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輪白冷吊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輪白冷吊橋

圖片來自mapio
位置    馬鞍壩與大甲溪發電廠之間

地點    台中市和平區

類型    吊橋

天輪白冷吊橋為天輪發電廠通往白冷的吊橋。

簡介

從昭和年間的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可見本吊橋通往白冷警官駐在所,其前身為「白冷隘勇線」的巡視隘路,開鑿於明治44年(1911)2月23日,從白冷監督所為起點,往大甲溪上溯,抵達シウワンタイム,全長約4里(約16公里) 。大正3年(1914),由於原有舊隘路異常狹隘,臺中廳計畫拓寬東勢角至八仙山的道路,方便日後的伐木事業,最後由臺灣總督府營林局開鑿完成,不過道路仍然止於久良棲(今臺中市和平區松鶴)。[1]

位於馬鞍壩與大甲溪發電廠之間,吊橋附近不太好停車,橋上可眺望大甲溪發電廠出水口、大甲溪發電廠及大甲溪沿岸風景,走過吊橋可到對岸上游處的白冷圳入水口(歷史建築)。[2]

景點

從市區來到了和平區參山國家風景區內,沿途刺青山綠水,依山傍水,可以說是台中市民的後花園,往往來到和平區來沖沖去沖沖,你可能錯過隱藏在森林茂密裡一座日據時代到現代文明還在使用的「百年活古蹟建築」。

找尋新社地區的生命之水白冷圳出水口百年歷史古蹟,隱藏在通往馬鞍壩旁,鄰近於谷關七雄老六白毛山下,或許登山客有空也可以前往參觀這偉大的建築,因為在當時是一項重大工程,當時堪稱遠東最大水利設施,遠東最長最大,具有「遠東第一倒虹吸管」美譽,爬山不忘長知識,挖掘這裡可能遺忘的歲月故事,喚起你我的記憶。

大甲溪從上游源頭中央山脈大雪山及南湖大山匯集下來的水源,流入台中「母親之河」大甲溪經過石岡區,最後從清水出海,豐富的水源也成為社地區的生命之水的一部份,這條溪對新社農業發展非常重要的工程,因為新社區本身缺水無法灌溉農作物,透過白冷圳水源導入,百年來讓現今的新社區農業繁榮,造就了聞名全台的香姑農特產,可以說沒有白冷圳,就沒有新社鄉的繁榮與富庶。[3]

百年歷史活古蹟
圖片來自l2112021痞客邦

歷史

一座可能被遺忘了百年歷史活古蹟,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建設,及當時遠東最大的水利工程,當時昭和2年(1927)由台灣總督府技師磯田謙雄先生設計,現今稱他為「白冷圳之父」。

白冷圳開闢於日據時代,當時日本政府認為甘蔗經濟價值高,且台灣的土壤與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甘蔗,為了大量培育推廣種植甘蔗所需的蔗苗,於民國二年選定台中縣新社台地做為蔗苗養成所。卻因當地缺乏水源,屬於第四紀古層赭色酸性土壤,形同全無灌溉的「看天田」,加上土質乾燥、地下水位普遍低落,一年中乾旱期從九月至一年二月,長達六個月。

在這種缺水環境下,繁殖蔗苗也困難重重,種植的甘蔗品種僅限於需水分較少的「細莖竹蔗」,「大莖爪哇種蔗苗」則需在鄰近的東勢、石岡地區水田種植。因此,日本政府於民國十七年由台灣總督府撥專款闢建這條水利設施。

水源引自台中市和平區的白冷高地,亦即大甲溪水源上游,海拔高度為五百四十二點六五公尺,入水口鑿石設閘由直徑六點零六公尺、深二十點六一公尺的管制井,並沿著山麓開鑿引水渠道穿越山谷到新社。早年的科技不發達、交通不便,開鑿與材料運輸全賴人力作業,工程相當艱鉅。完工後,初期由台灣總督府直接經營,日本政府在新社鄉設立蔗苗養成所,育苗分發全省推廣種植,白冷圳水源肩負灌溉蔗苗重任,日人對它非常重視。

大甲溪之水源,翻山越嶺來到新社,因進水口是在白冷,故稱「白冷圳」。[4]

交通資訊

想探索最重要的出水口有二條路口可以進入,一是走天輪白冷吊橋進入,搭客運也有停靠站可以下車,這裡下車徒步約30分鐘左右可以抵達,二是從馬鞍壩上方走到盡頭左轉。[5]

影片

天輪白冷吊橋 2016/6/3

參考文獻

  1. 天輪白冷吊橋,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2. 天輪白冷吊橋,blair-kate旅遊與美食,2014/10/5
  3. 百年古蹟歷史建築秘境︱白冷圳出水口,l2112021痞客邦,Mar 21 2017
  4. 百年古蹟歷史建築秘境︱白冷圳出水口,l2112021痞客邦,Mar 21 2017
  5. 百年古蹟歷史建築秘境︱白冷圳出水口,l2112021痞客邦,Mar 21 2017