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湖(聶魯達詩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鵝湖》是智利當代著名詩人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的詩作,他在拉美文學史上是繼現代主義之後崛起的偉大詩人。[1]
作品原文
蒲迪湖,深幽,沉重的暗色岩石,
古老的大森林中間的一汪水,
你在那裡敞開,仿佛地下的門,
鄰近世界盡頭的孤獨的海。
我們策馬奔馳.在無垠的沙灘
與千萬百萬布散的泡沫並行,
沒有一間屋,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匹馬
只有時光在流逝,以及那道
綠色白色的海岸。那片大洋。
後來上了山崗,忽然間
那個湖,隱秘而堅韌的水,
密集的光,大地指環上鑲嵌的寶石。
一陣黑色白色的飛翔:驚起—群天鵝:
夜色的長頸,紅皮的蹼足,
寧靜如雪,翱翔於世界之上。
啊,從平整的水面起飛
成千個身軀指向靜止的美
猶如湖水清澈的安寧。
一時間,全群撩過水麵:
活動,聲音,滿月的塔叢,
後來是疾速的撲翅,從迴旋中
形成次序,齊飛,壯美的鼓翼,
於是遠去,只剩空虛中一陣白色的振動。 [2]
作者簡介
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當代著名詩人。
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他的詩歌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特點,又從沃爾特·惠特曼的創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傾心的形式。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他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聶魯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一生中曾經三次到過中國。1928年他作為外交官赴緬甸上任時,出發來中國,給宋慶齡頒發列寧國際和平獎,此行中,他還見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學界名流,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訪問中國時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譯名中的「聶」字是由三隻耳朵(繁體「聶」)組成,於是說:「我有三隻耳朵,第三隻耳朵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的聲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