後,被稱為迎澤西大街,原來的迎澤西大街,到千峰附近後,向西北彎曲而去。1986年,迎澤西大街延升取直工程開工,到1987年,形成了東起迎澤橋頭,西至下元丁字路口的迎澤西大街。1996年,迎澤西大街打通工程開工,工程人下元路口一直通向西山腳下。1996年國慶節,全長十公里的迎澤大街歷經四十載之後終於全線貫通。1997年國慶節,寬達50米的新迎澤大橋建成通車,為太原人的十里長街夢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時代在前進,社會在前進,人類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敦促着迎澤大街舊貌換新顏,它必將隨着太原古城的再騰飛邁進新的境界。

乘火車來太原,走出車站,展現在你面前的就享譽中外的迎澤大街。沿大街西行4.5公里,就到了迎澤大橋。迎澤大橋之名,源於它所連接的東西迎澤大街,而迎澤大街之名,則源於大街原址旁邊的迎澤門。如今的迎澤門早己灰飛煙滅,而迎澤大街和大橋風華正茂。你站在大橋上,會看到車水馬龍,但井然有秩;你站在橋頭,會看到碧波蕩漾,花團錦簇。今日之迎澤大橋,用雄偉、壯麗、寬闊、平坦等詞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但在太原的歷史上,汾河橋卻是另外一副樣子。

在汾河上建橋,最早應該是唐代。當時的并州長史李績修建了橫跨汾河向東城送水的「晉渠」。宋初潘美平定北漢時,曾多次在晉陽城外的汾河橋與北漢名將楊業交戰,唐代的汾河橋也在那場戰爭中遭到破壞。為此,趙匡胤曾下令砍伐西山林木重建汾河橋。

汾河再次建橋已到了民國時期,在修建太原至軍渡的公路時,在太原汾河上修建了一座木結構的公路橋,這座橋在抗日戰爭中被炸毀。

日軍占領太原後,日偽政府修建了一座700米長的矩形「洋灰橋」,其寬度僅有6來,其中車道5.5米,僅能容一輛汽車通行。其結構為鋼筋水泥排架式橋,最大荷載12噸。民國31年(1942年)10月開工建造,由偽山西省建設總署太原工程局主持,福昌建築公司負責施工,次年7月竣工通車。那是當時連通兩岸的惟一通道。

迎澤大橋是新中國建立後在汾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橋。這座橋全長480.5米,寬15.4米,其中車道寬12米,全橋29孔,28個橋墩,為鋼筋水泥重力式橋墩,現澆鋼筋水泥懸臂式板梁,橋上裝有波浪式的欄杆,堪稱當時市政建設工程的傑出範例,這在當時是全國最長的雄偉壯觀的公路橋,因而贏得了「華北第一橋」的美譽。大橋於1953年1月1日開工,1954年1月1日舉行了通車和命名典禮。與它毗鄰的「洋灰橋」也被保留下來,作為上行的非機動車道繼續使用。

此後,迎澤大橋就成了太原市的標誌和一處靚麗的景觀。他象一位不知疲倦的壯士展開長長的兩臂,日夜承擔着千千萬萬行人和車輛的負重,為太原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師範美術班學生的寫生都要到這裡耒。據說,當年某外國首腦來太原參觀,有關部門組織群眾夾道歡迎,其「道」就安排在迎澤大橋上。

40多年後,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太原經濟迅猛發展,交通流量增大,昔日的「華北第一橋」已成為交通的「瓶頸」,加之長期超負荷運行,橋樑結構受到嚴重損壞,他象一位老人一樣也需要休息了。市里決定建一座與十里長街相適應的新橋。消息傳出,人們爭相轉告,不約而同扶老攜幼奔向迎澤橋,有的照相、吟詩,有的凝視、沉默,大家用各種形式同舊橋告別。筆看曾在橋上遇見一位老者,他正在同兒孫講述迎澤橋的歷史。他說,建橋時,他任青年突擊隊長,曾經兩天兩夜不合眼奮戰,整整一年未曾回家,橋上的一磚一石都有他的血汗。橋建成以後,他每天走呀,每天看呀,橋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今天,他退休,大橋也要退休了,真捨不得呀!說着說着潸然淚下,周圍的人都被他感動了。

與此同時,新橋建設者們正爭分奪秒地作着建橋準備。鐵十二局是由原鐵道兵二師集體轉業來的,他們發揚戰爭年代敢打敢沖的拚命精神,用不到四天的時間搬運完設備和準備材料,用了18天時間奇蹟般建成一座人車兩用的便橋。技術人員在橋墩上打了2萬多個炮眼,安放了480公斤炸藥。

記得炸舊橋那天是1996年11月1日,秋風瑟瑟,汾河兩岸擠滿了成千上萬的人。人們懷着戀戀不捨的感情眼看着舊橋「壽終正寢」,同時又以急切的目光期待着新橋建設工地。突然,警報響了,喇叭里傳來指揮員發出的倒計時聲音:5--4--3--2--1,隨着一聲「起爆」,轟隆一聲巨響,兩條白煙突然升起,接着是一陣爆雨般磚頭石塊落地聲,迎澤大橋從人們眼中消失,而那座「洋灰橋」卻象死蛇般歪歪地斜躺在汾河灘。有人說,這是因為施工人員低估了「洋灰橋」的堅固性能修,炸藥放少了所致。

人常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在舊橋爆破的同時,新迎澤大橋正式開工。新橋為鋼筋水泥懸臂式九跨橋樑,包括東西立交引橋和主橋三部分,全長970米,其中主橋長511.6米,橋面寬50米,機動車道31.5米(雙向8車道),兩邊非機動車道寬6.5米,人行道寬2.5米。全橋有8個橋墩,兩個橋台,橋孔跨徑劃分,兩邊各40米,中間為60米。主梁為預應力混凝土重截面連續箱梁。橋面鋪裝採用6厘米厚400號水泥混凝土設鋼筋網,面層為4厘米細粒式瀝青混凝土。橋墩墩身採用鋼筋混凝土空心薄壁墩,橋墩基礎採用直徑1.2米鑽孔灌注樁,深55米。主橋與東西引橋相接,在主橋與引橋連接處設置共用的剛性橋台。橋孔泄洪量為百年一遇每秒3450立方米。工程建設者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領導下,發揚「西大街」幹勁,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僅用了11個月時間,於1997年國慶節勝利通車。這座新迎澤大橋是目前國內過河城市橋樑中最寬的橋,它的規模、性能、結構、流量等仍保持了「華北第一橋」的美名。

站在新迎澤橋頭,我浮想聯翩,我想到趙州橋的古老神奇,想到盧溝橋的抗戰硝煙,想到瀘定橋的驚心動魄,想到南京長江大橋的氣勢磅礴……橋是那樣無私,它給人以交通方便,減少途中阻塞;它溝通物資交流,促進城市繁榮。總之,它給人以通暢,給人以方便,這就是它終生的使命。再看看這座迎澤橋,我仿佛着到城市和鄉村的交流,科學與實踐的結合,看到三晉文脈與現代氣息的結合,今日太原與世界的接軌,迎澤橋,它默默無聞,一無所求,只是從歷史車輪的軋軋聲中得到滿足和欣慰。它雄健渾厚,剛強不屈,給人以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它有着純真樸實之美,給人以啟示和希望。[1]

參考文獻

  1. 游迎澤大橋豆丁網,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